姚鎮
摘要:以湖北省恩施州來鳳縣特色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產業為例,根據生姜產業發展現狀,運用對比法進行經濟效益的實證分析,提出了“做大做強”武陵山區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的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特色種植業;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武陵山區
中圖分類號:F30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16-3960-04
Abstract: Taking the special ginger(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industry in Laifeng country as example, based on the developing situation of ginger industry, empirical analysis of economic benefits was made with comparative method. The relevant measures and advices were put forward to develop the“bigger and stronger” special agriculture industry in the Wuling Mountain areas.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planting industry; ginger(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Wuling Mountainous area
武陵山區是集少數民族地區、偏遠山區和貧困地區于一身的特殊地區,農業是這個地區的支柱產業[1]。在《農業部定點扶貧地區優勢特色農業開發規劃(2003—2007年)》指導和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湖北省恩施州來鳳縣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產業已成為促進當地農民致富和當地經濟發展特色農業的主要形式。在經過多年發展后,需要對來鳳縣生姜產業發展進行經濟效益評價并總結“做大做強”該優勢產業的相關對策[2]。
1 生姜產業生產規模發展狀態
獨特的自然資源使得來鳳縣生產的無筋脆嫩、含硒豐富、品質獨特的“鳳頭姜”已初步走向產業化發展道路。近年來在國家相關政策支持下,該縣生姜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效應。
生產規模變化表現為絕對規模和相對規模2個方面。絕對規模可以通過投入和產出規模變化得到反映,相對規模可以通過產出比例變化來判斷。從物質形態判斷絕對生產規模,投入主要表現為勞動力和種植面積,產出表現為產量。如果生產中投入和產出都是持續增加,產業絕對生產規模就處于擴大之中。以下從生姜生產的絕對規模和相對規模來判斷生姜產業的發展規模。
1.1 生姜產業絕對規模處于不斷擴張狀態
生姜生產絕對規模可以通過生姜生產農戶數量、種植面積、年產量和年產值絕對數量的縱向變化進行判斷。如果這些指標的縱向變化呈上升態勢,那么該產業絕對規模就處于擴張的狀態。由表1可以看出,從事生姜生產的農戶從2005年到2012年已累計增加了480戶,年均增長3.4%;生姜種植面積從2005年到2012年擴大了22 hm2,實現了年均1.0%的增長;在生姜產出中,產量在2005年3.10萬t的基礎上,到2012年累積增長了3.33萬t,增長了1.1倍;產值則從2005年的7 600萬元增加到2012年的12 000萬元,增長了57.9%。由此可見,無論是從投入還是從產出來看,生姜產業絕對規模處于擴張的狀態。
1.2 生姜產業相對規模處于不斷擴張狀態
生產相對規模可以通過生姜產業占種植業總產值的比例和生姜產業占農業總產值的比例的變化進行判斷。從圖1可以看出,生姜產業占種植業總產值的比例從2005年的12.10%增長到2012年的13.65%,生姜產業占農業總產值的比例也從2005年的6.37%增長到2012年的7.12%。2個指標呈不斷上升的態勢表明,生姜產業的相對規模處于不斷擴張的態勢。由以上結果可知,絕對生產規模與相對生產規模均呈逐年遞增的特點,說明來鳳縣生姜產業發展規模正處于不斷擴大之中。
2 生姜產業生產經濟效益狀態
自得到農業部和湖北省各級政府支持以來,來鳳縣生姜產業發展規模處于不斷擴大的態勢。發展特色種植業的目的是通過調整農業結構以促進農民增收,促進農民增收的效果取決于其經濟效益的高低。特色種植業經濟效益評價的基本標準是在同樣投入下,產出越多經濟效益就越好;在獲得同樣產出下,投入數量越小經濟效益就越好。以在同樣投入下產出越多為經濟效益的評價標準,運用比較法從縱橫兩個方面對生姜產業經濟效益狀態進行判斷。
2.1 生姜產業物質形態經濟效益逐年提高
根據經濟效益評價標準,可以利用單位產量或產值指標的縱向變化分別進行物質形式和價值形式的經濟效益狀態判斷。表2是根據2005-2012年來鳳縣農業生產數據生成的生姜產業單位種植面積產量和單位產量產值。從表2可以看出,2005年以來生姜單位面積產量從2005年的14.68 t/hm2增加到2012年的30.14 t/hm2,增加了1.05倍。由此可見,生姜產業對該地區特色種植業規模增長的貢獻很大,也有效地促進了當地農民增收,其物質形態效益處于遞增狀態。
2.2 生姜產業價值形態經濟效益有待提高
從表2也可以看到,2005-2012年來鳳縣生姜產業單位產量產值在波動中整體呈下降態勢,雖然2010年后具有恢復性提高趨勢,但一直低于此前年份的水平。
除生姜外,來鳳縣以特色農業資源為基礎發展的特色種植業還有大頭菜(Brassiva juncea var. megarrhiza Tsen et Lee)和魔芋(Amorphophallus konjac)。通過對2012年來鳳縣生姜、大頭菜、魔芋等特色種植業生產狀況(表3)數據的橫向比較,生姜單位面積產量為30.14 t/hm2,分別是大頭菜和魔芋的1.67倍和1.43倍,生姜的物質形態經濟效益狀況在該地特色種植業中最高,但其價值形態經濟效益(單位產量產值)則處于魔芋和大頭菜之間。由此可見,就該地特色種植業內部比較而言,受政府支持的生姜產業具有相對較高的物質形態經濟效益,但其價值形態經濟效益相對較低。這種現象說明,該地生姜產業發展處于規模優勢階段,質量優勢還沒有獲得較好體現。所以,該地生姜產業發展道路具有規模效益的特點,價值形態經濟效益與物質形態經濟效益的差距在逐步擴大,價值形態經濟效益亟待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