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霞
摘 要:探索并實踐“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能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課程優(yōu)勢,并能為其他學科開展整合樹立信心,做出表率作用,能學到新知識、新技能,因而,信息技術是教育發(fā)展,課程改革的必然,對于其他學科的學習與運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信息技術;探究與實踐
探究并實踐“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僅能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課程優(yōu)勢,給教學帶來直接幫助,還能為其他學科開展整合樹立信心、做出表率。與此同時,專家們對課程標準提出了進一步修改的意見。一是強調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以其他課程的任務來驅動信息技術的學習與實踐;二是將信息技術課程的內容融化到其他各們學科活動中,以強調其工具性和實踐性。因此,在課程標準中應注重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的服務功能以及二者的有機結合。
1 課程整合
不論是專家們的真知灼見,還是先進技術本該發(fā)揮的作用,亦或是教育發(fā)展、課程改革的必然,“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都顯得十分必要、十分有意義。
1、“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一個由來已久、隨著教育的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隨技術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課題。綜觀教育史,無論教與學的過程,對學習者來說都是獲取、辨別和加工信息,不同時期的課程設置與內容有所不同,但都屬于某類信心的集合。無論教與學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應用,只不過每個時期使用的都是當時科學技術發(fā)展和社會生產所能夠提供的“信息技術”而已,所以,信息技術不是到各學科的課堂上展示自己,它總是為課程服務,當然就不能讓信息技術與課程分離、脫節(jié),也就是需要與課程“整合”了。所謂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把信息技術、信息方法、信息資源、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將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改進教學模式、提供教學效率,共同完成課程教學的一種新方式。課程整合不僅僅是為了解決教師如何教的問題,而是要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的認知工具整合到各學科中,推動課堂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既然明白了“整合”不是“新生事物”,我們就不能排斥它,而是要和用手中的粉筆寫字、用我們的嘴巴講課一樣,適時、自然而然、毫不刻意地在教學中實施課程整合。
2、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只是其他學科老師的事情。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一項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它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多年來,只要提及課程整合通常都是關注其他學科如何做、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而很少關注信息技術學科。其實《信息技術》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信息技能、提供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主要任務,是學生接觸信息技術最直接、最前沿的學科。實施課程整合就不能撇開《信息技術》只討論其他學科,相反信息技術學科老師應該責無旁貸地擔起重任,大膽創(chuàng)新,為整合創(chuàng)造條件、搭建平臺,讓學生通過信息技術課中的嘗試,體會、感受到整合的魅力和甜頭,也為其他學科老師開展整合樹立信心、做出表率。綜上所述,信息技術學科應該充分利用課程優(yōu)勢,積極探究、大膽實施課程整合。
2 《信息技術》必修模塊教學方法的探究
1、以“任務驅動”和“合作學習”作為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教學方法;
2、向同年級的其他學科老師征集課題,其他學科老師以備課組為單位結合教學進度提出研究性課題及驗收方案;
3、信息技術組在綜合考慮實施可行性、難易程度、完成時間等因素確定每一周的教學內容,在實施課題的同時完成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
4、信息技術老師將以電子文稿、網頁、多媒體作品、程序等形式及時把研究成果向申報課題的其他學科老師匯報;
5、信息技術組將優(yōu)秀作品向有關單位推薦參評,指導老師為其他學科、信息學科各一名。
3 《信息技術》必修模塊教學方法的實踐
1、課題準備階段。向每位學生發(fā)放第一份表格——課題申請表,要求學生認真填寫,并根據(jù)需要分成多個學習小組,小組成員在上課之前要先簡單分工。
2、課題實施階段。(1)利用信息技術課時間從互聯(lián)網查資料,上網過程要填寫第二份表格——信息來源表,要求學生對收集到的每一項信息都記載所在網頁地址,用到的搜索方法,用過的搜索關鍵字等等。(2)分析、整理收集到的圖片、文字、視頻等信息,小組內部展開討論,對信息進行取舍、補充、加工、編輯,形成初步意見。(3)由信息技術學科老師引導學生學習設計電子表格、制作演示文稿、制作網頁、制作多媒體動畫,這部門應該當作課程重點來教學,要讓學生在不斷獲取信息的同時,感受到每節(jié)課還能學到新知識、新技能,教會他們常用軟件的使用,才會讓他們感覺到是在上信息技術課,而不是在泡在網吧里。
3、課程總結階段。對于研究成果,要求學生在小組內部先交流、總結,有關作品要填寫第三份表格——作品登記表,寫明研究的大致過程、作品的開發(fā)工具、創(chuàng)造腳本、運行平臺等等。然后才是全班交流、總結,這一過程要多次和相關班級的地理學科老師磋商,就研究成果展開專業(yè)點評,完成課題研究。在8——10課時內,學生收集到了很多關于“臺風的成因、危害、預防”以及臺風的命名、近年來破壞性大、損失慘重的幾次臺風有關數(shù)據(jù)、臺風過后重建家園的進度等等信息,在成功方面,學生制作了很多電子繪畫、電子墻報、電子表格、演示文稿,基礎好的學生還制作了模擬臺風動畫。成果展示時我們還在全縣范圍開設公開課,參加聽課的有兄弟學校的信息技術老師,還有本校的領導和地理學科老師,評課時與會者給了很高評價,一致認為:信息技術課上到這種程度,才真正與課程改革的目標一致,才真正是一致名至實歸、行之有效的教學嘗試。
真正的改革都是雙刃劍,改革有風險,還有可能失敗,但是不改革就沒有創(chuàng)新。人類已走過農業(yè)社會、工業(yè)社會,進入如今信息社會,我們的教育還有很多不盡人意之處,我們的綜合國力還不是十分強大,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必須積極探究、大膽實踐,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成功的做法要宣傳、推廣,改革的風險要規(guī)避、化解,只有這樣新一輪課程改革才能不負眾望,起到真正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