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兆旭
摘 要:論述了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以及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嚴峻形式。深刻剖析了形成問題的內在機理。針對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問題、經費問題以及生存環境改變問題,本文提出了融入現代生活、提供價值意義等一系列切實可行的辦法和措施。
關鍵詞:重慶非物質文化;效益分析
本論文為重慶市委黨校2013年校級課題《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的結題論文
1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
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了保護無形的文化遺產而設立的一個項目,又稱無形遺產,是依附個人存在的、身口相傳的一種非物質形態的遺產,它包括民族傳統和民間知識、各種語言、口頭文學、風俗習慣、以及民族禮儀、手工藝、傳統醫學和建筑藝術等。它的形式包括:語言、文學、音樂、舞蹈、游戲、神話、禮儀、習慣、手工藝、建筑藝術及其他藝術活動。近幾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們將“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定義為:“人們學習的過程及在學習過程中被告知和自創的知識、技術和創造力,還有他們在這一過程中創造的產品以及他們持續發展所必需的資源、空間和其他社會及自然構造;這些過程給現存的社區提供了一種與先輩們相連續的感覺,對文化認定很重要,對人類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保護也有著重要意義。”
所以可以看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人類在生產生活過程中所積累的有意義、有價值、有目的性的文化產品和智慧結晶,是人們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互動的產物。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的應用性、實用性、適用性正在逐步消失,但其歷史上的某段時間內卻起著巨大的社會作用和文化價值;對于現代生活并非毫無意義。正如克羅奇所說,“一切歷史都是現代史”。歷史總是與現實相互關照,總會在迷茫的現實中起到指路燈塔的作用。看一看古人在面對類似生存問題時是如何解決的,總會對我們有所啟發。比如重慶的很多民間傳說雖然采用了大量的隱喻手法,但依然是對當時人們如何面對生存問題的鮮活刻畫,至今讀來依然受益。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依然具有生命力,對當代生活仍然有意義。比如重慶的醫療技藝,對于很多病痛來說,相對于其它醫療手段依然具有成本低、療程短、收效快的優勢。
2 重慶非物質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之于人,比作水之于魚并不為過。人的存在乃是一種文化性的存在。從本源意義上來說,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并非因為膚色等生理因素,而是因為其信奉中華文化。盡管有些時候是無意識的狀態,但這也正說明的文化的重要性,像是某種場域的存在,深刻地影響人們,但由于不是具體的存在物以至于很多人并未察覺。因為文化勾連著人們的記憶、情感、行為。也是區分群體、族類的重要分水嶺。每種文化都是對本民族、本地區一些問題的解決的積累。而這些積累便形成了本民族、本地區與外界截然不同的特質。不假思索的接受所謂的“普世價值”,只會使文化斷層,進而造成無法想像的惡劣后果。一個成功的社會,在很大程度上將永遠是一個與傳統緊密相連并受傳統制約的社會。那種認為我們今天的制度、道德規則都與過去的經驗、習慣無關,而是理性設計的結果的觀點,在哈耶克看來,不僅割裂了過去一現在一未來間的歷史聯系,也割裂了自由與傳統之間緊密切相關的連接。而承擔這些習俗、經驗的社會功能的文化恰恰就是非物質文化。
文化多樣性對于世界依然重要 。人類歷史的進步,離不開相異文化的撞擊。歷史上中國文化的大發展往往來自內部不同文化的交流以及同外部文化的交流。歷史上資本主義在近代的崛起,也并不是西方文化自給自足的,這當中也有中國文化的貢獻。19世紀中國文化被大量介紹到歐洲,很多文化名人都在談論中國文化,以至于后來黑格爾批判中國哲學,就是因為中國文化曾在歐洲影響極大。當今的公務員制度確定無疑是來自于中國的文官制度。所以文化的多樣性對于文化的發展、更新意義巨大。
所以保護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重慶文化、中華文化、世界其它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3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問題
3.1 原生的生存環境已然消失
重慶非物質文化既然這么重要,那么其生存現狀又如何呢?由于很多非物質文化的產生年代距離現代生活較為久遠,和現代的生活狀態、社會環境、審美情趣相互脫節。生活的巨變、科技的發展已經使得一些重慶非物質文化漸漸遠離人們的日常生活。有些傳統曲藝就因為曲調長緩不適應當前快節奏的都市生活而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比如重慶的四川清音就由盛而衰,隨著社會階層的巨大變化,其已經失去了發展的社會環境。現已面臨困境,后繼乏人,舞臺表演市場不濟,表現形式亦趨老化已經處于極其瀕危的狀況。
3.2 傳承人急劇減少
隨著我國、我市的城鄉結構、社會環境、經濟結構所發生的巨大變化,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收到嚴重的沖擊。后繼乏人,年輕人對此不感興趣。相關傳承人也很難招收到徒弟,很多傳統技藝都面臨人亡藝失的境地。作為川劇主要的流傳地,重慶市竟然沒有一所傳授川劇的學校。
3.3 資金不足
很多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面臨資金不足的問題。川江號子、走馬鎮民間故事等項目則幾乎沒有任何補貼。而川劇的公益性演出靠申報項目爭取政府補貼,其余沒有什么支持。演出補助每場在500元左右,對于動輒上場幾十人的川劇來說,還不夠支付演員工資和服裝、道具運費以及場地租金。
4 解決問題的對策
那么針對上述問題,有沒有辦法解決呢?
生存環境發生改變,但是還有很多活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昆曲興盛于明末清初,與當時士大夫的文人情趣、價值取向有著莫大的關聯,隨著時代的演進在清代昆曲已然勢微,京劇逐漸興盛起來,成為清代的“第一戲曲”。而近年來隨著多元主義、以及民族文化意識的覺醒,在臺灣昆曲反而愈來愈興盛起來,進而波及內地。原因何在?其一,雖然其相應的士大夫階層不在,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審美情趣多元化的趨勢逐漸顯露出來。知識精英階層主動追求高雅藝術,而昆曲的唯美唱腔、情緣立意皆可以滿足此一需求。其二,社會名流的引領潮流白先勇等臺灣名流把普及昆曲的很多有效做法帶到了內地,比如走進校園培養學生觀眾等,開展得如火如荼。其三,相關文化價值的培養 很多文化價值并不因為時代的變遷而褪色 其四,底蘊不散。1999年,臺灣昆劇團成立。這是由洪惟助教授主持的昆曲傳習計劃下成立之昆曲專業劇團,專業演員是會唱昆曲的京劇職業演員,同時吸收不少昆曲曲友加盟或客串演出。另外目前臺灣還有兩個昆曲曲會,一是“昆曲同期”,由“水磨曲集”成員為主并主其事;二是“蓬瀛曲集”,俗稱“小同期”。這兩個曲會均在星期天假《中華日報》禮堂舉辦唱曲活動,吸引了眾多昆曲愛好者。
所以根本之道,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否契合當代問題、當代生活。只要融入到當代生活,提供了其獨特的價值意義,就很有可能存活下來,甚至是發揚光大。如何融入?其實上文所寫的昆曲的浴火重生就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范例。正是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于現代文化不同,其的文化價值、開發價值才巨大,才有潛力。如果特質基本差不多,那就會趨于同質化,“泯然于眾人”。在當今多元化的價值世界里面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需要專家學者進行解讀、定位為其出謀劃策。同時要積極培育多元化的文化環境,弘揚傳統文化。多向年青一代宣傳,培養文化傳播者。多利用社會名流和民間組織的影響力,其的導向力和影響力往往是政府組織所不具備的。對于個別瀕危項目,政府應當出面扶植,給與傳承人以生活保障,設立專業的技藝傳承機構。
其次,要積極融入當前的產業結構中。如果文化、技藝長時間沒有效益,那么這種文化、技藝便很難發展甚至是傳承都會成問題。前文已然表述獨特文化價值在當代并非只是需要國家財政救濟的“困難戶”。當其找準了定位,會很有社會效益、文化效益以及經濟效益的。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融入到旅游項目中,為旅游項目打造文化特色。比如“印象·武隆”實景歌會以100多位特色演員現場真人真情獻唱,以瀕臨消失,非物質文化的“川江號子”為主要內容,讓觀眾在70分鐘的演出中親身體驗自然文化遺產和風土人情。有些重慶非物質文化可以物化為文化產品豐富人們的生活。比如墊江角雕,多年來通過世博會、貿易會等多種形式,以政府搭臺、傳承人表演的形式逐步打開了市場,有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
參考文獻
[1]httP: www.unesco.com
[2]貝奈戴托·克羅齊(意),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3]邵春霞,法治下的自由──哈耶克自由觀評述,學術月刊,2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