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英
摘 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和政府解決“三農”問題的主要舉措,新農村建設實施多年來,取得明顯成績。面對新形勢,必須進一步提高認識,把握新機遇新挑戰,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推進新農村建設。
關鍵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涵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是一個新概念,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曾多次使用過類似提法。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關系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形成了一系列指導“三農”工作的新理念、新認識,出臺了許多符合我國國情和農村實際的新政策、新舉措。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這次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以往相比有突出的新特點,主要是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更具有時代性,新農村建設的內涵更具有全面性,新農村建設的影響更具全局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既是黨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也是新農村建設的總目標,既集中體現了新農村建設的科學內涵,也體現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發展布局。新農村建設的內涵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生產發展。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農業是農村的產業基礎,生產發展主要指的是加快農業的現代化,以糧食生產為中心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同時發展非農產業。也就是說,建設新農村首先要振興農村經濟,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農村經濟不發展,建設新農村就失去了物質基礎。
第二、生活寬裕。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使農民的財富增加,過上相對寬裕的生活。“生產發展”為建設新農村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生活寬裕”是建設新農村的具體體現。
第三、鄉風文明。在建設和提高物質文明的同時,精神文明也要有新進步。新農村建設要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要移風易俗,改變傳統陋習;鄰里之間,生產上要相互幫助,生活上要相互關心;要開展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鄉風文明是建設新農村的靈魂。
第四、村容整潔。通過新農村建設改變農民的生存環境,讓農民有新鮮的空氣,潔凈的水,整潔的街道,以及提高森林覆蓋率等。村容整潔就是要建設生態文明,這是建設新農村的外在表現。
第五、管理民主。管理民主就是落實和完善村民自治、民主選舉和民主監督機制,實現農民自己當家作主。不以要挾、賄賂影響民主選舉,不以家族勢力影響村務公開。“管理民主”就是要建設政治文明,這是建設新農村的政治保證。
總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形成新農民、新社區、新組織、新設施、新風貌為目標,以加強農村道路、水電、水利等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村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為主要內容的新型農村綜合建設計劃。通過以上綜合建設,最終目標是要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2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推進新農村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涉及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方方面面,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自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以來,各地按照中央《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的精神,開始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七年多來,新農村建設取得明顯成績。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當前,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農業和農村正經歷著深刻變化。農業資源環境和市場約束增強,保障農產品供求平衡難度加大,要求加速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農產品貿易競爭加劇,促進優勢農產品出口和適時適度調控進口難度加大,要求加快提升農業競爭力。農業比較效益下降,保持糧食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要求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農村生產要素外流加劇,縮小城鄉差距難度加大,要求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農村社會結構深刻轉型,兼顧各方利益和搞好社會管理難度加大,要求進一步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因此,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必須進一步提高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意義,全面把握新機遇新挑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和推進新農村建設。科學發展觀包括以人為本、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等重要內容。將這些觀點貫徹到新農村建設中,結合我們的工作實際,應具體主要把握好以下四方面:
第一、農村以人為本就是要把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富裕度作為根本目標。增加農民收入,必須把增加投入和減輕農民負擔結合起來。要增加對農村的財政支持,使之成為農民增收和支持新農村建設的穩定資金來源。在此過程中,特別要加大對農村勞動力培訓、衛生事業、文化事業、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第二、農村的協調發展,關鍵在統籌城鄉發展上建立運行機制。按照統籌城鄉發展要求切實加大“三農”投入力度。強化農業基礎,必須引導要素資源合理配置,推動國民收入分配切實向“三農”傾斜,大幅度增加對農業和農村投入。一方面積累反哺實力,在發展中建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機制;另一方面要增強“三農”工作自為的能力,提高農民素質,進而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走現代農業和現代農村的路子。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強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健全農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
第三、農村的全面發展就是要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民主管理”要求去全面建設。但是一定要有重點,抓基礎,先要富起來,提高農民素質,才有條件去辦其他事業。
第四、農村可持續發展要有充分的保障機制。科學發展觀貴在實踐,重在落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建立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保障機制。
一是建立財政保障機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從財力物質上給予保障。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要安排專項資金,投入農村的交通、通信、農田水利、農村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發展農村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國家開發銀行、縣域內的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農業發展銀行、農村郵政儲蓄等要支持地方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資源的開發。
二是建立體制保障機制。要深化農村體制改革,從體制機制上保障科學發展觀落實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踐中。要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切實轉變鄉鎮政府職能,整合鄉鎮站所,精簡機構和人員,切實解決鄉鎮政府機構和人員臃腫的問題,切實加強鄉鎮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深化農村醫療衛生、農村義務教育、農村文化體制改革,中央和省級政府要更多地承擔起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責任。
三是建立政治保障機制。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要配強配齊村級黨政領導班子,特別是選準選好黨支部書記;要選派大學畢業生在村級領導班子中任職。要優化鄉村領導班子結構,加強政治理論、管理理論培訓,提高鄉村領導班子領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能力。要加強農村團組織、婦女組織、民兵組織建設,充分發揮群團組織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要建立和完善科學的考核考評評價機制。考核縣、鄉一級黨委政府的政績,不能僅僅看稅收、財政以及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要建立包括經濟發展、環境治理、社會治安穩定、良好道德風尚、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和社會保障事業的進步在內的綜合考評考核體系。提拔重用干部要重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政績,防止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片面現象和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