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華
由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院、《社會主義研究》編輯部與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機關黨校《黨政研究》編輯部聯合舉辦的第三屆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與人文社會科學發展高層論壇,于2014年7月17-18日在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機關黨校召開。《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報刊復印資料》、《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教學與研究》、《國際安全研究》、《社會主義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學報》、《武漢大學學報》、《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紅河學院學報》、《求實》、《湖北社會科學》、《江漢論壇》、《國外社會科學》、《清華大學學報》、《貴州社會科學》等學術期刊的主編、編輯以及中宣部出版局期刊處楊震林副處長、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院唐鳴院長等30余人參加了研討會。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機關黨校主持日常工作的副校長劉毅、副巡視員陳學明等領導出席了此次會議。
本次論壇的主題是“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與中國話語體系的建構”,與會學者圍繞這一主題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了探討:一是關于中國話語體系建構所面臨的國際形勢;二是中國話語體系建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境;三是中國話語體系建構的路徑和方法;四是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在中國話語體系建構中的責任和使命。
一、關于中國話語體系建構所面臨的國際形勢 與會者認為,當今世界,西方的學術話語尤其是美國的話語霸權仍然在國際學術話語體系中占居著主導地位。美國話語霸權的形成主要源自于其對國際關系研究的主導地位的形成。美國構建其話語霸權的經驗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美國構建了高度自覺的話語主體,形成了國際關系研究的學術共同體。二是美國具有高質量的話語內容。三是美國話語體系的建構具有高效的話語平臺。四是美國還擁有眾多的高等研究機構與智庫和高層次的研究人才。總體來說,與會者一致認為,西方話語體系在當代世界話語體系中占居主導地位并引領全球話語的潮流,這種狀況不利于中國話語體系的建構。
二、關于中國話語體系建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境 與會者認為,由于西方話語長期主導國際話語權,而中國構建現代話語體系又時日尚淺,導致我們在話語體系構建中面臨著邏輯上的悖論:進行自我表達,就太中國化;采用西式表達,又太他者化。這樣的悖論導致構建中國國際話語權存在諸多困境:一是中國話語與西方話語之間存在著“話語逆差”,這是與會者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有學者提出,中國發表論文的數量居世界第一,但是,量多不能改變質低的狀況。從發表的人文社會科學論文來看,其主流話語西方色彩濃厚,有的文章甚至是以西方經驗為基礎、以西方思維方式為導向、以解決西方所遇到的問題為指向,不接中國地氣,而中國原創性和本土性的研究嚴重缺失,這樣的話語體系無法與中國的社會實際相結合,是難以準確解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從學術意義上來看,中國成為了西方學術的跑馬場和殖民地,這種殖民化給中國學術帶來了很大的誤區,即無法用西方理論研究的方法和范式來解釋中國飛速發展的現實。二是設置研究議題的能力不足。在理論上我們扮演著西方國家理論的追隨者的角色,中國爭取國際話語權的意愿和能力明顯處于劣勢。在學術評價上有的搞權力學術,沒有多少真知灼見,拿一些領導批示作為學術評價標準。三是中國學術話語的傳播力不足。我們的學術智力供給不足,我們不能在國際層面上解釋自己,就意味著被西方學術解釋。
三、關于中國話語體系建構的路徑和方法
構建中國話語體系是提升中國在國際上話語權的前提,與會者對于中國話語體系建構的路徑和方法提出了如下觀點:
其一,形成話語主體。要進一步增強中國學術界的主體意識,逐步彰顯作風、中國氣派與中國視角。學術話語要堅持三個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自信作為學術研究基點。其二,搭建話語平臺。要借助公眾媒介、國際會議、對外交流、官方互訪、議會交流等方式實現國際國內的交流和互動。其三,注重話語創新。要以理論創新和學術創新為基礎,構建中國的話語體系。要立足時代前沿,把握時代特征,體現時代要求,回答時代課題,強化問題意識。特別要善于從中國的角度研究中國實踐、中國道路、中國問題,不能把西方學術界的東西全盤照搬過來,沒有我們自己的學術思考。其四,講述中國故事。需要創新有助于增強中國話語傳播效果的表達方式,挖掘新的研究支點,解讀中國的世界觀、價值觀與國際秩序和外交實踐。
四、關于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在中國話語體系建構中的責任和使命 與會者認為,在當前國際文化與學術交流日趨頻繁的大背景下,必須加快學術期刊的建設,解決學術期刊建設中出現的問題,爭取辦出一批有國際影響的學術期刊,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在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和交鋒中爭取話語權并掌握主動權提供堅實的平臺。
第一,學術期刊要堅守馬克思主義陣地。與會者普遍認為應該處理好學術話語和意識形態話語的關系。有的學者提出,馬克思主義可以分為學術的馬克思主義和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兩者并不矛盾,并非對立,真正的學術都具有一定的政治性。第二,轉變辦刊理念。要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下,在國際思想文化交融中謀劃學術期刊的發展,在國際學術影響中確立學術期刊的位置。主編應該有好的學術視野,其戰略設計對期刊至關重要。第三,開放辦刊思路。學術研究要有特色,不能僅僅追隨西方理論,必須要打出中國話語的特色、采用中國視角,提出研究的新觀點。有學者提出,話語權的建構應時刻關注讀者群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刊物需要考慮是給誰讀的,刊物的讀者群關注的是什么問題。尤其是《黨政研究》更需要關注執政黨和政府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第四,提高學術素養。期刊編輯應該具有專業性的研究能力,要有飽滿的學術知識儲備。期刊編輯要提高編輯能力,應該對學術史進行較為完整的考察,而且在與學者進行交流要時有大量的知識儲備進行交流,學術史研究是編輯的看家本領。第五,倡導好的學風和文風。要做真學問,不做假學問,不出偽命題。有學者提出,學術期刊應該推出優質的科研成果,不給有炒作嫌疑的文章提供版面,充分發揮學術期刊的引領作用和評價作用,對于構建中國學術話語體系,學術期刊責無旁貸。
本次會議辦得非常成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會議結束時,《社會主義研究》的程又中主編在總結發言中提出:我們的期刊要進一步增進在中國話語體系中的信心和決心。一個民族想要在世界上有更多的發言權,需要好的文章和著作,而學術期刊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載體作用和引領作用。大凡一個偉大的民族,在大變革時期都會對人類社會作出巨大貢獻,中華民族也應該在這樣一個大變革時期為人類社會貢獻自己的智力成果。中國歷史上的孔子對人類文明貢獻很大,而新中國成立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毛澤東的“三個世界”理論、新時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都是對人類文明有貢獻的原創性理論。我們在下一階段需要在各個領域建立自己的話語權,需要構建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還得靠我們自己。期刊應該走什么路?還是要靠原創。【責任編輯:石本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