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銳 王紅姝
摘要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的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儼然已成為世界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在農業生產仍然以勞動力維持的今天,農村人口呈現老齡化趨勢,既不利于農村土地等自然資源的充分利用,也會有礙于農業科學知識的推廣和新技術的應用。該研究分析了黑龍江省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現狀、特點,并進一步提出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
關鍵詞 農村人口;老齡化;黑龍江省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33-11939-03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ause of the Aging of Rural Populat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SUN Rui, WANG Hong-shu*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School,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
Abstract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of agriculture, rural population aging closely related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has become an urgent social problem in the world. In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ill maintained by labor today, rural population presented the aging trend, which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rural land and other natural resources, but also hinder the popularization of agriculture scientific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stat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ging rural populat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further puts forward the causes of this problem.
Key words Rural population; Aging; Heilongjiang Province
作者簡介 孫銳(1989- ),女,河南周口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業經濟理論與政策。*通訊作者,教授,博士生導師。
收稿日期 2014-09-28
1 黑龍江省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現狀
農村人口是維系農村經濟穩定、農村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根據表1顯示,黑龍江省2010年農村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總數達到205.2萬,占黑龍江省總人口數的12.08%;65歲及以上農村老齡人口總數已至122.2萬,占黑龍江省總人口數的7.19%,黑龍江省農村地區老齡化狀況已十分嚴重。據聯合國對老齡化的概念判定,黑龍江省農村已于2010年步入老齡化社會,且發展速度不斷加快,黑龍江省農村人口也由成年型改變為老齡型。
表1 黑龍江省農村老齡人口數量及比例狀況
萬人
注:黑龍江省的數據來源于《黑龍江統計年鑒》(2013)。
2 黑龍江省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特點
2.1 人口基數大、性別比例不均衡且總數量連年遞減(表2)
由表2可見黑龍江省農村人口數量由建國初期農村人口數量的波谷經由20世紀70年代的生育高峰達到峰值,在80年代初在計劃生育、農村人口素質、觀念改變的作用下,黑龍江省農村人口漸漸表現出逐年遞減的狀態。以5年為基準選取從1952~2012年城鎮人口及農村人口數量做權重,發現黑龍江省農村人口數量在結構和比重上已落后于城鎮人口,以2012年為例,黑龍江省城鎮人口數量比重為農村人口的1.3倍。根據2013年黑龍江省統計年鑒顯示,黑龍江省農村人口在數量上逐年遞減,在2000~2012年以-0.841%的負增長率逐年遞減,這對于黑龍江省這樣一個農業大省而言,以不足全省人口的二分之一已呈現老齡化的農村人口來維系勞動強度大、耕作難度的大的農業勞作顯然已顯得蒿目時艱。
從黑龍江省農村人口性別結構上分析,以2012年為例男性占總人口數量的56.2%,而女性則占總人口數量的43.8%。從性別比例分析,2005年至2012年男性農村人口下降了0.08個百分點。從上述數據可以得出,女性農村人口的勞動參與率正逐步提高,打破了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但由于女性農村人口在生產力、文化素質方面都略低于男性農村人口,黑龍江省農村人口這種不平衡的性別比勢必將阻礙農業的發展。
注:黑龍江省的數據來源于《黑龍江統計年鑒》(2013)。
表2 1952年至2012年黑龍江省總人口數、城鎮人口數、農村人口數情況
2.2 受教育程度偏低人力資本存量低
早在十九世紀舒爾茨提出人力資本論就決定了,人力資本的的文化程度和思想水平將對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關鍵性的作用。由于全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不盡相同,農村人口的文化程度差異也相當大。從表3可見,以黑龍江省為代表的東北部地區的文盲、半文盲人口存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與中部經濟發展迅速的地區下相比,更體現出我省人力資本存量過低的特點。
一方面老齡人生理機能下降,體力大不如青壯年勞動力,加之黑龍江省農村醫療保障還屬于起步階段,農村衛生、醫療條件還比較落后,致使農村老齡人口的健康狀況及其令人擔憂。另一方面黑龍江省廣大的農村地區,由于偏僻的地域環境和較為窮困的經濟條件,農業老齡人口缺乏科技知識和勞動技能,只能通過少量的農技活動和常年積累的農作經驗來進行農業生產。在心理狀況方面,農業老齡人口還保持者封閉的小農文化思想,思想保守,這對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實現農村現代化的要求是極不適應的。
表3 全國各地區農民素質差異水平
注:資料根據《中國人口統計年鑒》(2011)整理。
2.3 高齡化程度高于城鎮,城鄉倒置嚴重(表4)
基于黑龍江省農村人口結構趨于老齡化的背景下,總體上看,城鎮地區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農村更嚴重,黑龍江省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略低于城鎮水平,但從城鄉結構來分析,由于我國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體制,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從農村遷移至城鎮,導致我省農村人口城鄉高齡化趨勢。由表4可見,從2000~2010年,黑龍江省80歲以上老齡人口每五年分別增長0.12%和0.17%。從2010年數據來看,農村80歲以上老齡人口總數分別高于全省、城鎮0.41%和0.67%。消失黑龍江省農村人口高齡化程度不僅情況嚴重,并以較快的速度發展。高齡化所帶來的影響要高于一般的老齡化,其將導致、農業生產勞動力資源短缺、加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勞動負擔及社會負擔、甚至會影響農村資源和資金的不合理分配,過度向老人福利及醫療開支,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進程滯后。
表4 黑龍江省城鄉人口高齡化狀況
萬人,%
注:2000年數據根據《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資料》計算;2005年數據根據《2005年黑龍江省1%人口抽樣調查資料》計算;2010年數據根據《黑龍江省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計算。
2.4 老齡化進程超前于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未富先老”現象明顯
所謂“未富先老”是指人口老齡化發展的程度超前于經濟發展水平。據統計年鑒數據預測,從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中期,黑龍江省人口老齡化將一直顯著地超前于經濟發展。盡管黑龍江省經濟發展迅速,但以農業為代表的第一產業對經濟發展作用漸漸被第二、三產業所替代。隨著黑龍江省農村人口老齡化不斷加速,將超前于農村經濟發展的強度,并將在2040年達到峰值。與全國農村經濟整體相比較,黑龍江省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更低,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更高,即黑龍江省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超前經濟發展水平的情況更為嚴重。
隨著黑龍江省經濟的不斷發展,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勢頭已由于傳統農業所為農民帶來的收益。絕大部分黑龍江省老齡農村人口由于受到知識、技能的影響,其他大部分僅靠傳統農業生產作為主要的經濟來源,農業作為傳統行業為農民帶來的經濟收益相比起其他產業是微乎其微的。黑龍江省農村人口老齡化正面臨的種種挑戰,老齡化致使生產力水平不高造成社會財富不足和資源短缺,已形成一種體制性的農業勞動力供給短缺。
2.5 空巢、獨居老人比重大
黑龍江省農村人口不僅表現出老齡化、高齡化的特點,出現了大量的空巢家庭和隔代家庭,“四二一”的新型家庭模式呈獻出內核化、小規模的特點,已使依靠傳統家庭養老的作用日益弱化。加之黑龍江省農村養老社會保障還未健全,籌資力度不足,農村基本養老設施與機構的建立還在起步階段,數量較少且水平較低,供需及其不平衡。由中國民政統計年鑒數據顯示,黑龍江省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實施從保障老年人人數來看,僅占農村60歲以上人口的百分之20.3%;從人均每年所領取的金額水平來看,雖自2007年至今補助水平大幅提升,但與黑龍江省農村消費水平和物價水平相對比,每年一千多元的補助金額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無子女供養的空巢獨具老年人的生活。日益劇增的農村老年群體也給養老、醫療、社會服務、社會管理等方面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廣大老年人選擇獨守空巢,獨自進行農業勞作和生活,這將對黑龍江省農村社會的發展和農業生產帶來巨大的挑戰。
3 黑龍江省農村人口老齡化成因分析
3.1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影響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黑龍江省農村經濟的不斷提高,農村地區的衛生水平、醫療設施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有所提升,加之我國的特殊國情——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據黑龍江省統計年鑒顯示,黑龍江省農村人口平均壽命已從建國初期的37.59歲,至2011年黑龍江省農村人口平均壽命已提到至69.55歲,這一水平已大大超過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平均壽命水平。“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的人口發展模式已轉變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根據黑龍江省第三次人口普查數據,2010年黑龍江省0~14歲人口總量由1985年的1 053.8萬人減少到457.4萬人,減少56.6%;占總人口的比重由31.39%下降到11.94%,降低19.45個百分點。65歲以上老年人口總量由1985年的128萬人增加到317.3萬人,增長47.89%;占總人口的比重由3.81%上升到8.28%,上升4.47個百分點。隨著生育率的大幅下降和人口壽命的不斷延長,黑龍江省農村人口老齡化進程迅猛發展。
3.2 偏僻的地理位置、區域經濟發展落后
黑龍江省位于中國東北部,是我國位置最北、緯度最高的省份,隨著改革開放我國經濟不斷攀升,國家發不斷重視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視,建立起了綜合實力強的經濟中心,而黑龍江省所處的東北部因為較為閉塞偏僻的地理位置、落后的交通條件、匱乏的投資環境、投入資金不到位、行政性壟斷壁壘使經濟一直處于落后的地位。黑龍江省省在區域經濟發展方面存在工業發展緩慢、對外開放度不夠,而優勢主導產業——農業,產業化水平低,沒有開創良好的區域農產品品牌,致使優質的農產品僅能以低廉的價格出售。黑龍江省2013年的地區生產總值為14 800億元,大大落后于江浙廣,南北區域經濟及其不平衡。在經濟發展的主導作用下,黑龍江省財政收入大大落后于中部和南部地區,微薄的財政收入政府不能將過多的資金投入在人民生活的基礎設施建設、醫療衛生保健、住房交通條件等方面,并落后于經濟發展迅速的省市,這也是一個很大的驅動力,使高素質強勞動力的農村人口外流至江浙廣一帶打工創業。
3.3 城鄉二元經濟發展結構
二元發展結構是一個國家經濟繁榮發展的必經之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在具有中國特色的“二元社會”的長期作用和延續,致使城鄉的經濟發展、經濟結構的差異不斷擴大,并產生負面的作用。這種負面的作用表現在農業生產規模的縮小、技術水平地下、農民收入低下、制約了農業的發展。農民收入偏低,不能擁有城鎮居民在衣、食、住、行和教育等方面所優勢條件。選取2000~2012年農村、城鎮居民人居收入的數據相對比,在樣本選取的13年中雖然農村和城鎮居民人均純收入都有所提高,但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年增長率遠遠落后于城鎮居民。從二者純收入比率來看,農村居民主要以重體力的農業生產為主要經濟來源,其人均純收入未達到城鎮居民的50%。可見僅以土地為生的農村人口的收入是非常微薄的。
3.4 農村勞動力轉移
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轉移至城鎮接受更好的教育、享受更健全的社保制度,降低了對土地的依賴程度,而農業老齡人口還維持著“以土地為生”的傳統思想。隨著人口遷移流動加快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相互作用,農業勞動力向外轉移是加深了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重要原因之一,與此同時也增大了應對農村人口老齡化的難度。
黑龍江省作為全國的農業大省,擁有富足的農業生產必須的土地資源。2012年黑龍江省農用地面積3 950.2萬hm2,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83.5%,而農村人口卻僅占黑龍江省總人口的18%,也就是說我們用18%的人口耕種83.5%的土地供養83%的人口。但隨著我國農業勞動力轉移的客觀現狀,黑龍江省農業生產漸漸表現出“吸出模式,根據黑龍江省第二次農業普查結果顯示,截止2010年黑龍江省已轉移農村勞動力400萬人同比增長2%。擁有較高素質的青年農村人口選擇轉移至城鎮,從事非農生產活動,農村人口的供需關系漸現不平衡狀態,表現出需大于求的模式。綜上所述,農業勞動力轉移已成為造成農村人口老齡化的關鍵因素,不僅造成了農業老齡化還帶來了數量少、低能化的負作用,這將對黑龍江省農村經濟和農業發展帶來了諸多的困擾。
參考文獻
[1] 黑龍江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黑龍江調查總隊.黑龍江省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2014.
[2] 李旻,趙連閣.農村勞動力流動對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形成的影響——基于遼寧省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0(9):68-75.
[3] 張雪梅,黎萬和,劉先莉.中國社會轉型期農村家庭養老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6):2534-2535,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