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與《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均講述了女主人公與某位異性之間的傳奇情感故事。本文從敘述視角和內心獨白的敘事手法兩方面對兩篇作品的敘事藝術進行分析,在體會茨威格敘事藝術的同時深化我們對“茨式女性”形象的認識。
關鍵詞:敘事藝術 敘述視角 內心獨白 女性意識
茨威格在其作品《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與《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中塑造了兩個類型相似的女性形象:一個是將自己情感生命交付于R先生而甘愿忍受生活艱辛與心靈苦澀的陌生女人;一個是與賭場陌生青年有過二十四小時激情體驗的C太太。兩個女人身上都呈現出了將自身義無反顧地交付于異性的“茨式女性”特征,都表現了女性隱藏于心底的對愛欲的追求。
一、兩層敘述視角
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說中的敘述視角往往并不單一,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在《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與《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中都存在兩層視角,一個是作者視角,另一個是人物的次知視角。這兩種視角交疊著構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第一層視角是全知全能視角,這層視角存在于作品的開端與結尾。作者開篇介紹小說家R先生收到一封字跡陌生,也沒有寄信人地址和簽名的來信。出于好奇,他打開信讀了起來。這樣,作者借助第一層視角完成了作品開篇的任務。開篇后作者向讀者展示了信的內容,直到R先生將信讀完,敘述視角又回到作者的全知視角,介紹R先生讀完信后腦海里閃爍飄忽的記憶和內心的百感交集,收束全文。第一層的全知視角在作品中起到一個開篇、收尾、建構骨架的作用,而作品的主體內容則采用人物的次知視角展開敘述,我們看到的便是故事中的陌生女人以第一人稱回顧性視角講述自己傳奇而凄美的愛情故事。
《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的第一層視角采用的是敘述者的第一人稱回顧性視角。這樣,與上一篇作品不同,這篇作品呈現出一個故事套故事的結構:“大故事”講述的是“我”所在的公寓發生了一起桃色事件,事件發生后,“我”又聽了C太太講述自己傳奇經歷的故事。這層視角所起的作用也是開篇、過渡、收尾,建構故事骨架。“小故事”的講述人是C太太,故事內容為她與賭場少年邂逅的特殊經歷,采用的敘述方式為第一人稱回顧性視角。
那么,為什么在《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當中不采用作者的全知視角來建構故事骨架而要選擇第一人稱回顧性視角呢?
我們注意到,C太太出場的時候,作者對她有過一番比較全面的描寫,所用到的詞匯有:滿頭銀發、氣宇不凡、和藹可親、賞心悅目、溫文爾雅、雍容高貴等。從作者的描述中我們能感受到她是一位高貴體面、受人尊敬、從容不迫的老人。然而這樣一位老人卻對“我”產生了關注的興趣,原因是“我”對桃色事件的態度——認為女人在一生中的某些時刻會受到神秘力量的控制而做出有悖道德的事情,這是每一個人都應該承認的。老人針對這一問題對“我”前后有過五次之多的追問,這樣近乎于較真的態度和對桃色事件引發的爭論的關注顯然與她溫文爾雅的尊貴身份不符。讀者讀到這里也會產生好奇,若不是她本人經歷過或聽到過類似的故事,若不是她對類似的事件有過切身的感受與相關的思考,她如何又會在本該看淡世事的年紀又對這樣的故事產生追問與爭論的熱情呢?這樣,作品的“大故事”就為“小故事”的講述制造了懸念,引發讀者對C太太故事的關注。如果作者一開始便采用全知全能的敘述視角,讀者提前了解到C太太不為人知的秘密,那么C太太這個人物將沒有神秘性可言,她講故事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了。
二、內心獨白的敘事手法
作者讓兩個故事的女主人公均采用第一人稱回顧性視角講述自己的感情故事,選擇這樣的視角,有利于故事主人公向故事的聽眾袒露自己的心聲,將自己變幻的情感、復雜的思緒充分展示給讀者,讓讀者根據敘述者的引導進入故事,將讀者置于故事發生的情境當中,體驗敘述者曾深刻體驗過的喜怒哀樂。為了配合這樣的敘述視角,強化故事的情感效果,作者采用了內心獨白的敘事手法,而獨白的語言方式多呈現出戲劇化的特點。
兩個故事的女主人公所經歷的故事在常人眼中都是不平凡的。陌生女人在自己晦暗的十三歲那年遇見了生活上熱情洋溢、逍遙自在,事業上嚴肅,學識淵博,修養有素的R先生。對于這位少女來說,他就像她暗淡閉塞世界里一束清新的陽光。“在我心里你就是——我該怎么對你說呢?任何比喻都不為過分——,你就是一切,是我的生命。人間萬物所以存在,只是因為都和你有關系,我的生活中的一切,只有和你相連才有意義,你使我整個生活都變了個樣。”① R先生與她偶然的一次擦肩而過時,對她報以含情脈脈的微笑,燃起了她對生命的熱情和對真愛的向往。她將自己一生的情感都交付于R先生手里,為此她甘于忍受獨自撫養孩子所受的屈辱與艱辛,甘于忍受R先生的離開帶來的孤獨無依與情感缺失造成的心靈焦灼,她到死也沒有給他的生活帶去一點負擔,對他沒有一句怨言,反而埋怨自己,為他辯解:“不要誤解我!我不怨你,你并沒有引誘我,欺騙我,勾引我——是我,是我自己湊到你跟前、投入你的懷抱、栽進自己的命運當中去的。”“我不怨你,我愛你,愛的就是這個你:感情熾熱,生性健忘,一見傾心,愛不忠誠。我愛你這個人就是這樣,只是這樣,你過去一直是這個樣,現在還是這個樣。”② 她在臨死之前借書信抒發她壓抑一生的精神與肉體困苦,沉溺在自己的激情和對他深沉的情感里無法自拔。這樣,戲劇化的獨白便成了抒發這些復雜情感的最好方式。
與陌生女人一生刻骨銘心的愛情相比,C太太的特殊經歷只有一天,但對比她喪夫之后漫長而又缺乏活力的生活來說也足夠深刻。C太太在四十二歲喪夫,之后,為逃避毫無價值的生活來到蒙特卡洛,在賭場上她注意到兩只特殊的手,它們美得不可思議,流露出它的主人所具有的無限激情。她被這雙手的主人——俊美秀氣、表情豐富、充滿激情的少年所吸引。在少年賭光了身上的錢財,萬念俱灰,準備自行了斷生命的時候,她救了他,把他安頓到一家旅館。當夜,C太太就像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一樣被少年抓住,她振作起自己的全部力量去挽救他,兩人一起度過了激情的一夜。第二天,C太太又將少年帶到教堂,讓他懺悔并結束賭徒生涯,然而少年最終背叛了C太太,重新回到賭場。C太太此后去了另一座城市,逐漸將這一生特殊的二十四小時淡忘。
C太太作為勛爵的女兒,一直生活在優渥的環境中,她的言行舉止也嚴格地處于道德倫理的界限之內。然而,在與賭場少年激情邂逅之后,她竟然能不顧人們的非議和自己內心的理智,跟他遠走高飛。是少年重返賭場的背叛將C太太從激情的幻想拉回到現實的丑陋當中。而戲劇化的獨白也恰能表達她大起大落的情感波瀾。在獨白中,她向人們袒露了少年對她的吸引:“上帝好似一位神秘的雕塑家,將這個人的感情姿態表現得極為性感、優美、生動,在他身上感激之情的流露十分熾熱,他的體內像是有一股激情迸發出來。”③ 她與少年的激情一夜在她的記憶里是永遠值得回味的:“我覺得這一夜像是過了一千年,我們兩人緊緊纏繞在一起,心醉神迷地一起墜入深淵,一個興奮得死去活來,另一個極樂之中沒有了感知……”④同時她又仿佛為自己辯護似的給這一次偶然的結合打上道德的標簽:“我陷入這次悲劇性的難以啟齒的經歷,僅僅是由于我救人之心過于急切,不是因為其他的個人感情,因此完全不帶個人的愿望,也未曾有過一點預感。”⑤
盡管兩位女主人公的內心獨白都凝聚著深厚的情感,但是二者又有細微的區別。陌生女人的獨白在動情的敘述背后有自己的情感理性與邏輯,她明白自己為什么會對R先生一見傾心,她清楚地向讀者交代自己少女時對R先生是純潔的精神之愛,在成熟之后這種愛又增添了肉欲的成分。當精神之愛與肉體之愛被迫分開時,她依然深刻地戀著R先生。這樣對真愛的堅守承載了她生命情感的全部價值,所以她并未對R先生有任何怨言,她獲得了自己賦予自己的獨立與自尊,只是對R先生不能感受到她的深情而感到遺憾。C太太的獨白則缺少情感邏輯,她一直不能確定在兩人的關系之中自己的角色。在她內心的獨白里多次強調她并不愛少年,然而又為少年只視她為圣女而非女人而感到失落。她看到少年熟睡的面龐覺得她是賦予他新生的母親,但又甘愿像一個情婦那樣跟他遠走高飛。可以說她將自己的情感交付于異性除了有“救人”的世俗意義之外,還受到了自己肉欲的驅使。她受到自己道德觀念的影響試圖否認這一點,所以在她的獨白里才流露出自相矛盾的情感。
①②③④⑤ 茨威格著,韓耀成選編:《茨威格精選集》,山東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第494頁,第509頁,第595頁,第590頁,第589頁。
參考文獻:
[1] 柳鳴九.“女性二十四小時”模式的根由探——茨威格《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J].閱讀與欣賞,1996(4).
[2] 丁露.“茨式女性”情感生命交付異性的美學探討[J].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3] 羅菁.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敘事技巧[J].鑒賞者,
2010(1).
[4] 袁萍.茨威格的敘事手法新論[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38),(6).
作 者:楊曉穎,河北大學2012級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