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維
摘 要:自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至今,每一個時代的抗戰題材電視劇都以其獨特的時代風貌展現著抗戰時期我們民族走過的光輝歷程。沿著電視劇發展的軌跡,我們大體可將抗戰題材電視劇的發展分為平民情節的回歸、民族情懷的延續、民族心理的釋放與滿足三個階段。由此可以看出,抗戰題材電視劇已逐步走下神壇,脫離了以往的宏大敘事,從民間抗戰入手,描繪平民個體從草根成長為抗日英雄的心路歷程。
關鍵詞:成長 嬗變 人性
時至今日,距我國抗戰勝利已有六十九年。雖然抗日戰爭已離我們遠去,但抗戰題材電視劇依然是當下熱播電視劇中最活躍的一種。此類題材電視劇的大量出現除了喚起民眾對抗日戰爭的記憶以外,還將時代特征與民族精神賦予其中,向大眾展現出不同階段的時代風貌。改革開放、經濟全球化加速了人們的思想轉變,通俗文學、多元文化為平民英雄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土壤。同時,平民個體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們呈現給觀眾的再也不是單純傳播主流意識、“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而是加入了傳統平民儒學思想、人性的流露,更增加了抗日戰爭一路走來平民個體的成長印記。
一、行為能力的成熟 以往的抗戰題材電視劇雖不乏優秀之作,但總在模式化、同質化的傳統套路中徘徊,不同人物表現相同形象,英雄人物被賦予統一的政治靈魂。而如今,影視創作逐漸從教化功能中解放出來,它不再是政治的喉舌,更加注重“人”的作用,更加注重人性解放,不論是在思想上還是行動上都展現出獨立的人格精神,貫注著深厚的人文沉思和審美體驗,讓觀眾領略了別樣的風采。2005年至2015年,是抗戰題材電視劇創作的又一大突破。如果說2005年以前是解構英雄、張揚個性、強調人物個性化的平民英雄形象的時代,那么接下來的十年則是見證平民英雄如何養成的十年,這些英雄人物有了一顆普通人的心,有了普通人的情感體悟、普通人的成長經歷。影視劇通過近十年的發展,更加完整地反映出這些英雄由簡單到復雜、由蒙昧向文明的轉變。
人性在不同環境中的詮釋有所差異,它是人類生命體的自然流露,人的性格、欲望、行為以多種方式呈現。以往影視劇中樹立的英雄形象僵硬、機械,人性受到壓抑是當時社會現實的真實反映。進入新世紀以來,平民意識形態登上劇作舞臺,在此期間抗戰題材電視劇中的英雄形象逐漸回歸自我、釋放人性,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最終將平民英雄形象活生生、豐富完整地展現在觀眾面前。以電視劇《歷史的天空》中的姜大牙為例,日軍進城之前他只是糧店賣米的伙計,滿嘴粗話、不講道理、沒有文化,空有一身蠻力,還理直氣壯地將“芳草”說成“香草”,但就是這樣一個人也并不是一無是處,在打鬼子時他膽大心細,不但救了同鄉韓春云還贏得了楊司令的賞識。參加八路軍之后,姜大牙的轉變不僅僅是東方聞英給他改了“姜必達”這個名字而已,他的成長表現在方方面面。首先,改掉了各種不良習慣,如滿嘴粗話、不愛刷牙、不勤換衣物等,整潔利落的軍人形象逐漸樹立起來。其次,在軍事技能上,姜必達也不再是以前只拼蠻力、靠勇氣的姜大牙。經過長時間的歷練,他成長為一位作戰講究戰略戰術,做事講究方式方法的成熟老練的八路軍高級將領,完成了由農民到將軍的第一次飛躍。“動作就是實現了的意志”,姜大牙這個人物行動的轉變觸動了觀眾內心,也正是他在逐步改變的過程中展現出來的狀態給予觀眾心靈、視覺上的強烈沖擊。當今社會,市場經濟帶來的物質消費的強烈欲望與中國傳統文化心理之間產生了巨大的反差,人們精神無所適從、迷惘困惑,迫切需要從影視作品中尋求慰藉。這種由農民到將軍的成長表達恰恰滿足了大眾此類審美需求,將個人努力與成長聯系在一起,引發觀眾通過奮斗獲得成功的共鳴。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此時的抗戰劇已經脫離了《亮劍》中李云龍從頭至尾的硬漢形象,完成了從農民到將軍的一步步蛻變,最終破繭成蝶,這樣的過程更加震撼人心。
二、思想精神的跨越 正如盧蓉所說,“……現實中的人是多面的人,是戴著多重社會面具、人格面具生活的人,并且也正是在這些面具下成長變化的人”,靜止只是相對的,任何人和事物都處在不斷地變化發展之中。影視劇中的主人公都把追夢看作是一場人生旅途,即使是早期產生過動搖,出現過偏差,但在抗日戰爭這條道路上也最終回到正軌,不斷探尋與追求理想,為抵抗外來侵略奉獻終身。這種變化不僅表現在物質、身體上,更重要的是表現在心理結構和思想中。此類電視劇詳細地描寫了主人公自我意識從萌芽到覺醒的過程,也表現出主人公思想解放、自我奉獻的崇高品格,他們展現出的民族大義、民族精神是每個時代的人們都需具備的品質。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以及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在這種緊張的社會環境之下,人們缺乏當下某種最難能可貴的精神品質,所以人們迫切希望改變現狀,這種改變不僅是生活質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得到精神的滿足。因此,觀眾更期待看到劇中人物思想的變遷與對理想的追求,通過此種方式使自己的心靈得到慰藉,將現實生活中無法解決的矛盾賦予藝
術創作之中,尋找情感的訴求,從而引起內心的共鳴、對畸形人性的反思。
《中國地》就是此類抗戰題材電視劇的主要代表。該劇是抗日戰爭時期典型的民間抗戰,劇中人物穿的棉褲、戴的氈帽、吃的貼餅大蔥全是俗物,封建思想彌漫,壓抑人性、反對自由,真實地反映出當時東北人民的生活圖景,但俗也俗的有味道。“審美文化正是具有了強烈的世俗性意味……意味著感性生活價值的肯定表現,強調從個人普通生活活動中發現現實生命存在的意義。”在這種情況下,趙老嘎的成長是在潛移默化中的,雖然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但是他卻為了民族大義舍小為大、保衛家園直至為中國地獻出生命。該劇前篇趙老嘎以慧兒克著全村人的性命為由將慧兒趕出清風嶺時,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封建階級維護者;當他質疑王先生“民還分公母”時,他是個沒有文化的大老粗;當他說出“抗日在家里抗,到外邊抗什么去,這不是把小鬼子都引來了嗎?”這句話時,他是個思想狹隘的小農階級,但這一切并不影響他抗日的熱情。王先生的諄諄教導對趙老嘎產生深刻的影響,使他沒學過文化卻理解了俄狄浦斯情節,喜歡七巧卻放她去追尋自己的理想,不顧個人安危走出清風嶺只為支援八路軍伏擊北票的日軍。同樣,劇中思想轉變的不只他一人,七巧放棄家恨追求全民族解放,永清由當年的唯唯諾諾成長為敢跟老嘎講道理的棒小伙兒,二腦袋也由當初為利的搖擺不定到最后為義獻出生命。這種轉變還包括對在全球化背景下愛國主義的解釋,村民們不再是狹隘的農民,所以他們接受了北村次郎,明白了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等同于侵略者。他們都是最俗的人民,卻譜寫出一曲保家衛國的壯歌,“俗之經典即大雅”。
三、良師益友的幫助 平民英雄的養成并非一朝
一夕,同樣也不能僅靠一人之力。毛宗崗認為:“譬如寫國色者,以丑女形之而美,不若以美女行之而覺其更美;寫虎將者,以懦夫行之而勇,不若以勇夫行之而覺其更勇。”正是這些環繞在平民個體周圍的有志之士、有才之人,不論男女、不論出身,他們為草根英雄提供了必要的幫助,成為他們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亮麗風景線,他們像黑暗中的燭火,指引著平民個體在前進的道路上不迷失自我,沿著正確的道路堅持到底。他們始終相信主人公是可塑之才,始終對他們抱有信心,并時刻幫助他們轉變生活習慣、轉變思維方式、提高政治覺悟、樹立理想信念。他們是默默無聞的,也是不可或缺的,沒有這些良師益友的陪伴,英雄的成長不會一帆風順,同時他們也在英雄成長的過程中閃現小人物身上迸發出的光芒。他們可能是警衛員、可能是政委、可能是妻子、可能是知識分子,無論什么角色都為平民英雄的塑造增添了活力,使其形象更加感人至深。
《歷史的天空》中,東方聞英政委是姜大牙生活中的伴侶、工作中的明燈,她對姜大牙無微不至的照顧和悉心的教導使其能夠堅定地走在抗日道路上,姜大牙的脫胎換骨離不開時刻警醒他的東方聞英,沒有東方聞英就沒有姜大牙的成長,就沒有如今的姜必達將軍。所以在她犧牲時觀眾無不扼腕嘆息,無不感慨紅顏薄命。這樣的人物形象在《中國地》中也出現過,他是王思愷先生。他留在清風嶺并不是為了單純意義上的考古,我們可以理解為是導演側面安排在趙老嘎身邊的一個智者。他對趙老嘎的作用是引導,勸說趙放棄殺死北村次郎,給趙講俄狄浦斯情節,提醒趙三骨棒可能是叛徒,影響著趙老嘎的決定并幫助他解決了在成長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包括人生哲學和革命理想,他在趙老嘎保衛清風嶺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王先生曾說過:“無論發生什么,人類總會進步的,趙老嘎也會進步的。”這反映出他對人類未來的信心,對趙老嘎的信心,并始終堅信趙老嘎會扛起抗日救亡的大旗,保護中國,保護中國地。
在近十年所拍攝的抗戰題材電視劇中,情節設置及人物塑造的不斷創新和改進更加深刻地反映出抗戰時期的思想意蘊,主線、副線的雙雙完善塑造出一個個個性鮮明、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真正弘揚了時代精神,將民族精神與中國軍魂一代一代地傳遞下來,英雄人物的成長過程中也有艱辛、也很固執,但最終他們均為民族大義舍棄小我,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達到自我完善,這正是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我們所迫切需要的、能夠激發大眾內心深處最厚重的民族情懷。
參考文獻:
[1] 戴清.電視劇審美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
[2] 李琦.影像與傳播——1990年以來中國電視劇文化研究[M].長沙:岳麓書社出版社,2011.
[3] 倪學禮.電視劇劇作人物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
作 者:董 維,山西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戲劇與影視理論創作研究。
編 輯: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