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盼++李建勛++高鵬
摘 要:在飛機制造中,對產品的裝配準確度和工藝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合理的容差分配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因此容差優化和工藝選優是飛機制造過程中重要的環節。本文闡述了容差分析與優化的流程,并指出容差優化具有評價工藝能力、提取控制目標影響因子和改進工藝的作用。利用商用容差分析軟件,針對某機型水平尾翼的固定前緣進行了容差分配方案的優化,驗證了容差優化的作用,為實際裝配工藝方案的制定提供參考。
關鍵詞:飛機制造 容差優化 水平尾翼 固定前緣
中圖分類號:V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8(b)-0084-03
在飛機的設計、工藝、制造、裝配等過程中,容差的合理分配是非常關鍵的,它關系到產品的性能、制造成本、裝配工藝性等。對零件容差要求嚴格,零部件裝配準確度高,裝配工藝性好,而零件制造成本增加,產品超差率提高;反之,對零件容差要求寬松,零部件裝配準確度低,裝配工藝性差,而零件制造成本減少,產品超差率降低[1]。因此,在飛機制造過程中,需要對零件的容差給定合理的分配方案,并進行方案的不斷迭代優化,從而合理地協調產品的性能、制造成本和裝配的工藝性。可見,容差優化己成為提高飛機裝配質量和縮短研制周期的重要環節。目前,在容差優化方面,國內外作了相當的研究,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最小成本法、遺傳算法、模糊綜合法、人工智能法等。
本文基于VisVSA技術,以水平尾翼為例,采用數字化手段進行容差分配方案的優化,進一步提高了容差分析的精度和容差設計的合理性。
1 容差分析與優化流程
容差分析及優化的主要工作過程,是根據工程/制造/裝配工藝確定的零件公差、裝配路線及基準傳遞路線建立容差傳遞尺寸鏈,利用計算機模擬裝配的方法,最終得到控制目標的工藝能力指數評判,對工藝方案進行驗證,最終從不同的工藝方案和裝配協調路線中優選出一套合理的方案。容差分析與優化示意圖如圖1所示。
從容差分析與優化的流程可以看出,容差分析與優化是通過對控制目標的超差來源進行數字化定量分析。其作用如下。
(1)計算工藝能力指數Cp和Cpk,評價產品的裝配質量。
Cp可以理解為某一工序保證加工質量的能力。Cpk可以理解為某道工序的加工精度能滿足公差要求的程度。Cp和Cpk的計算公式如下:
(1)
(2)
其中:為控制目標要求的上限;為控制目標要求的下限;為正態仿真結果的均值;為正態仿真結果的標準差。在仿真分析環節,將控制目標要求作為輸入條件,通過仿真裝配計算產品裝配工藝的工藝能力指數Cp和Cpk來評價工序的工藝能力,從而評價產品的裝配質量。一般要求Cp值要大于1.33,如果低于1.33說明出現不合格產品概率大,但Cp值過高會使成本增加。
(2)提取控制目標的影響因子,并計算影響因子的貢獻度。
貢獻度為影響尺寸璉環節的因素對尺寸鏈的貢獻程度。通過商用容差分析軟件的仿真計算,可以提取出控制目標的影響因子,計算影響因子的貢獻程度。因此,在對容差分配方案進行優化時,著重改進貢獻度大的因子。
(3)對容差進行迭代優化,改進裝配工藝方案。
結合VSA容差分析軟件模擬產品的裝配,對容差分配方案進行優化,最終滿足質量要求、設計與制造要求,達到改進裝配工藝方案的目的。
2 容差分配優化
本文以水平尾翼固定前緣為例,說明如何使用容差分析模型進行容差分配方案的優化。
2.1 固定前緣介紹
水平尾翼固定前緣由鈑金蒙皮、鈑金封閉肋、鈑金支撐肋以及機加連接肋組成,
其組件結構如圖2所示。
2.2 控制目標要求及測量目標轉換
水平尾翼固定前緣的控制目標及要求如表1所示。
在VSA容差分析軟件中,外形容差和間隙都不能直接建立其測量目標,需要將兩個控制目標轉換為VSA中可以測量的目標,通過可測目標的仿真結果來反映控制目標。
2.3 原容差分配方案分析
應用容差分析軟件VSA,建立固定前緣的仿真分析模型。按照實際裝配工藝方案,將原容差分配方案輸入到仿真分析模型中,通過對仿真結果的分析,來驗證原容差分配方案的可行性。
2.3.1 原容差分配方案輸入
固定前緣蒙皮的容差輸入如圖3所示,蒙皮外形上3個點為A基準,端面2個點為B基準,蒙皮外形上1個點位C基準。蒙皮的外形精度為-0.3 mm/+0.1 mm,厚度公差為±0.14 mm,工藝耳片孔的位置度為Φ0.1 mm。
鈑金封端肋和支撐肋的容差輸入如圖4所示,肋的腹板平面為A基準,腹板上的工裝定位孔分別為B、C基準。肋腹板面的平面度為0.1 mm,兩個定位孔的位置度為 Φ0.2 mm,肋的外形精度為-0.3 mm/+0。
機加連接肋的容差輸入如圖5所示,肋的腹板平面為A基準,腹板上的工裝定位孔分別為B、C基準。肋腹板面的平面度為 0.1 mm,兩個定位孔的位置度為Φ0.1 mm,肋的外形精度為-0.4 mm/+0。
2.3.2 結果分析
在VSA軟件中,按照工藝方案裝配固定前緣后,得到了固定前緣外形容差和固定前緣與肋間隙的仿真結果。仿真結果如圖6和圖7所示,其中外形容差給定的控制要求界限為±0.8 mm,間隙給定的控制要求界限為0/+0.5 mm。
在給定的控制目標界限±0.8 mm下,外形容差的仿真數據如表2所示,影響因素如表3所示。
從表2中的數據可以看出,固定前緣蒙皮的外形容差可以達到-0.5192 mm/+ 0.2803 mm,如果工程要求為±0.8 mm,則外形容差測量的Cp≧1.33,即合格率為99.73%,工藝能力高。可見,固定前緣蒙皮的外形容差滿足工程控制要求。從表3中的影響因素可以看出,影響前緣外形容差的主要因素是蒙皮的外形精度。endprint
在給定的控制目標界限0/+0.5 mm下,1#端肋與固定前緣的間隙仿真數據如表4所示,影響因素如表5所示。
從表4中的數據可以看出,固定前緣蒙皮與1#端肋的間隙為-0.3738 mm/+ 0.4503 mm,如果工程要求為0/+0.5 mm,則間隙測量的Cp≧0.6067,即合格率達不到為99.73%,工藝能力不足。類似固定前緣蒙皮與1#端肋的間隙,固定前緣蒙皮與2#、3#端肋的間隙分別為-0.3286 mm/+0.3555 mm、-0.3023 mm/+0.4444 mm。因此,固定前緣蒙皮與端肋的間隙不能滿足0/+0.5 mm的工程要求,且固定前緣與端肋會發生干涉。從表5中的影響因素可以看出,影響間隙的主要因素是蒙皮的外形精度和肋的外形精度。
從以上對固定前緣外形容差和固定前緣與肋間隙的仿真結果分析,可以看出,按照初步容差分配方案,外形容差可以滿足控制要求,間隙不能滿足控制要求,因此,初步容差分配方案不可行。
2.4 容差分配方案優化
從固定前緣與端肋間隙的仿真結果可以看出,間隙的容差大于設計給定的控制要求,說明在實際裝配階段中會出現超差現象,需要對分配方案進行優化。通過對控制目標影響因子的提取,可見蒙皮的外形精度對間隙的影響最大,因此,在進行容差分配方案迭代優化中,需要適當調整蒙皮的外形精度的公差值,來達到優化的目的。現將固定前緣蒙皮的外形精度調整為 -0.2 mm/+0.2 mm,其他零件的輸入條件不變,確定新的容差輸入方案。
將新的容差分配方案輸入到VSA分析模型中,通過分析計算,再次得到新的仿真結果,結果如圖8和圖9所示。
可見,通過容差分配方案的迭代優化,固定前緣外形容差的仿真結果為-0.4289 mm/ +0.3705 mm,依然滿足控制目標要求;間隙的分析結果為-0.2 mm/+0.5 mm,在允許0.2 mm修錯的情況下,基本符合控制要求。因此,改進后的容差分配方案基本符合裝配質量要求,可以滿足實際的需要。
3 結語
在飛機裝配過程中,容差分配和裝配工藝對飛機的性能、結構裝配質量有著重要的作用,可見,容差優化成為飛機裝配過程的重要環節。本文闡明了容差分析和迭代優化的流程,并給出了容差優化具有評價工藝能力、提取影響因子和改進工藝的作用。通過結合商用容差分析軟件,針對某機型水平尾翼的固定前緣進行了容差分配方案優化,為實際裝配工藝方案的制定提供參考和依據。
參考文獻
[1] 武一民,周志革,楊津.公差分析與綜合的進展[J].機械設計,2001(2):4-5.
[2] 劉玉生,楊將新,吳昭同.CAD/LAPP集成中公差的模糊優化設計[J].浙江大學學報,2001,35(I):41-46.
[3] Z Dong,W Hu and D Xue,New Production Cost-Tolerance Models for Tolerance Synthesis,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Industry,Transaction of ASME,1994,116(2):199-206.endprint
在給定的控制目標界限0/+0.5 mm下,1#端肋與固定前緣的間隙仿真數據如表4所示,影響因素如表5所示。
從表4中的數據可以看出,固定前緣蒙皮與1#端肋的間隙為-0.3738 mm/+ 0.4503 mm,如果工程要求為0/+0.5 mm,則間隙測量的Cp≧0.6067,即合格率達不到為99.73%,工藝能力不足。類似固定前緣蒙皮與1#端肋的間隙,固定前緣蒙皮與2#、3#端肋的間隙分別為-0.3286 mm/+0.3555 mm、-0.3023 mm/+0.4444 mm。因此,固定前緣蒙皮與端肋的間隙不能滿足0/+0.5 mm的工程要求,且固定前緣與端肋會發生干涉。從表5中的影響因素可以看出,影響間隙的主要因素是蒙皮的外形精度和肋的外形精度。
從以上對固定前緣外形容差和固定前緣與肋間隙的仿真結果分析,可以看出,按照初步容差分配方案,外形容差可以滿足控制要求,間隙不能滿足控制要求,因此,初步容差分配方案不可行。
2.4 容差分配方案優化
從固定前緣與端肋間隙的仿真結果可以看出,間隙的容差大于設計給定的控制要求,說明在實際裝配階段中會出現超差現象,需要對分配方案進行優化。通過對控制目標影響因子的提取,可見蒙皮的外形精度對間隙的影響最大,因此,在進行容差分配方案迭代優化中,需要適當調整蒙皮的外形精度的公差值,來達到優化的目的。現將固定前緣蒙皮的外形精度調整為 -0.2 mm/+0.2 mm,其他零件的輸入條件不變,確定新的容差輸入方案。
將新的容差分配方案輸入到VSA分析模型中,通過分析計算,再次得到新的仿真結果,結果如圖8和圖9所示。
可見,通過容差分配方案的迭代優化,固定前緣外形容差的仿真結果為-0.4289 mm/ +0.3705 mm,依然滿足控制目標要求;間隙的分析結果為-0.2 mm/+0.5 mm,在允許0.2 mm修錯的情況下,基本符合控制要求。因此,改進后的容差分配方案基本符合裝配質量要求,可以滿足實際的需要。
3 結語
在飛機裝配過程中,容差分配和裝配工藝對飛機的性能、結構裝配質量有著重要的作用,可見,容差優化成為飛機裝配過程的重要環節。本文闡明了容差分析和迭代優化的流程,并給出了容差優化具有評價工藝能力、提取影響因子和改進工藝的作用。通過結合商用容差分析軟件,針對某機型水平尾翼的固定前緣進行了容差分配方案優化,為實際裝配工藝方案的制定提供參考和依據。
參考文獻
[1] 武一民,周志革,楊津.公差分析與綜合的進展[J].機械設計,2001(2):4-5.
[2] 劉玉生,楊將新,吳昭同.CAD/LAPP集成中公差的模糊優化設計[J].浙江大學學報,2001,35(I):41-46.
[3] Z Dong,W Hu and D Xue,New Production Cost-Tolerance Models for Tolerance Synthesis,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Industry,Transaction of ASME,1994,116(2):199-206.endprint
在給定的控制目標界限0/+0.5 mm下,1#端肋與固定前緣的間隙仿真數據如表4所示,影響因素如表5所示。
從表4中的數據可以看出,固定前緣蒙皮與1#端肋的間隙為-0.3738 mm/+ 0.4503 mm,如果工程要求為0/+0.5 mm,則間隙測量的Cp≧0.6067,即合格率達不到為99.73%,工藝能力不足。類似固定前緣蒙皮與1#端肋的間隙,固定前緣蒙皮與2#、3#端肋的間隙分別為-0.3286 mm/+0.3555 mm、-0.3023 mm/+0.4444 mm。因此,固定前緣蒙皮與端肋的間隙不能滿足0/+0.5 mm的工程要求,且固定前緣與端肋會發生干涉。從表5中的影響因素可以看出,影響間隙的主要因素是蒙皮的外形精度和肋的外形精度。
從以上對固定前緣外形容差和固定前緣與肋間隙的仿真結果分析,可以看出,按照初步容差分配方案,外形容差可以滿足控制要求,間隙不能滿足控制要求,因此,初步容差分配方案不可行。
2.4 容差分配方案優化
從固定前緣與端肋間隙的仿真結果可以看出,間隙的容差大于設計給定的控制要求,說明在實際裝配階段中會出現超差現象,需要對分配方案進行優化。通過對控制目標影響因子的提取,可見蒙皮的外形精度對間隙的影響最大,因此,在進行容差分配方案迭代優化中,需要適當調整蒙皮的外形精度的公差值,來達到優化的目的。現將固定前緣蒙皮的外形精度調整為 -0.2 mm/+0.2 mm,其他零件的輸入條件不變,確定新的容差輸入方案。
將新的容差分配方案輸入到VSA分析模型中,通過分析計算,再次得到新的仿真結果,結果如圖8和圖9所示。
可見,通過容差分配方案的迭代優化,固定前緣外形容差的仿真結果為-0.4289 mm/ +0.3705 mm,依然滿足控制目標要求;間隙的分析結果為-0.2 mm/+0.5 mm,在允許0.2 mm修錯的情況下,基本符合控制要求。因此,改進后的容差分配方案基本符合裝配質量要求,可以滿足實際的需要。
3 結語
在飛機裝配過程中,容差分配和裝配工藝對飛機的性能、結構裝配質量有著重要的作用,可見,容差優化成為飛機裝配過程的重要環節。本文闡明了容差分析和迭代優化的流程,并給出了容差優化具有評價工藝能力、提取影響因子和改進工藝的作用。通過結合商用容差分析軟件,針對某機型水平尾翼的固定前緣進行了容差分配方案優化,為實際裝配工藝方案的制定提供參考和依據。
參考文獻
[1] 武一民,周志革,楊津.公差分析與綜合的進展[J].機械設計,2001(2):4-5.
[2] 劉玉生,楊將新,吳昭同.CAD/LAPP集成中公差的模糊優化設計[J].浙江大學學報,2001,35(I):41-46.
[3] Z Dong,W Hu and D Xue,New Production Cost-Tolerance Models for Tolerance Synthesis,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Industry,Transaction of ASME,1994,116(2):199-2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