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克拜爾·米吉提
那天,在鼎新機場降落,一路開往70公里開外的東風航天城。這里是一望無際的鐵色戈壁,赤日炎炎,在前方墨色公路上呈現著有一汪蓄水的幻覺,而且,那水隨著車行不斷地向后退去。其實,那就是海市蜃樓。往戈壁灘上望去,一汪汪的水又幻作一縷縷焰氣,正在燎開天地間的契合處,使地平線上出現的那一座座褐色山包,被灼傷似的在天際銜接之境抖動。一抹暗綠在我們的左側緩緩飄移,那是胡楊和紅柳的倩影。
50多年前,從抗美援朝前線回國后神秘失蹤的志愿軍第20兵團,當年就是奉命來到了這里,修建我國第一個綜合性導彈試驗靶場。一部雄偉壯麗的共和國國防和航天事業發展的歷史長卷,便靜悄悄地從這里展開。
在遠遠越過由一叢叢綠樹掩映的地面監測站后,我們不經意間駛抵了一片綠樹環抱的靜謐小城。這里便是東風航天城。它坐落在古稱弱水的黑水河畔。當年這里是額濟納旗所在地,為了建設中國第一個導彈綜合試驗基地,額濟納旗政府和數千牧民,驅趕著數十萬頭牲畜,向北搬遷了140多公里(有的牧民甚至遠徙幾百公里外的馬鬃山),把弱水河畔最好的一片水草地讓給基地作為生活區。自此,一直以來額濟納人民成為東風基地的堅強后盾,默默地支持著祖國的國防建設事業。他們像是東風航天城的守護神,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守望著這塊土地,守望著衛星和神舟飛船的一次次騰飛。
1958年10月,正當長征勝利22周年之時,當年在長征途中指揮17勇士強渡大渡河的紅軍營長——孫繼先將軍,率部揮師西北,開始了新的長征,并讓長征精神深深扎根在這片戈壁荒原。當然,他們所面對的是嚴酷的自然環境,從某種意義上說,遠比面對敵軍打勝一場戰斗還要嚴峻。這里一年四季氣候變化無常,狂風襲來,最大風力可達40米/秒,那才叫飛沙走石,天昏地暗,眼睜睜看著剛剛壘起的房子瞬間被風摧倒。這里飲水奇缺不說,地下水質差,含氟量高。由于氣候干燥,冬天漫長,嚴寒時滴水成冰;夏季則酷熱難耐,氣溫往往超過40攝氏度。建場初期,望著茫茫戈壁,那是一片“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遍地無人煙,風吹石頭跑”的荒涼景象。只是一夜之間,沉睡千年的荒灘戈壁,變得人山人海,遍地綠色帳篷,獲得了新的生機。
建設者們的創造力和速度是超乎想象的,蘇聯專家斷定至少需要15年時間方可完成的中國第一個綜合導彈試驗靶場,在兩年零六個月后卻奇跡般地在昔日荒涼的戈壁灘上矗立起來。當然,他們克服了三年自然災害、中蘇決裂帶來的種種困難,取得了驚人的成功,創造了歷史。于是,一代代航天人從此扎根戈壁沙漠,頑強拼搏,創造了我國航天事業的一個個輝煌業績,見證了我國航天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史進程。東風航天城成為展示我國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創造力的重要窗口。迄今為止,在這里已成功發射了69顆衛星、10艘神舟飛船、1個目標飛行器,相繼將10位航天員安全順利送往太空;從這里,奇跡般走出了34位將軍;這里,已經是世界三大航天發射場之一。
當我們進入這座曾經叫作寶日烏拉的東風航天城時,競沉浸在一片綠色汪洋中。這個季節居然黑水河流淌著活水,水鳥掠過水面飛翔。而在城中卻有一條豐沛的引流渠,湍急的流水穿城而過,渠邊的青草,探頭蘸著水流搖曳著身姿,煞是愜意。百靈鳥在枝頭鳴囀,布谷鳥在遠處傾訴,滿城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令人忘卻方才還在穿行的鐵色戈壁。
感謝這個信息時代,當我們進入衛星發射場、指揮控制中心、測試中心時,多少次在電視屏幕上目睹的場景就在眼前展現。是的,那一切的一切似乎再熟悉不過了。然而,親臨其境時又有那么一點點陌生,你甚至會為真實場景出乎意料地樸素而感動。
循著那超乎尋常的寬軌來到發射塔下時,我們為那傲視蒼穹的鋼鐵巨擘震撼。是啊,在此西邊的敦煌,如果說中國人將飛天的夢想,曾經描摹在被沙梁深鎖的洞窟壁上,那么在這里,在浩瀚的戈壁邊緣,背倚綠洲,這才是將飛天送往蒼穹逐夢之地。
夕陽已接近西邊那排密密匝匝的防護林杪梢,不過,這座一次次托舉起中國人飛天夢想的鋼鐵巨擘,依然沉靜地沐浴著燦爛的陽光。
責任編輯 石彥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