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效華
摘 要:該文通過介紹教學案例的背景,教學案例的實施和教師的教學反思,表明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當代教師應當順應時代的發展,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實踐,研究信息技術的合理有效的使用,使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其優勢,從而實現教學組織形式的創新,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教學組織形式;數學;五年制高職
1 引言
隨著義務教育的深入,有人提出:當前的五年制教育是“沒有門檻的教育”,筆者認為很貼切。從五年制生入學開始,教師面臨的學生就是千差萬別的。針對學生的差異,我們怎么實施課堂教學,在教學中體現因材施教?信息化社會中,我們不可能漠視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作為教師,時時都在思考:在課堂上如何合理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使技術在課堂上發揮其優勢……諸如此類的問題。時代在變,學生在變,教材在變,我們怎么突破傳統的“一張嘴,一支粉筆”的教學形式呢?本文結合案例談做法、看法。
2 案例背景
2.1 教學思路
這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是正弦型函數的圖象和性質。重點是用“五點法”畫其簡圖。教材通過三個例子說明參數對正弦函數的圖象的影響。講清這三個參變數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
通過本次教學活動,嘗試對Z+Z平臺與五年制數學整合的課堂組織形式進行研究,Z+Z智能教育平臺是一套適合于中學數學、物理教師進行課件制作、課堂演示以及課題研究的工具平臺,也是一套適合于學生開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科實驗室。。教學設計如下:
(1)適當改變教材的呈現方式,如表1所示。
表1 適當改教材的呈現方式
教科書 教學設計
1.列x,y的對應值表;
(注:本例的列表是一個難點)
2.描點法做出的圖象;
3.分析圖像得到性質。 1.分析函數的周期,確定Z+Z作圖的參數范圍;
2.用Z+Z作和在一個周期內的圖象;
3.觀察圖像,分析參數的作用,得到“五點法”作圖的規律。
以往教材的呈現方式基本上以數學的邏輯體系為依據,采用“演繹式”呈現內容。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使數學變得親切自然而不是強加于人,教學中采用 “歸納式”,加強知識的來龍去脈,努力體現學生的認知過程。
(2)本節教材編排的意圖是“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能力,以形助數.在式子和圖像的變化中,讓學生看到分析、化歸、類比、平移、伸長和壓縮等常用的基本方法的應用”。通過本節的教學,希望達到“了解數學與相關學科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綜合應用和轉化能力?!钡哪康?。
對于本次內容,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有效達到教學目標。首先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減少機械重復的勞動,計算機作圖美觀、方便、省時。并且隨時可以根據需要調整坐標系的位置、單位長,圖象可大可小,較之手工作圖有極大進步,極大提高作圖的效率和效果。再次Z+Z能提供數學實踐的機會,促進思維。
(3)通過本次教學活動,體現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即教育要以人為本,教育要促進人的發展,要關注學生、關注過程、關注發展。在傳統的“一張嘴,一支粉筆”的教學組織形式上有所突破。
2.2 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前一段時間的學習,對Z+Z平臺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其基本操作過程,一些學生開始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愿意積極地動手、動腦參與數學的實際操作。
2.3 教學目標
(1)了解參數對正弦函數的圖象的影響;掌握用“五點法”作正弦型函數在一個周期內的簡圖;能夠應用正弦型函數及其曲線建立數形結合的思考問題的方法,幫助解決有關問題。
(2)學生參與簡單的Z+Z軟件作圖,感受數學軟件的作用。學生進一步體驗到,數學題可以借助計算機完成。
3 案例描述(第1學時)
例1:研究A對正弦曲線的影響
首先教師讓學生分析例1中分別是多少(師生互動),教師再用Z+Z分別作出和在一個周期內的圖象。
然后引導學生分析二者的關系,師生經過互動討論得出正確結果。
最后根據計算機作圖,觀察“五點法”作y=Asinx的圖像(師生互動):只需要將表2中的1(或-1)改為A(或-A)即可。
例2:研究對正弦曲線的影響
先分析例2中的分別是多少(師生互動),明確此題研究的是。
教師進行Z+Z的操作演示,分別作出和在一個周期內的圖像,然后引導學生分析二者的關系。
然后,關于的學習基本同上。最后教師引申,若=3,
1/3,4,1/4,…(師生互動)學生猜測、作答,得出一般性的結論。
最后根據計算機作圖,觀察“五點法”作y=sinx的方法(師生互動):將表1中x變為即可。
例3:研究φ對正弦曲線的影響
先分析例3中的分別是多少(師生互動),明確此題研究的是φ。
教師進行Z+Z的操作演示,分別作出和y=在一
個周期內的圖象,然后會發現同前面兩個例題有不同。教師先引導學生修改,使y=好看。再引導學生分析二者的關系。
然后,在的學習基礎上,教師引申出若為任意
不等于零的數(師生互動),得出一般性的結論,再讀教材上的一般性結論。
最后根據計算機作圖,觀察“五點法”作的方法(師生互動):將表1中x變為即可。
4 教學反思
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的成功之處:
利用信息技術,適當改變教材的呈現方式,這樣的設計,對于教師而言,突破了舊的教材觀。教材是教學的主要信息源,是教學活動實施的線索。我們提倡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內容、知識傳授的深度和廣度既應以教材為主要依據,又應結合教師實際和學生現有的知識、技能、思維水平、學習心理等實際,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防止教學中機械地“以教材為本,以教案為本”。對于學生而言,樂于接受,提高了學習興趣。同時對計算機專業基礎課也是一個促進,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信息能力。
教學設計體現了課程改革的理念。要體現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非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可。而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可在“五個字”(調、改、增、組、挖)上下功夫,即調整認知目標,調整教學內容,調整練習題;改變情境(問題情境、游戲情境、活動情境……)、改變例題、習題;增加讓學生探索創造的活動;重組教學內容;挖:挖掘教材中可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的因素。本課的設計能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他們的發展需求,體現教學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的理念。
Z+Z平臺和教材配套課件在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方面以及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發揮了預期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中學數學課程教材與信息技術整合研究”課題組. 高中數學課程教材與信息技術整合研究與實驗[EB/OL]. http://club.topsage.com/thread-1373812-1-1.html,2010,4,27.
[2] 教學設計參考模板(教師版)[EB/OL]. http://www.xsj21.com/zjz.
[3] 翁昌來. 數學教學案例研究的實踐與認識[J]. 中小學教師培訓,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