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鵬
摘 要:法律的局限性是法律自身存在的一種不可避免的客觀現象,法律的局限性對立法、執法有重要影響,因此對法律局限性的探討也必然成為法理學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法律局限性克服方法的理論研究要在分析借鑒國內外相關論述的基礎上進行有的放矢的總結,以指導實踐。
關鍵詞:法律局限性;克服方法;自由心證;法律解釋
伴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從古希臘到古羅馬,法學思想源遠流長,歷久彌新,在幾千年的傳承與延續中,形成了規整而有序的法學思想體系。同樣在我國法制現代化建設的今天,法律作用的有效發揮也已經越來越多的受到人們的關注。同時,法律現代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多數國家不可逆轉的發展潮流。從法律的演化進程上來看,對于法律作用局限性的研討長達上千年的歷史。自古希臘始,無數優秀的法學思想家創造并提出了很多優秀的法律思想與理論。但是,無論立法還是司法均表明法律并不總是完美無缺的,法律在調整社會主體行為方式的過程中,自身存在著難以克服的局限性,法律從立法到付諸實施的整個運轉過程里,由于主觀的及客觀的種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法律作用的發揮不可能完全達到預期的效果。這些因素都使得法律的局限性成為不可避免的現實狀況。本文從法的局限性的含義入手,分析法律局限性產生的原因,及其在我國法制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特殊表現,剖析其內在問題與矛盾焦點,結合國內外已有的克服法律局限性的方法,為我國法治社會建設過程中克服法律的局限性提出可供實際操作的意見和建議。
1 法律局限性的含義
西方著名的自然法學派認為法律是克服自然狀態的有力工具,為了大家整體的共同福祉而建立起來的規則必定會存在調整的盲區,這也就是法律的局限性所在。同樣站在馬克思主義法學者的角度上來看,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并通過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主要體現統治階段意志并最終決定于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以權利和義務為主要內容的行為規范。也就是說法律是一種基于客觀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公共的意志”,“公共意志”的范圍具有相當的廣泛性,不可避免的會存在調整不力的現象,在很多領域法律是鞭長莫及的。進一步講,一方面,基于法律調整社會生活范圍的廣泛性、多層次性,調整客體的復雜性和變動性,法律的作用效果不可能符合每一個個體的利益與需求,這就使得法律自身存在著調整不力的傾向性。另一方面,沒有法律是萬萬不能的,但是法律也不是萬能的,它有著自己的調整領域和所適用的范圍。例如,法律在一些領域不能代替道德的作用,否則就會產生法律價值沖突,釀成不必要的社會緊張關系。在此我們可以得出法律局限性通常所具有的含義:法律的局限性主要指法律規范在作用于法律關系主體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調整不到位的客觀現象,即通常所說的法律“調整失靈”的現象。要深刻理解法律局限性的內涵及產生原因,歸根結底要追溯到法律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中。在我國法律現代化持續推進的新時期,發現法律局限性產生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探討法律局限性產生的原因有助于我國在建立法治社會,健全法制的過程中少走彎路,以保障我國法律現代化的早日實現。
2 法律局限性產生的原因
對法律局限性產生的原因進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正確執行法律以實現法律中預設的價值目標。法律局限性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法律本身內在的矛盾性
1、法律自身具有滯后性。法律是對一個國家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肯定與維護,具有維持現存社會利益關系穩定的作用,以防止社會陷入無序的爭斗之中而自我毀滅。同時,法律作為一種分配人們權利義務的制度,也必須具有一定的穩定性,這是樹立法律制度權威性的必然的求。法律規范如果可以朝令夕改,那就會失去其應有的穩定性和可預測性,法律關系的主體在作出具體的法律行為時也就無法可依、無所適從,因而也就無法預見到自己行為的后果,甚至陷入到犯罪而不自知的窘境,造成法律運行體制的混亂。因而為了維護法律作用的有效發揮,法律本身必須具有適當的穩定性,這也就預示著法律制度是一種不可能朝令夕改的隨意變動的規則系統。但是,法律所調整與規范的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各樣的利益關系卻是不斷發展變動的,不同法律關系主體的利益相互作用,有時又是相互重疊的,而且社會實踐中的利益關系的發展變化往往比法律的調整速度要快成千上萬倍,這樣便產生了法律制度自身應當具有的穩定性和社會發展變動之間的不可調和的矛盾與沖突,于是就會產生法律作用于社會生活的調整滯后性。
2、法律內在的僵化性。法律規范僵化性的具體表現是就其特定的法律形式而言的,它是由法律抽象發揮普遍作用的調整方式引起的。法律規范的普遍性指的是法律是一種抽象的社會規范對納入其調整范圍的不特定法律關系主體都會產生相應的制約。一方面,法律規范具有抽象性,即法律在發揮社會作用時只對相對重要的社會關系作出指導性的調整,對于個別的社會關系不做過多的干預,既然法律關系具有復雜性,因而會產生調整中的漏洞。另一方面,法律規范調整的對象具有普遍性的特點,法律規范對納入其調整范圍內的一切人或事具有相同的法律拘束力并反復適用。但是,法律普遍的調整社會關系的作用方式使其不能很好的處理法律適用中的具體問題,由于公權力的強大,對于不同性質不同類型的法律關系容易造成行政強制“一刀切”的錯誤執法行為,法律發揮普遍調整作用,過多干預社會生活,自身又不能很好的適應社會生活的實際變動,法律的僵化性由此可窺見一斑。
3、法律條文語言上的局限性。法律的規范用語具有很強的抽象性特征,因此就會留有很多法官自由裁量的回旋空間,標準多元化造成司法中適用法律的諸多難題。盡管法律規定自身就是一種統一的行為標尺,但各種法律規范條文之間卻存在許多不能作出具體、準確規定的死角。首先,有些法律規范需要法律適用主體作出價值判斷,比如,法律規范條款中的“適當“、“必要”、“合理”等詞匯的具體解釋與適用的問題。其次,在法律后果歸結中的有關量刑幅度的“浮動式”的規定,如“拘役或取保候審”這樣的裁量規定,就需要經過法律適用主體的自由取斷。
2.2 法律規范發揮作用范圍的有限性
法律規范的運行過程就是法律功能作用的發揮過程,法律發揮作用的過程也即實現法律自身價值的過程。如果法律在發揮作用的過程中達不到法律制定時預設的價值目標,滿足不了社會對法律的要求,那么法律在行為規范作用上就會表現出調整不力的局限性。法律的行為規范作用指的是法作為一種社會規范對人的行為的作用,包括強制、指引、評價、預測、教育等。由于法律規范本身屬性上表現出的局限性,法律行為規范功能的發揮也往往受到限制。法律文本自身的不確定性使得法律規范的作用不容易完全實現,法律所具有的僵化性也使的其難以全面靈活的保障社會主體的自由與權利。法律作為社會調整方法中的一種特殊類型,也僅僅只是社會生活調整系統中的一個方面,其功能作用的發揮受到其它社會調整方法的影響和制約,法律這種特殊的行為調整方式必須與其它社會調整方法相配合,例如在有些領域法律需要的道德作用的發揮,才能充分展現其對社會應有的積極作用。
3 法律的局限性在我國法律現代化建設中的特殊表現
法律的局限性作為一種普遍存在的法律現象,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各個國家的社會生活、國家制度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法律的局限性也由于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條件而具有不同的表現。以下從立法、執法方面闡述法律局限性在我國法律現代化建設中的特殊表現。
3.1 立法不規范影響法律作用的有效發揮
1、在立法法方面,一些立法法的規定較為原則,缺乏可操作性,因而依據立法法之規定所立之法容易產生相互抵觸的重大缺陷,影響法律的權威,不利于社會主體守法、用法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雖然經過幾十年的法制建設,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社會主義法律制度體系已然形成,我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基本上已經做到有法可依。但與我國高速發展的經濟社會對法治的需求相比,在法制建設的質量上還有待提高。一方面,立法規則建立不足,立法程序有待完善,立法的規范性有待提高。另一方面,立法監督機制不健全,法律審查機制不成熟。這些都容易使得執法人員濫用自由裁量權,侵犯執法相對人的合法權益,不利于社會主義法律保障人權作用的充分發揮。
2、法律起草部門的立法職權互相交叉,具有濃厚的行政色彩,助長了部門保護主義,打壓法律的調整范圍,影響法律作用的正常發揮。目前,大多數法律行政法規由政府的相關部門起草,政府部門起草法規,由于熟悉相關業務要求,比較了解社會實際情況,具有一些天然的有利條件。但是這種立法方式也存在先天不足,政府機構起草法律法規由于職權交叉、監管不力,容易把自己的部門利益融入立法思想,有時為了自身機關私利甚至公然違背上位法律的規定,侵害社會公共利益,損害立法思想的公正與公平。政府部門起草的法規草案程度不同地帶有濃厚的行政色彩,法律不中立也使得法律調整社會關系的積極作用得不到有效發揮,給我國法律現代化建設造成危害。
3.2 執法運行不暢影響法律的實施效果
1、執法部門條塊分割,缺乏協調配合,造成執法工作“單打獨斗”,相互扯皮,執法效率降低。例如在一些執法行為中,各部門相互推諉責任,加重民眾的程序負擔,不為民眾辦實事,損害程序正義,降低了執法部門的公信力,執法所具有的維護社會穩定的積極作用發揮的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2、執法部門權限交叉,職責不清。執法部門的權限界定模糊,往往產生幾個執法部門對同一法律主體重復監管的現象,而監管的法律依據又有相互交叉甚至是重疊的情況,客觀上為執法者“自由的”自由裁量權大開方便之門。實際執法中存在的越權執法、不作為、亂作為等問題的出現,多數是因為各個部門的執法權限交叉,職責模糊造成的。實際執法中時常出現損害執法相對人合法權益的事情,甚至釀成暴力抗法的沖突,影響法律的實施效果。
總之,法律的局限性在我國的法制現代化建設中是不可避免的,在分析其特殊表現的基礎上還應結合國內外有關克服法律局限性的方法理論,為我國法制建設中法律局限性的克服提供有的放矢的理論基礎。
4 已有的克服法律局限性的相關理論和制度分析
法律的局限性會給法律作用的發揮帶來諸多方面的妨礙,古今中外的法律實踐在意識到法律局限性的同時,也摸索出了一些克服法律局限性的方法,以下從國外及國內兩個方面列舉法律局限性的克服方法。
4.1 國外克服法律局限性的相關理論
1、大陸法系法律制度克服法律局限性的理論依據。大陸法系又稱為羅馬法系、民法法系,它是以古代羅馬法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古代的羅馬法以民事法律制度為主要內容。法國和德國是其典型代表。大陸法系的法律觀念在克服法律局限性方面提出了很多富有啟發的理論,同時也建立了一些克服法律局限性的原則。
(1)強調私法與公法分立。公、私法是大陸法系法律的基本分類,其中包含有克服法律局限性的思想理念。公法與私法的區分秉持西方“凱撒之物當歸凱撒,上帝之物當歸上帝”的二元論精神。在這一觀念指引下建立起了對私人權利無微不至的關懷,樹立起以人為本、人人平等的法律思想。法官在遇有法律不適應社會實際情況,運用法律顯失公平的時候,有權遵照人權平等思想做出合情合理的判決,以保護私人權利,防止國家公權力在執行“滯后法律”時侵犯人權,保證公權力與私權利運行在各自的軌道上互不侵犯。這也使得近代西方法制有效克服了法律文本的剛性,避免了執法者依據法律自身的僵化性以及漏洞謀求自身和本部門的利益而侵害人權。
(2)強調理性與哲理的指導作用。羅馬法延綿不絕要歸功于古代羅馬法的精神支柱—理性主義。古希臘的理性哲學思想首先通過羅馬法將其私法化,演化成一個理性思想的私法體系。后又通過自然法思想的載體生發出一個邏輯體系明晰,層次清楚的整體。法律之間的聯系與相互支持的關系縝密,效力不同的法律之間相互支持,上位法與下位法之間協調一致而富于理性,這有力的克服了法律在立法以及執法方面的混亂局面,理清法律的層次,權利與權力張弛有度,法律思想脈絡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