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紹蓮
摘 要:本文通過對西部地區媒體從業人員的發展現狀分析,結合西部地區特殊的媒體市場和媒體管理方式,提出了未來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西部地區;媒體;記者;建議
西北少數民族地區自然環境與交通狀況使得媒體經營成本較高,西北部與東部仍然存在著較大的經濟實力差距,以臨夏市為例:相對落后的受眾媒介和文化素養以及相對落后的媒介開放程度和與現代媒介經營相沖突的經營和管理體制,是制約西部媒體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再加上媒體結構不合理,導致媒體發展與媒體市場的極不適應。面臨當今主流媒體的巨大沖擊,少數民族媒體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
1 西部地區媒體從業人員現狀
1.1 媒體從業者的知識結構單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新聞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新聞專業如雨后春筍般現身于各地高校,新聞學及相關專業畢業生數量也在逐年增加。然而調查發現,在我國東、中、西部地區試點媒體總數為513名的從業者中,非新聞學與相關專業背景的從業者人數為349人,大大超過新聞學與相關專業背景人數,數量是后者的兩倍多。同時,新聞隊伍的專業背景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其中除了少量理工專業背景人員之外,其余以中文、經濟、歷史、法律、外語等人文社科類專業背景為主。
1.2 媒體從業人員壓力大
來自于媒體管理制度及工作負荷的壓力:據了解,目前的新聞媒體大都采用末位淘汰制度和業績考核制度,只要業績排名靠后,就有可能下崗;來自于受眾給的壓力:隨著國家對教育投入的增大,受眾的素質隨之提高,他們對新聞節目的要求也更高,網絡的迅猛發展為受眾發表意見、觀點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來自于家庭給的壓力:記者職業是24小時隨時待命的職業。記者也有家,長年累月在外,隨時隨地待命,缺乏對家庭的關心和照顧,家庭責任無法擔負。
1.3 大數據時代下媒體從業人員對數據新聞的把握
傳統新聞工作者無法達到數據新聞創作要求。傳統的新聞報道對工作者的要求是保證新聞的時效性以及新聞文本的寫作。而數據新聞則是需要跨界的復合型人才,既具備傳統記者的采寫編評的專業技能,又要具有數據分析和可視化技術運用的能力,所以傳統新聞工作者以目前的新聞生產水平無法達到數據新聞創作的要求。
1.4 缺少高素質的媒體從業人員
西部地區由于經濟、地域、觀念等的限制,媒體人才的危機在這里顯得更為嚴重。人才的匱乏加上資金的拮據以及設備的簡陋、觀念的陳舊,使得西部地區相當數量媒體的競爭力遭到削損,發展速度受到制約。由于東西部媒體在待遇、條件、發展機會等方面存在著巨大差距,傳媒從業人員的就業觀發生了很大改變,那些歷經新聞實踐鍛煉、報道經驗豐富并在一定報道領域內享有盛名的記者,將離棄原媒體而去另尋新東家,變媒體選擇為選擇媒體。
2 西部地區媒體從業人員發展建議
2.1 西部媒體加快發展
媒體的發展直接影響到媒體從業人員的發展,因此要從媒體本身找問題,加快發展,給媒體從業人員提供良好的從業環境。西部地區由于歷史和地理環境的種種原因,經濟發展較緩慢,但并不意味著 “沒有新聞可寫”。挖掘民族地區新聞資源,建立一套積極、理性的干預模型,實現趕超發展和后發戰略。 (一) 培育受眾。挖掘信息需求潛力。在信息化進程中形成開放的媒體市場,結合臨夏地區的語言和文化特征,挖掘民族文化傳統,支持和發展以民族語言為主的廣播電臺、電視臺和報紙雜志。普及信息與網絡技術,消除知識貧困和信息貧困,實現互聯網的民族化,使民族文化與現代文化和觀念接軌;挖掘其信息需求的潛力,培育受眾,形成一個開放的媒體市場。 (二) 調節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媒介生態系統平衡,在進一步推進廣播電視 “村村通”工程的同時,要設法促進媒介在農村市場分布的多樣性,為農村受眾創造多元化的傳媒接觸格局。報紙等紙質媒體要逐步轉變主攻城市的觀念,面對農村受眾,以傳播農業信息和生產技術為主要目的的報紙要提高份額。
2.2 培養專業化新聞人才,建立全媒體新聞隊伍
過去的新聞采訪活動,往往要求新聞工作者具有單兵作戰的能力,能夠獨立做好選題、采訪、拍攝、寫作各項工作,并且一兩人能夠完成整個流程。但是地方電視臺這樣高素質的人才少,放手一人容易產生粗糙、偏離主題的情況,倒不如建立大編輯部,讓新聞節目的編輯部可以從全局的高度考慮問題,指導和組織各項工作,將整個新聞欄目統一起來,有機的組織報道,這樣能夠超越記者、編輯個人的思維局限,制作深度作品,還可以讓記者做自己擅長的部分,有人擅長現場主持的,有人擅長圖片新聞的,有人擅長文字新聞的,在大編輯部的指揮下相互協調配合,完成工作,所以,一條新聞的制作不是單個記者、攝像和編導的計件工作,是一個團隊合作的結晶。
培養“鐵肩擔道義”的正義感。在我國市場化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這一點尤其重要。假新聞屢禁不止,新聞炒作、媚俗新聞花樣繁多,但丁說“道德能彌補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空白”,我們當然要培養新聞人才的專業技能,但僅僅掌握電視傳媒技巧并不一定能作出真正具備社會意義的作品,更要注意培養他們對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的服務意識。
在實踐中培養新聞敏感。新聞敏感是新聞工作者職業素質的集中體現,它關鍵是要具有準確的新聞辨別能力。記者平時就要深入生活,記錄隨感,新聞發生時,觀察新聞事件,選取與電視觀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點,剖析新聞事件對社會、受眾的影響,這樣在報道本地新聞時,才能得心應手,厚積薄發。比如針對弱勢群體——農民工、被拐賣婦女、乞丐等等,不僅要關注個體的命運,還要關心整個群體,從而推動群體命運的改善。實際工作中,資歷深的記者編輯要一對一帶領、指導新手工作,所有人員統一隸屬大編輯部,指導判斷哪些事物值得采訪報道,定期上交一定數量的新聞資料、稿件,高強度訓練培養高素質人才。
2.3 加快對大數據時代數據新聞的適應
數據新聞學是一門交叉的學科,數據新聞的產生給傳統的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挑戰,傳統的新聞創作理念和方式,要求新聞工作者具備采寫編評等基本專業技能,但目前已無法滿足大數據時代下數據新聞的創作。因此,對于當前的新聞工作者應具備以下媒體素養:熟練運用計算機能力。分析處理數據能力:數據新聞與傳統的文字圖片新聞不一樣,數據新聞需要大量的數據,新聞工作者可以通過數據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也可以先有了問題之后,再去收集相關的數據??梢暬矫嬖O計能力:數據新聞的可視化表達為新聞行業注入了一股新鮮的血液,讓數據新聞充滿希望與活力。
3 結語
對于西部媒體而言,人才外流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由于東西部媒體在待遇、條件、發展機會等方面存在著巨大差距,傳媒從業人員的就業觀發生了很大改變,那些歷經新聞實踐鍛煉、報道經驗豐富并在一定報道領域內享有盛名的記者,將離棄原媒體而去另尋新東家,變媒體選擇為選擇媒體?!八吞幜?,人往高處走”,本無可非議。但若長此以往,不加改變,西部媒體的人才流失問題將會致其于裹足不前,西部人才越走越少,東部人才越聚越多,東西差距越拉越大。加快構筑媒體人才高地的步伐,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各級各地媒體的主管部門及其“當家人”,對此應引起高度重視與警醒,并付諸思考與行動,方能化人才危機為發展良機。
參考文獻
[1]蔡雯.新聞傳播的變化融合了什么?——從美國新聞傳播的變化談起[J].中國記者,2005,(9):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