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站在敦煌遺書應具有的文物、文字、文獻三性質的角度,對《大英博物館藏敦煌漢文寫本注記目錄》在著錄方面的優缺點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著錄;優劣;三性質
敦煌遺書目錄的著錄涉及一個體例問題,應該著錄哪些內容而不著錄哪些內容。這又牽涉到著錄思想問題,具體來說就是如何看待敦煌遺書的性質問題。方廣锠教授在長期編目實踐中提出敦煌遺書具有文獻、文物、文字三方面研究價值。具體著錄時應從這三個方面出發,充分體現遺書本身具有的文獻、文物、文字價值。著錄應以盡可能全面、準確地反映卷面內容,為研究者提供所需各種信息為原則,以使用者雖未曾親眼見到原卷,但能通過目錄較全面、清晰地了解遺書情況為目標。
翟林奈在編寫《大英博物館藏敦煌漢文寫本注記目錄》(簡稱《翟目》)時有一定的體例。每號遺書的編號、題名、書法、紙張、題記、原斯坦因號等內容基本上通貫全目。以上所著錄的內容反映出翟林奈曾注意到遺書的文物、文字、文獻性,不過他的這種意識并不強烈,沒有明確提出上述三個性質。具體著錄時,在他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對能體現三性質的內容予以著錄,只不過其著錄十分簡單,根據他的相關著錄還不足以反映出遺書的三個價值。
從文物性角度講,一方面有其值得稱道之處。如:它著錄了紙色、紙質、紙張尺寸等反映文物特征的內容。但另一方面它還存在一些不足。如:著錄內容簡單、不全面,尚有一些涉及遺書文物特征的內容(首尾、卷面保存情況,修復情況,引首情況,烏絲欄情況、行間加行及校加字情況等外觀概述內容)沒有提到。
從文獻性的角度說,《翟目》僅指明了遺書上所抄文獻的題名、卷次章節等內容,它沒有找出每一個文獻的首尾,沒有將每一個文獻與對照本進行比較,并找出該文獻和對照本的異同,使用者不能通過目錄獲知有關文獻內容方面更加具體、詳細的情況,從而不能充分體現文獻本身的利用價值。需要指出的是,《翟目》在佛教文獻某些經典的著錄上,也偶有指明該經典在《大正藏》中的不同卷次,以及經文與《大正藏》異同的情況,但翟林奈并沒有把這方面的著錄作為一種體例通貫全目,且這種著錄十分簡單,說明他對此項著錄意識不強烈。目前為止,方廣锠先生編撰的目錄在突出文獻性方面作的最好,他將所著錄的敦煌遺書的首部及尾部的文字與對照本進行對照,并著錄其起訖。具體方法有四種:一,對于有傳世本的,給出傳世本首尾對照;二,沒有傳世本,有現有錄文本的,則指明它的錄文。或自己錄文;三、無傳世本、無現有錄文本也沒辦法錄文者,則給以說明,說明它的內容;第四,敦煌本與傳世本、現有錄文本有差別的,也同樣給以說明。這樣作就能把文獻價值充分呈現出來。
《翟目》中的題名,特別是佛教文獻部分題名的著錄還不足以科學、正確的反映該文獻的內容特征。翟林奈對遺書的定名有三種方式:(1)、對于有首題或尾題者,便根據首題或尾題定名,對既有首題又有尾題者,一般根據尾題定名。因《翟目》對題名的著錄不包括卷次、品次,所以目錄的定名并非照錄原首題或尾題,而是取其卷次品次以外的部分。(2)、對于無首題或尾題而僅存卷中品題者,便通過品題進行考訂,無法據品題考訂者便對遺書內容給以摘要性描述。(3)、對于既無首題、尾題又無品題者,又有兩種情況:a.根據自己對卷面內容的理解,在參考遺書中同類經典的基礎上定名;b.對無法找到參考經典的內容則進行內容描述。目錄對文獻的名稱,一般均著錄其首題或尾題,這無可厚非。但是敦煌遺書有其特殊性,情況比較復雜,有的有首題,有的有尾題,有的首尾題具存,也有的無首尾題。有的首尾題一致,有的則不一致。有的文獻同而名不同,有的則文獻不同而名同。有的首題與品題夾雜,有的首尾題是本文獻的異稱而非通行標準名,等等。如完全按照首題或尾題定名則容易造成混亂,不能揭示文獻的本質內容,誤導使用者。
另外,佛經多異本,這些異本通常有共通的名稱;某些佛經在流通過程中往往形成不同的卷本;某些佛經名稱完全相同,但內容、篇幅、卷本多寡不同。為了反映這些佛教文獻的真實面貌,方廣锠教授在具體著錄名稱時,在其適當部分括注該文獻的具體身份,即異本與卷本。這種著錄方法能給研究者提供更多正確信息,充分體現遺書的文獻價值。《翟目》在這方面就顯得遜色多了。因作者畢竟不是佛教文獻方面的研究專家,缺乏相關學術素養,在當時還根本意識不到這些特點。
從文字性角度講,《翟目》著錄了書法,大致區分了書法等級,從“良好”到“極壞”,也注意到卷面不同筆跡、字體顏色、武周新字等內容的著錄。但其缺陷在于相關內容尚不全面,避諱字、異體字、筆畫增減字等一些涉及文字性的內容還沒有提到。反映出翟林奈這方面的辨識能力有限。
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翟目》雖有一定的著錄體例,但在具體著錄過程中卻沒有完全按照自己的體例來作,比如對某些遺書只著錄題名、卷次、紙張尺寸,并沒有著錄書法、紙色紙質、年代等情況,這同樣也是它的不足。
在具體著錄方面,《翟目》有幾大優點:
第一,與《敦煌劫余錄》相比較,《翟目》對卷面內容的著錄相對完整。如:對卷背文獻及題記的著錄,對文物、文字性方面的著錄等都較前者詳細。
第二,考證了一大批殘頭斷尾遺書的標目,這批遺書大多是首尾均殘,無首尾題而僅留有品題的佛經殘卷。
第三,《翟目》中參考出處及有關遺書內容研究文獻的著錄,既方便讀者使用,同時又影響了以后的編目工作。
存在的問題:
第一,如上文所述,《翟目》在具體著錄過程中沒有嚴格遵循自己的體例,喪失了一些重要的遺書信息。
第二,對反映遺書卷面特征的著錄還不全面,不能為使用者提供更多學術信息。
第三,有些題名的考訂有誤。如:G.761號的正面文獻他定名為《大般若波羅蜜經》,但該文獻實際應為《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這樣不僅不能正確反映該文獻內容,還會造成具體歸類錯誤。
第四,對有些上抄幾個不同主題文獻的遺書沒有能夠進行嚴格區分,這與翟林奈對我國古籍文獻的辨識能力緊密相關,不能苛求。另外,他對藏外經典及世俗文書的辨識、理解也存在很多錯誤之處,這就造成具體歸類乃至整個分類體系的混亂。
總體說來,《翟目》的著錄是十分簡單的,不能充分體現遺書的文物、文字、文獻三性質。
作者簡介
王侃(1981-),男,河北省石家莊,四川電影電視學院,哲學碩士,研究方向:敦煌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