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認知語言學為詞匯語義的衍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本文從認知視角對“火”的情感語義進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結果為:1.“火”的情感語義范圍涵蓋了喜怒等基本情感,尤其體現在以人體器官來表達“火”的憤怒義;2.“火”的悲傷和恐懼情感語義在語料上沒有得到體現。本文認為這些現象是由于人們的身體經驗、認知所致;隱喻和轉喻是“火”情感語義最主要的衍生與擴展機制。
關鍵詞:火 情感語義 認知隱喻 認知轉喻 一詞多義
語言諸要素中詞匯發展變化最為顯著,新詞新義層出不窮。詞在舊義的基礎上衍生新義,且大多時候新舊詞義并存,即一詞多義。漢語“火”族詞由基本義衍生了大量的引申義。本文從認知視角研究“火”的情感語義,探尋其范圍、具體內容及衍生理據。
一、一詞多義的認知研究
一詞多義,即一個詞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卻又相互關聯的義項,被普遍認為是由語言經濟性原則所致。趙艷芳指出:“傳統的詞匯語義學在談論詞義變化的原因時,更多地將詞義的變化歸于歷史的、社會的因素。這些固然是詞義變化的重要因素,但它們只是外部因素,其內因來源于語言使用者的認知思維。歷史社會因素只能說明變化的必要性,而認知因素才能說明詞義變化的內在機制和可能性。”傳統詞匯學研究忽視了認知主體在詞匯語義衍生過程中的認知機制及其功效,未能揭示新詞匯產生、新詞義延伸與擴展的認知規律。認知語言學強調詞匯語義的產生、拓展來源于身體經驗,包含原型——范疇理論、隱喻、轉喻理論等,能深刻闡釋詞匯語義延伸與生成的認知規律。
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和轉喻都是以身體經驗為基礎的重要認知模式,是新的語言意義產生的根源。一詞多義現象與人類的認知過程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是由人類的認知機制決定的,而隱喻和轉喻是人類非常重要的認識和理解客觀世界的認知活動,從隱喻和轉喻的角度能說明詞義延伸的內在機制和可能性。隱喻和轉喻都源于身體經驗,日常經驗中的相關性不可避免地會引導我們獲得轉喻和隱喻,它們是身體、經驗、大腦和心智的產物,只能通過體驗獲得意義。人們在認知新事物和新現象的過程中,會用對已有事物及現象的認識來處理、對待和思考新事物、新現象,表達新概念。在這一認知過程中,轉喻和隱喻思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通過轉喻和隱喻思維來擴展詞義是人的普遍認知能力。張建理認為“心”的多義網絡主要是通過轉喻和隱喻思維來構建的;廖光蓉從原型范疇理論方面著手研究一詞多義現象;陳瑜等認為隱喻機制是一詞多義現象的認知基礎,而轉喻機制則是詞類轉換現象的主要認知理據;吳淑瓊研究發現英漢“臉、面”詞義的延伸都是通過隱喻和轉喻的認知方式進行的,等等。
二、研究對象的界定
情感,作為人類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體經驗中最核心、最普遍的方面之一。人們常通過隱喻或轉喻思維借助相對具體的事物來抒發情感,這種方式在語言中得以體現。火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們借助對火的認識來認知世界,抒發情感,因而促使“火”在基本義上產生了大量的引申義。本文主要探討以“火”族詞表達的情感語義,如幸福之火、愛情之火,欲望之火、怒火中燒、滿腔怒火等。
三、“火”情感語義的范圍和內容
情緒和情感是對客觀事物的態度的體驗,是人的需要是否獲得滿足的反映。“體驗”是情緒和情感的基本特征,無論人對客觀事物持什么態度,人自身都能直接體驗到,離開了體驗就根本談不上情緒和情感。《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將“情感”定義為“對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應,如喜歡、憤怒、悲傷、恐懼、愛慕、厭惡等”。《禮記·禮運》記載:“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本文主要探討“火”族詞的喜悅、憤怒、愛情、厭惡、欲望、悲傷及恐懼七種情感語義。語料主要來源于北京大學漢語語料庫(CCL)。
1.喜悅、幸福義 向往幸福生活和美好的事物是人們共同的心理追求,當這一需求得到滿足時,人們常表現出喜悅的心情。喜悅是人類一種基本的積極情感,會引起生理的自然反應,血液循環加快、出現臉色及其明亮度的變化,面部的色彩體態常表現為紅色,面色發亮,容光煥發。從一般生理學角度看,人類的生理組織和生理反射基本相同,許多語言只要以人類相同的生理基礎為取象,其隱喻模式就常常是相似的。從認知角度看,漢語以“火”族來表達喜悅、幸福之義,主要因為喜悅時人的生理和心理表現同火燃燒的效果相似。以下“火”族語句表達了這一語義。下劃線均為筆者所加。
(1)清潔能源點燃幸福之火。
(2)幸福就是那一盞燈火。
2.憤怒義 生理心理學研究及生活經驗表明,人在憤怒時會有生理反應:體溫上升、頭腦發熱、臉發燙、臉色紅潤、心跳加速、呼吸加快體內壓力增大、血管鼓起,還會產生其他連鎖反應,身體顫抖、咬牙切齒和甩手跺腳等。人們傾向于通過隱喻、轉喻思維借助對“火”的認知來表達“憤怒”情感,產生大量的“火”族詞表達“憤怒”義,如怒火萬丈、火冒三丈、大動肝火、怒火中燒、滿腔怒火、心頭火起”以及句(3)。此外,漢民族常將“憤怒”理解成“容器中的氣體”,如句(4):
(3)歷來對反動派仇視痛恨,對閻錫山、蔣介石的進逼也窩著一肚子火。
(4)我就覺得沒這么簡單,所以我火氣很大,把他顯示器和鍵盤砸掉了。
3.愛情義 愛情以人體及物質經驗為基礎。“火”衍生“愛情義”是人們的身體體驗通過隱喻性思維在語言上的體現。熱戀的雙方都能感受到火燃燒的效果:首先,火有點燃、熄滅、燃燒的過程,愛情也有開始、結束和持續的時候。火的點燃象征著愛情開始,熊熊燃燒的火象征纏綿的愛情,火的熄滅則代表愛情的結束。火勢有大有小,愛情也有理性與狂熱,因而對愛情的種種心理體驗過程正如火勢一樣變化多端,難以琢磨;其次,戀人偎依在一起會有生理和心理反應,呼吸加快、心跳加速、體溫上升,腎上腺激素分泌增多,反復進入亢奮狀態等,能體驗到大火燃燒帶來的熱感。人們通過隱喻思維將火的內在特征和外在特征投射到熱戀中的人身上。體現“愛情義”的詞組有愛情如火、愛情的火、愛情烈火、愛情火辣辣、火紅愛情等,如以下例句。
(5)愛之火在我倆心中燃起,從此我倆將被熔在一起。
(6)戲外兩人朝夕相處將近10個月,果然擦出愛的火花。
4.厭惡、仇恨義 賈冬梅等評論:“古人稱心臟為‘火宮‘火藏,這反映出古漢語中‘火的另一個隱喻,‘心是火源。古人認為心是思維器官,人的行為由心控制。既然心是火源,那么發生自心的思想、情感和欲念就都是火,人的行為也是火。”“厭惡、仇恨”作為人類的一種主要情感,在生活中經常出現。人們對某人某物恨得咬牙切齒,青筋崩裂時,能體驗到這種情感有如大火燃燒一樣的效果。所以人們會借助火來表達這一情感。如:
(7)季曉曼咬牙切齒地說,眼里燃燒著熊熊的仇恨之火。
(8)慢慢地,死灰開始在他眼中復燃,不過燃起的不再是光明,而是仇恨的火焰。
5.欲望義 上文提到“古人認為心是思維器官,人的行為由心控制。既然心是火源,那么發生自心的思想、情感和欲念就都是火”。生理心理學認為,當動物發生性興奮時則生殖器官充血,皮膚呈現紅色,全身發
熱。當一種強烈欲望出現時,人體同樣會出現一系列的
生理反應,尤其是高強度熱量的產生。漢語常用“干柴烈火、欲火焚身、欲火焚燒”來表達一種強烈的欲望。這種情感語義主要是由于轉喻模式“效果代行為者”所致。
(9)吃姜可幫助男人點燃欲望之火。
(10)讓男人“欲”火中燒的勾魂動作。
四、研究發現與分析
1.據敖世翠所說,詞的義項變化主要有三種模式:輻射型、連鎖型及綜合型。我們認為“火”的情感語義延伸模式為輻射型,即派生義從基本義項(典型意義)向四周放射擴大,而各派生義項間相互關聯。“火”的情感語義都在基本義“燃燒,物質燃燒時所發出的光、熱和焰”的基礎上呈輻射狀衍生而成。在這些語義的衍生過程中,隱喻和轉喻是主要的衍生機制。隱喻思維為人們從火的外在特征認識事物創造條件,而轉喻思維則為人們從火的內在特征認識事物提供便利。
2.“火”的憤怒義側重借用身體器官來表達,如肝、胃等。如“大動肝火、一肚子火、胃都氣炸、滿腔怒火”等。這與中國哲學和傳統中醫五行學說緊密相關。五行指的是金水木火土,五行學說認為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克的關系。五行相生指的是相滋生,相互助長: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臟(肝、心、脾、肺、腎)中的肝與五行中的木對應,按照五行相生定律,木生火,故常有“肝火旺盛、大動肝火”之說。
3.在搜集到的語料中,沒有“火”族詞表示悲傷和恐懼兩種情感。醫學研究顯示,人在恐懼時,呼吸加快而短促,心臟和脈搏跳動加速,血液循環不暢通,血液循環速度變慢,因此會出現身體發冷、臉變色、心臟心臟跳動加快等生理反應。悲哀時雙眼迷茫、血壓下降;驚恐時面色蒼白、渾身發冷、四肢癱軟。陳家旭認為,在英漢兩種語言中都傾向于用“容器中的冷液體”表達恐懼情感。漢語中有“嚇破了膽”的說法,盡管也以體器官來表達,但與火無關聯。這些生理反應是人類共同的反應,在感到悲傷、恐懼時,人們沒有體驗到火燃燒時釋放的熱度,缺乏類似經驗基礎。自然也就不會有“火”族詞表示悲傷和恐懼。
本文從認知視角研究了“火”的情感語義。研究發現,“火”的情感語義范圍涵蓋了喜怒等基本情感,同時側重借用人體器官來表達“火”的憤怒義;“火”的悲傷和恐懼情感語義在語料上沒有得到體現。本文認為這些現象是由人們相同的身體經驗和認知共性所致。隱喻和轉喻是“火”情感語義最主要的擴展與衍生機制。隱喻和轉喻是詞匯語義衍生的重要機制,是豐富語言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 敖世翠.原型范疇理論對一詞多義現象的解釋[J].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2006(4):508—510.
[2] 陳家旭.英漢語“恐懼”情感隱喻認知對比[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8(1):66—68.
[3] 賈冬梅,藍純.五行之“火”行背后的概念借代和隱喻[J].外國語,2013:36—42.
[4] 葉奕乾等.普通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336—348.
[5] 張建理.英漢“心”的多義網絡對比[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161—167,120.
[6] 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116,120.
作 者:王東山,碩士,南華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認知語言學。
編 輯: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