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過實地走訪調研,總結湖州市促進農民增收工作的經驗,分析了制約農民增收的原因特別是在體制機制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確保農民普遍持續穩定增收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農民增收;產業升級;農民財產保值增值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33-11925-02
作者簡介 何國華(1984- ),男,浙江湖州人,從事新農村建設研究。
收稿日期 2014-10-17
湖州市在加快統籌城鄉發展實踐中高度重視農民增收問題,不斷出臺政策、創新舉措促進農民增收,農民收入得到持續較快增長。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從2005年的106.08億元提高到2013年的212.99億元,年均增長9.1%;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5年的7 288元提高到2013年的19 044元,年均增長12.76%;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05年的2.11∶1縮減為2013年的1.90∶1。湖州“三農”工作的多個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顯著提升。
1 湖州市促進農民增收的實踐探索和取得成效
1.1 落實中央政策幫助農民增收
2004年以來,中央連續出臺關于“三農”的“一號文件”,湖州市按照中央、浙江省省委精神,不斷加大對“三農”發展的支持力度特別是財政支農投入力度。據統計,2006~2013年,全市財政預算內用于“三農”的資金達355.8億元,保持年均遞增25.64%的增長。湖州市高度重視農民減負工作,認真落實各項減負政策措施,切實做好以“減”字促增收文章,全市農民減負工作連續多年被省考核為優秀。
1.2 鼓勵就業創業推動農民增收
在2003年實行第一輪再就業優惠政策的基礎上,湖州市于2006年組織實施了第二輪就業再就業優惠政策并于次年延伸到農村就業困難人員。因地制宜加快發展現代家庭工業、來料加工業、各類生產性服務業和社區服務業,引導農民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在各個領域開展形式多樣的創業活動。大力發展以農家樂為品牌的農村休閑旅游業,直接促進農民創業就業增收,截止2013年底累計創辦三星級以上農家樂、漁家樂224家,2013年共接待游客1 255萬人次,直接經營收入15.43億元。
1.3 創新體制機制推動農民增收
著力推進農村改革深化,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切實增強農民增收的推動力,提高增收效果。加快土地流轉: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大力推進農村土地多元化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2010年探索建立了全市首家農村資金互助社——德清縣乾元鎮德農農村資金互助社,由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202名社員入股組成,注冊資本500萬元,是全省注冊資本最大、社員人數最多、聯合專業合作社最廣泛的農村資金互助社。
2 當前湖州市農民增收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分析
盡管湖州市在圍繞促進農民增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從目前農民增收情況來看,仍然面臨不少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農業科技現代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農業基礎和裝備水平雖有較大提升,但總體還是比較薄弱,抵御自然風險能力依然不強,勞動生產率總體不高,特別是農業公共基礎建設速度比較慢。另外,農業科技發展水平與建設現代農業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不小差距,特別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創新成果依然不足,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水平依然不高,農技推廣服務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待進一步提升,農業企業對周邊農民的輻射帶動作用有待進一步增強。
2.2 農民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升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縱深推進,大量農村勞動力紛紛轉向城市、流向非農產業,農民“種田的少,務工的多”等問題逐漸顯露出來[1]。目前全市農村實用人才僅占農村勞動力總量的4%左右,高中以下學歷的農村實用人才占農村實用人才總量的近90%,農村實用人才中又有近45%集中于農村種養殖業,實用人才中比較優秀、且發揮一定引領作用的人才僅有3 500多人。50歲以上、低教育程度、缺乏技能的農業勞動者還是農業生產的主體,農業從業老齡化現象嚴重,規模小、分散經營等特點明顯,生產經營效益不高,農民從一產增收的難度增大。而且,農民群體內部素質不平衡導致富的越來越富,手中擁有或控制的資產份額逐年上升,然而廣大低收入農戶因各種原因,增收越來越難。
2.3 農業政策體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政策體制不完善是影響農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它始終決定著農業生產要素作用的發揮。
2.3.1
財政金融支農政策不完善。農業是一種弱質產業,受市場變化和自然條件好壞影響較大,然而各級財政用于“三農”支出的比重還是不高,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和農業科技發展資金相對還是不多。
2.3.2
農村產權制度不完善。農村產權的權能不夠充分、保護不夠嚴格、流轉機制不夠完善、法律制度不夠健全的問題明顯存在。具體而言,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等確權、登記、發證的基礎工作已經開展,但是由于權益界定難、利益糾紛多、工作面廣量大與人員不足的矛盾等種種原因,此項工作還未取得實質性進展。這就直接導致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難以深入推進,制約了農村資產資源的資本化,較大程度地影響了農民的財產性收入。
2.3.3
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目前,農村社會保障事業雖然較以前有較大發展,但由于農村經濟發展相對工業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農民可支配收入相對較少,農村社會保障水平總體不高,保障作用十分有限,城鄉二元結構的狀況還未從根本上轉變,農村社會保障事業不完善對整個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增收帶來了消極影響。
3 確保農民普遍持續穩定增收的對策建議
3.1 通過農村產業升級來帶動農民增收
根據產業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理論,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否直接與國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呈正相關關系[2]。
3.1.1
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全面落實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負責制,不折不扣地落實糧食生產扶持政策,保護和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加強耕地地力培育,深入開展糧食高產創建,全力抓好高產示范方、示范片的建設,努力保持糧食生產總量的穩定。
3.1.2
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繼續推進老魚塘改造,進一步優化漁業養殖結構,加快茶園良種化改造,按照差異化發展的思路,積極穩妥地推進葡萄等優勢特色果品的發展,優化品種結構,拉開上市季節,提高產出效益。推進畜禽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健康養殖,不斷優化畜牧業結構。穩定提升蠶桑產業,加快蠶桑綜合利用步伐。
3.1.3
不斷拓展農業發展空間。充分挖掘湖州漁文化、茶文化、竹文化、蠶絲文化、稻作文化等傳統農業文化資源,大力發展集休閑觀光、農事體驗、科技教育、文化傳承和優質農產品生產于一體的休閑觀光農業。積極發展城市微農業,不斷強化農業功能,拓展農業發展空間。
3.2 通過農民財產保值增值制度的健全來加速農民增收
3.2.1
健全農地流轉制度,盤活農民資產。馬曉河[3]等認為土地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只有合理流動才能提高使用效益,通過土地入股、租賃等形式,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搞以地生財、資源開發增收。農村集體土地的合理開發、有序流轉,是農業結構調整、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是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因地制宜采取轉讓、轉包、租賃、入股等多種形式,積極引導農民進行土地流轉,特別提倡將符合規劃的土地入股或出租給二、三產業。在這方面,湖州市有一個成功典型:南潯區舊館鎮有近53.3 hm2符合規劃的集體土地出租給二產,租金達12萬元/hm2。積極加快農村產權易市場建設,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房屋產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村經濟組織股權等農村產權交易提供服務,促進農村產權收益最大化。建議從更高層面上研究出臺解決城鄉產權要素權能不平等的政策意見,盡快建立城鄉平等的要素交換關系和補償機制。
3.2.2
加快農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據統計,2003年至2013年,湖州市區供應國有建設用地0.86萬hm2,其中工業用地(出讓)4.85萬畝、總出讓金63.98億元,經營用地(出讓)0.23萬hm2、總出讓金356.51億元,其他劃撥用地0.31萬hm2。工業用地平均出讓價格從2003年的136.5萬元/hm2上升至2013年的352.5萬元/hm2;經營性用地平均出讓價格從2003年的570.0萬元/hm2上升至2013年的3 831.0萬元/hm2。但土地升值迅速只讓少部分人獲利,而被征用地農民只是獲得微薄的一次性征用補償款。改變這種狀態,必須加快修改土地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完善農村集體土地征收有關條款,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讓農民在土地增值中不斷增加收入。
3.2.3
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股份合作制改革,讓農民從集體資產增值分配中增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股份合作制在我市是被實踐證明了的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和農民增收的有效經營機制體制,大力推進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逐步完成有條件村的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實現村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讓更多的集體成員享受更多的收益。
4 小結
總之,只要上下統一思想認識,堅持科學發展核心理念,切實加強服務指導,大力推進改革創新,農民收入增長空間非常大,完全有條件在新形勢下確保農民收入實現普遍、持續、穩定的增加。
參考文獻
[1]張丁,萬蕾.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2004年的15省(區)調查[J].中國農村經濟,2007(2):24-34.
[2] 劉秀蘭,王玨.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對農村居民增收的影響[J].財經科學,2005(4):148-154.
[3] 馬曉河,崔紅志.建立土地流轉制度,促進區域農業生產規模化經營[J].管理世界,2002(11):6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