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明
摘 要:未來的創造只能是文化的創造,未來發展將是文化復興的發展。文化的缺失危害是巨大的, 任何一個國家都必須強調本國文化的民族特性,中國也不例外。加大文化重建,需要從自律和他律各方面進行規范,使其能夠更好的向著有益于社會方向方面發展。
關鍵詞:文化缺失;文化重建
隨著中國的大開放,中國人有一種追求“洋化”的心態,中國文化有一種急劇推進的“西化”傾向。從物質態文化到觀念態文化莫不如此。一方面國人開始崇洋媚外,另一方面本國文化深層的缺失,這些都讓無數有識之士深感憂慮。就物質態文化來說,出于開拓商業的需要,洋貨大量進入中國市場。有人認為,物質產品是可以跨越文化價值觀的領域,只是競爭,沒有防線。這話對嗎?令人懷疑。西方文化傾向的另一個問題,是中國許多青年被西方傳統的“圣誕節”、“復活節”、和“情人節”所征服。模仿這種西方傳統,蔑視中國的節目而去歡度西方節日,已成為青年人的“時髦”。
如果說西方節日盲目崇拜是一種觀念態文化表征的話,那么港臺流行歌曲,廣泛入侵青少年的心魂就更帶精神觀念色彩了。如今“東北的二人轉”正在“旭日東升”,也從方面顯露出世俗文化的泛濫。高雅文化面臨困境,也帶來人才的流失,一些“文人學士”沉溺于商海。研究文學,歷史,哲學等方面的人才因為無法一時轉化成商業資本,常常被世人所恥笑。當前高雅文化的缺失,使得很多人開始逐利,從某方面來說理科知識更容易創造實用價值,而文科知識大多是塑造一個人內在精神世界,一時無法轉化為實踐知識,而且被人所輕視。當前人文科學對青年學生已失去吸引力。像史學、東方哲學、語言學、當代文學、民族學一般報考的人相對而言是比較少的。另一方面,大學教育越來越庸俗化,大眾化、市儈化,學術腐敗等等,文化領域更出現了其丑的“肉彈賄賂”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梁茂春。在招博過程中,70歲梁老教授不僅獲取了報考者的10萬金錢,還獵取了報考者的肉體。報考者讀博夢碎,粱老教授被迫入臉。文化領域如果師德喪失必將對民族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
1 商業文化的沖擊波
語言文字做為交流思想的工具,歷來是民族根本,需要加大保護力度。現實情況而言,一些不是國際性的會議,卻常常用英語作為交流手段,而本國的漢字卻常常被冷漠。語言文字歷來受社會政治經濟的影響,商業大潮的興起,正在改變著當今社會,也改變著社會的語言。在某些商店門前,一些生造的令人難懂的牌名,雖系故弄玄虛,附庸風雅,但也是一種商業“獵奇廣告”,同樣有經濟背景。在人們日常用語中,“中外結合”,“外語加塞”、“雙語對接”,已不是個別現象。現在很多人母語不是那么重視,英語卻花的時間與精力比母語要多的多,在一些場合不太重視母語,在一些沒有必要用英語交流的場合,硬是要求用英語交流,甚至在一些指示牌的上面都寫著英語而不用漢語。
當前,全國每天在文化廣場上活動的人是越來越多在各類文化生產中,娛樂市場最為風光。當前歌舞廳不僅密度大,而且日趨高檔化。做為商業大潮“浪尖”的歌舞廳,最能代表這種文化的商業性。做為一個產業,其收入相當可觀。通俗的純娛樂性文化占主導地位,其中港臺歌曲占較大比重,而高格調、高品位的“高雅文化”在這里往往受冷落和排擠。商業文化起潮,有它的客觀必然性。它的興起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文化的一種要求,既是人們文化消費的需要,也是發展經濟的需要。商業文化正在發育,它已成為我國文化的主宰力量。而卡拉OK,則是當前中國文化生活的熱點.但是,它也會隱含著一些不健康的傾向。
哲人們警告說: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成批偉大的政治家、哲學家、思想家、宗教家和科學家,這個民族就不會有遠大的前途,就不會創造讓其他民族和自己的后代為之景仰的歷史,即使它在某個時代爆發了,它都有衰落的危險,這種見解是極為深刻的,中國今日的經濟進步,如果失掉深層文化的根基,其發展的基礎是牢固嗎?文化的憂思和預警,不是杞人憂天。
2 高雅文化面臨困境
在淺層文化——商業文化興起的今天,我國的深層文化——傳統文化包括嚴肅藝術,甚至包括全部人文科學,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一般來說,崇高的理想,凝重的情操和博大精深的科學,超凡脫俗的藝術,均具有非商業的性質。緊張、快節奏的商業活動尋求消遣文化的補償,于是它把文化變成取樂的“超女 ”。目前,中國高雅文化及其存在條件、價值觀基礎所面臨的困境已隨處可見。——文化大軍已發生分化。作家、影星、歌星不少人“下海”,或成為經理,或變大款。隊伍人數減少,或后續力量不足。——純文學刊物紛紛轉向。由于銷路不暢 ,難以為續,不少刊物為求生存而轉向發表記實性、生活性作品,不少報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時也發表一些低級趣味的東西,不少文學著作也追求“刺激性”的商業效應。作為文學的特色,它的豐富的想象力和高雅的深刻的創造性正在退 化。——傳統藝術困難較多,發展緩慢。許多戲劇也難以為計,古典音樂、交響樂、話劇、歌劇都急待中興。有的研究文學,歷史,哲學等方面的中青年學者、專家因專業內容所限,無法投入商品經濟而棄文經商,教育界人才大量流失。學文科的人日見減少。人文科學對青年學生已失去吸引力。而在西方社會科學的人才受社會的重視程度絕不低于工科類人才,而在中國到處都認為文科的博士也只相當于工科的碩士。文科的價值 大不比于工科。無論是工資待遇還是其他方面遠不如工科類。文科類人才受冷漠即造成的后來就是,人的內在價值的缺乏。
3 如何有效的進行文化重建
文化缺失是可怕的,文化的重建是個系統過程,需要從各個方面著手進行,一是國家相關部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二、文化的建設同樣需要我們大學的引導,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教育在應引領社會的進步,凈化社會風氣方面要起到一定的作用,而當前大學教育出現的一些庸俗化、市儈化,大眾化的傾向無疑是有害的。三文化的重建離不開媒體的參與,媒體過于逐利,難免不出現庸俗、暴力、色情等內容,當前報業由于管理監督機制的缺失和傳媒人員職業道德的滑坡,通過搞新聞炒作和新聞煽情等手法來刺激一些人的感官,以此滿足一些低級趣味的人心理需要;對不良社會風氣的形成和不健康大眾文化的流行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院吳廷俊院長在曾經說道;“媒介生產的是精神產品,因此不能把精神有問題的產品投放到市場上去,奶粉有毒,影響比較有限,但是有毒害的精神產品投放到社會以后,就會危害許多的人,所以,我認為媒介應該特別強調它的純潔、它的健康,使它有利于社會、有利于人們。”媒體責任的缺失,它威脅社會穩定、丑化城市甚至國家形象、敗壞社會文化、扭曲了社會主流價值觀念。文化的構建是項復雜的工程,它還要求我們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加大各項立法工作,加強自身的修養,還得通過各方面的自律和他律,只有這樣才能夠使我們的文化建設朝著有利于社會進步的方向進展。
參考文獻
[1]姚國華,《文化立國》[M]海天出版社,2002年
[2] 姚國華,《大學重建》[M]海天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