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同昌++單連春
〔摘要〕中國共產黨一直致力于黨的作風建設。但新形勢下黨的作風建設仍面臨一系列問題,其主要原因在于黨的作風建設保障機制不夠完善。作風建設的標準過于模糊,作風建設激勵機制不足,作風建設懲處機制難操作,作風建設評價機制過于單一等。為此,要加強黨性修養,筑牢作風建設的內在動力機制;制定作風建設明確細則,筑牢作風建設的操作機制;構建懲處機制的票決制;構建多元化的作風建設評價機制;改革黨內選舉制度,為黨的作風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作風建設;保障機制
〔中圖分類號〕D26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8048-(2014)03-0050-05
黨的作風建設是黨的建設的重要領域,高度重視作風建設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作風建設是毛澤東于1945年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首先提出來的,把黨的作風概括為三個方面,即“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作風以及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1〕并將這三大作風作為我們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現代漢語詞典》對作風的定義是:“作風:(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表現出來的態度、行為、風格”。據此,作風建設就是我們黨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表現出來的態度或者行為,從根本上說就是中國共產黨體現出來的一種風格。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繼承毛澤東黨建思想的傳統,高度重視黨的作風建設,每次代表大會都作出明確部署,黨的作風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后,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黨的作風建設作為重要抓手,出臺了《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受到人民群眾的高度稱贊。但是,在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時,還有一部分黨員的思想作風、工作作風、生活作風與中國共產黨應有的形象高度不符合,嚴重損害了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望。因此,構建黨的作風建設保障機制,對進一步搞好黨的作風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一、黨的作風建設保障機制的邏輯依據
當前黨的作風建設取得了重要成效。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有黨內法規依據、政策依據和現實依據,各級黨組織對黨的作風建設保障機制進行了努力探索。
1.現行黨章及黨內相關法規為黨的作風建設保障機制提供了基本依據
黨章是黨內的根本大法,是黨的各項建設的總依據。十八大通過的黨章對黨的作風建設作出了明確規定。黨章總綱中規定:中國共產黨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黨風問題、黨同人民群眾聯系問題是關系黨生死存亡的問題;黨的自己的政治生活中正確地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在原則問題上進行思想斗爭,堅持真理,修正錯誤”。〔2〕黨章第三條規定,中國共產黨黨員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要“切實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勇于揭露和糾正工作中的缺點、錯誤”,“密切聯系群眾,向群眾宣傳黨的主張,遇事同群眾商量”。〔3〕黨章第三十三條規定:各級領導干部都要“堅持原則,依法辦事,清正廉潔,勤政為民,以身作則,艱苦樸素,密切聯系群眾,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自覺地接受黨和群眾的批評和監督,加強道德修養,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反對官僚主義,反對任何濫用職權、謀求私利的不正之風。”〔4〕除了黨章之外,黨內其他法規文件也都強調了黨的作風建設重要性。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了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強調下決心改進作風。2013年10月29日中央政治局審議并印發了《黨政機關例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強調要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剎住奢侈浪費之風。黨章和黨內的相關法規,為推進黨的作風建設提供了基本的理論依據。
2.歷次黨代會報告都明確提出要加強黨的作風建設
黨的作風建設是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歷次黨代會報告必不可少的內容。改革開放以來,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我們黨更加強調推進作風建設。黨的十二大報告更是提出:“黨風問題是關系執政黨生死存亡的問題。為了使黨風根本好轉,中央決定用三年時間分期分批對黨的作風進行一次全面整頓。”〔5〕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執政黨的地位,容易在黨內滋長脫離群眾的傾向,而這種傾向對人民產生的危害也比執政以前大得多。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使黨的作風建設的任務更加突出起來了。”〔6〕進入新世紀以來,黨代會對黨的作風建設重視程度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十六大警醒全黨:“推進黨的作風建設,核心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7〕這就明確指出了作風建設的核心和黨執政的危險,使推進黨的作風建設有了更加明確的方向。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檢驗黨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任何時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8〕認真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是貫徹落實黨代會精神的重要任務。歷次黨代會對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論述,對加強黨的作風建設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3.黨的現實情況是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現實依據
經過我們黨的不懈努力,我們黨的作風建設取得了重要成效,廣大黨員干部能夠發揚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以及求真務實等黨的優良傳統作風。但是“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黨內脫離群眾的形象大量存在,一些問題還相當嚴重,集中表現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上。”“在形式主義方面,主要是知行不一、不求實效,文山會海、花拳繡腿,貪圖虛名、弄虛作假;在官僚主義方面,主要是脫離實際、脫離群眾,高高在上、漠視現實,唯我獨尊、自我膨脹;在享樂主義方面,主要是精神懈怠、不思進取,追逐名利、貪圖享受,講究排場、玩風盛行;在奢靡之風方面,主要是鋪張浪費、揮霍無度,大興土木、節慶泛濫,生活奢華、驕奢淫逸,甚至以權謀私、腐化墮落”。〔9〕這些現象盡管只是黨內存在的個別現象,不是主流,但是對整個執政黨形象的危害卻是不可估量的。擔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中國共產黨,如果不及時克服黨內作風方面存在的問題,就很難完成自己的歷史重任。因此,黨內的現實情況,是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現實依據。
二、黨的作風建設保障機制存在的問題
當前黨的作風建設保障機制與新形勢下黨的建設狀況,與人民群眾對黨的期待,與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還存在不相適應的地方。黨的作風建設保障機制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黨的作風建設的標準過于模糊
作風主要是指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表現出來的態度、行為以及風格。傳統的黨的作風建設主要是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當前黨的作風建設集中聚焦于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上。這“四風”都是黨員領導干部在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表現出來的形式,也可以說是思想觀念的外化。從一定意義上講,黨的作風建設的效果,來自黨和人民群眾的主觀感受。在實踐中,各級黨組織及黨員領導干部是否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缺乏一定的量化標準。就“四風”問題來說,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也都是人民群眾的主觀感受,沒有一定量化標準來考核,就使得一些黨組織和黨員干部一邊要求反對“四風”問題的同時,又在不知不覺中犯了“四風”問題。黨的作風建設的標準過于模糊,就導致在實踐中一些危害黨的形象的作風不能得到及時克服,影響黨的作風建設效果。
2.黨的作風建設激勵機制不足
黨的作風建設關系黨的生死存亡,關系黨的執政基礎是否鞏固。因此,應該調動全體黨員參與黨的作風建設。黨的作風建設應該具有獎善罰惡的功能。凡是在實踐中積極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的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都應該得到表彰、受到重用。凡是脫離群眾,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嚴重的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都應該受到應有的批評和懲處。正如胡錦濤在建黨90周年大會上強調的:要“讓能干事者有機會、干成事者有舞臺,不讓老實人吃虧,不讓投機鉆營者得利”。〔10〕但是,在實踐中一部分干部,并沒有從實際出發、也沒有密切聯系群眾,熱衷于搞形式主義、好大喜功、野蠻開發,對群眾切身利益漠不關心,官僚主義嚴重,卻憑借他們的形象工程和所謂的“政績”受到了提拔和重用。〔11〕這樣黨的作風建設激勵機制不僅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反而促使一部分干部根本不重視黨的作風建設。
3.黨的作風建設懲處機制難操作
黨的作風建設懲處機制,是指對那些違反黨的作風規定的黨員領導干部進行批評教育乃至紀律處分。我們黨內的紀律處分主要有警告、嚴重警告、撤銷黨內職務、留黨察看和開除黨籍五種。雖然黨章及歷次黨代會報告都要求廣大黨員及黨員領導干部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以及求真務實的作風。但是并沒有明確規定如果違反了這些要求將受到何種程度的處罰。十八大以后,中央制定了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這對推動整個黨的作風建設起了積極促進作用。中央和地方各級黨組織也及時對違反八項規定精神的各級領導干部進行了通報批評乃至組織處理,起到了威懾作用。但是,從總體上看,黨的作風建設,強調“應然性”的比較多,具有可操作性的規定相對較少。例如,有的黨員干部在工作中脫離群眾,但是并沒有明顯的違反黨紀行為,就不易對其進行有效的規制。另外,中國是一個熟人社會,“情面”在社會生活中仍然起著重要作用。對于那些明顯不符合黨的作風、但也沒有違反黨紀的行為,各級黨組織負責人礙于“情面”往往難于對其進行懲處。這就使得違反黨的作風的行為不能及時受到制止。
4.黨的作風建設評價機制過于單一
黨的十八報告指出:“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檢驗黨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這就是說人民群眾的感受和人民群眾獲得的利益,是我們黨一切活動的評判標準。因此,黨的作風建設的效果如何,也應該由人民群眾來評價。當前,黨的作風建設的評價機制主要來自上級黨組織和同級黨組織。一些基層黨組織每當向上級黨組織進行工作匯報時,對作風建設的成效濃墨重彩,而對自身的不足和問題,則輕描淡寫。甚至有些基層黨組織領導干部把我們黨的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異化成了“表揚與自我表揚”。這就使得黨的作風與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的實際感受存在一定差距。反腐敗的實踐也印證了這一點,一部分領導干部,在提拔前,組織會進行嚴格的考察,考察結果都顯示作風沒有問題,黨組織是滿意的。上任后一旦東窗事發,經過群眾及新聞媒體的揭露,就令發現該干部的作風原來非常腐化,其嚴重脫離群眾、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甚至超過了常人忍受的范圍。這就說明,目前黨的作風建設評價機制過于單一。
三、黨的作風建設保障機制的路徑分析
黨的作風建設是關系人心向背的問題,也是關系我們黨生死存亡的問題。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利益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投入巨大的精力推進作風建設,但成效還不盡如人意。因此,構建黨的作風建設的保障機制就顯得十分重要。
1.加強黨性修養,筑牢作風建設的內在動力機制
作風是理念的外化和黨性修養的表現形式。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形成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作風,與我們黨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性質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分不開的。只有深刻認同黨的價值和理念,才能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作風。當前,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第一,要對全體黨員進行理想信念教育,使全體黨員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理念,使黨員領導干部深刻認識到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是我們黨的天敵,如果不堅決克服這“四風”,我們黨就會脫離人民群眾、就會有失敗的危險。第二,要對年輕黨員進行黨的優良傳統教育,使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內化于黨員干部的日常行為之中,使發揚黨的優良傳統成為黨員干部的自覺行為。讓廣大黨員充分認識到,正是那些在歷史中形成的許多優良傳統,才使我們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獲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勝利。第三,要加強黨性修養的宣傳引導。發揮媒體在黨性修養教育中的作用,對黨性修養先進的廣大黨員,要進行深入實際的宣傳報道,而對黨性修養不強的黨員干部也要進行一定程度的揭露。只有廣大黨員干部牢固樹立優良作風的堅定信念,黨的作風建設才會有持久的內在動力機制。
2.制定黨的作風建設明確細則,筑牢作風建設的操作機制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高度重視作風建設。毋庸諱言,黨的作風建設的現狀與黨的作風建設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黨的作風建設的標準還不夠明確,或者說其規定側重于黨員領導干部的自覺行動,缺乏可操作性。比如說,到底怎么做,才是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如果不制定黨的作風建設的明確細則,黨的作風建設的制度化就會受到制約。黨的十八大提出“完善黨員干部直接聯系群眾制度”,這就把黨的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制度化。中共中央辦公廳下發文件,規定不同級別的領導干部每年下基層調研的天數,這樣,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建設就有了可操作性的規定。再比如,到底什么叫“奢靡之風”?也應該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否則就會因為主觀隨意性,對奢靡之風有不同的理解。因此,當前應對改革開放以來黨對作風建設頒布的相關規定進行認真的梳理,制定新時期黨的作風建設的明確細則,使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時,有可操作性的依據。
3.構建黨的作風建設懲處機制的票決制
由于我國是一個人情社會,一部分黨的作風建設的責任主體和一部分黨組織的負責人礙于情面,很難對那些明顯違反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黨員領導干部進行面對面的針鋒相對的批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也就沒有辣味,甚至很難“紅紅臉、出出汗”,那么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正確認識和處理人際關系,做到既有人情味又按原則辦事,特別是當個人感情同黨性原則、私人關系同人民利益相抵觸時,必須毫不猶豫站穩黨性立場,堅定不移維護人民利益”〔12〕的場景就很難實現,黨的作風的懲處效用也就難以體現。筆者認為,構建作風建設的懲處機制必須實行票決制。首先,在各級黨委常委會和全委會上,要對每個黨委委員、黨委常委就黨的作風建設情況進行投票表決,凡事獲得贊同票較少的個人要向組織作出說明,否則就要接受組織調查核實;其次,作為黨的作風建設的監督主體,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全體會議要對同級黨委領導班子及其成員就是否違反黨的作風情況,進行投票表決,并把表決結果及時上報上級紀委,作為上級黨委考核下級黨委以及領導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據;再次,在地方和基層黨的代表大會開會期間,要對同級黨委及其主要領導成員,就黨的作風建設情況進行投票表決,對得票較少的領導成員,要及時進行調查核實,情況屬實的要依紀依法進行懲處。這樣就可以減少人情在黨的作風建設方面的負面效應,使黨的作風建設發揮應有的懲處威力。
4.構建多元化的黨的作風建設評價機制
黨的作風建設的評價機制是影響黨的作風建設成效的重要問題之一。傳統的黨的作風建設的評價機制主要來自內部因素,即主要是得到上級黨組織的認可。實際上,要提高黨的作風建設效能,需要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機制。一是堅持原有的上級黨組織的考核評價機制。改革開放以來,上級黨組織對下級黨組織的考核,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側重點,當前,應重點加強對下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作風建設狀況的考核,凡是作風建設有問題的領導干部,要及時進行批評乃至組織處理。二是充分重視下級黨組織對上級黨組織及領導干部作風建設的評價。上級黨組織及領導干部的作風如何,受其領導的下級黨組織及黨員干部往往是心知肚明的,因此,對黨員領導干部作風建設狀況的考核,要充分聽取下級黨組織意見。三是要充分尊重群眾的評價意見。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哪些干部能夠始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哪些干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嚴重,群眾往往是有切身感受的。因此,在對黨員領導干部的作風建設進行考核評價時,應充分注重群眾的參與,聽取群眾的意見。群眾反映問題強烈的干部,都要進行及時調查核實,事實清楚后要及時進行處理。近年來,通過群眾的舉報而發現領導干部作風有問題的事件,就充分說明了群眾評價對黨的作風建設的積極促進作用。
5.改革黨內選舉制度,為黨的作風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黨員領導干部的作風建設之所以存在“四風”的問題,與黨的領導干部的選拔任用方式不夠完善有關,本質上是黨內選舉制度的問題。我們黨的領導干部提拔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通過組織考察、群眾測評之后的直接提拔任命,另一種是經過黨內的選舉程序產生。這兩種方式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候選人提名的控制權來自上級黨組織(目前一些基層黨組織在提拔候選人方面,逐步引入群眾的提名權)。因此,那些希望得到提拔的領導干部,只要給上級黨組織留下良好的印象,就能夠得到提拔,基層群眾在黨員領導干部提拔過程中的作用有限。而實際上,基層群眾對黨員領導干部的作風情況往往是比較清楚的。一部分黨員領導干部之所以能夠在群眾面前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就是因為群眾對他們無可奈何。因此,要改革黨內選舉制度,使群眾在黨員干部提拔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完善黨內選舉制度,規范差額提名、差額選舉,形成充分體現選舉人意志的程序和環境”的改革目標。這個改革目標很好,當前要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改革黨內的選舉制度,進一步推廣“公推直選”等基層群眾的經驗,通過黨內選舉制度的逐步完善,為黨的作風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2〕〔3〕〔4〕〔8〕〔13〕黨的十八大文件匯編〔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2.56-57,59,70-71,38,38.
〔5〕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3.
〔6〕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3.
〔7〕江澤民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72.
〔9〕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6-19.
〔10〕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匯編〔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10.
〔11〕李景治.論改善黨群干群關系的著力面和途徑〔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3,(4).
〔12〕習近平.大力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繼續推動教育實踐活動取得實效〔N〕.人民日報,2014-03-19.
【責任編輯:石本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