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亞敏
摘 要 小小一張紙,承繼的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幼兒園在開發剪紙園本課程的過程中,囿限于幼兒的年齡特征,在諸多方面遭遇了實際的困難,如何在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的同時創新開發適合幼兒學習的內容,從中體驗創作的成功和愉悅,離不開教師智慧的支持,在實踐中教師總結了相關實際操作層面的思考和想法。
關鍵詞 折疊 剪紙 內容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Folding Paper Cut
——On the Development of Kindergarten Paper-cut Content
GU Yamin
(Suzhou Zhangjiagang Deji Kindergarten, Suzhou, Jiangsu 215635)
Abstract A small piece of paper inherits the profound Chinese culture. Nursery garden in the development of paper-cut the course of the process, caught limited to children age characteristics, in many aspects of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and how in the tradition of outstanding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while learning content suitable for young children, from the creation of a successful and enjoyable experience support inseparable teacher of wisdom, in practice, the teacher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practical level of thinking and ideas.
Key words folding; paper-cut; content
中國民間藝術家梁春蘭女士說:“百疊不錯,萬剪不亂”。看起來特別復雜的圖案,利用折疊的方法就變得特別簡單。如多層次折疊剪紙為多層次鏤空造型藝術,打開之后是一個鏤空的平面鏤空藝術作品,具有不可預見性。折疊的材料一般多為正方形紙,折疊的方法一般多為對邊對折、對角對折。由于其材料普通、折法簡單、作品變化新奇,非常適合幼兒園孩子學習。借助課題組集體智慧,折疊剪紙研究成為了一級子課題《剪紙園本教材開發研究》中作為不可或缺的內容,8年的沉淀,基本形成了剪紙園本課程的目標體系。
1 繡球類——多變之中激發幼兒學剪紙的持續興趣
“繡球”原是中國民間常見的一種吉祥物,一般由彩繡做成。而剪紙作品——繡球,一般由四個相同的圖案上下、左右對稱排列。作為多層次折疊的入門,具有技術門檻低、作品變化豐富等特點,非常適合中班幼兒學習。選取一張正方形紙經過四次對邊對折,一次對角對折后,變化剪去的方向、線條的弧度則可獲得大相徑庭的作品。
1.1 找準一個關鍵的支點——一剪
盤點所有繡球類活動的開展,教師并沒有過多的技藝灌輸。更多的是孩子們的踴躍嘗試和孜孜不倦的探索。而催生這種良好的探索氛圍的關鍵是教師找準了學習一至四剪的一個支點,即是通過“一剪”的變化促使幼兒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如簡潔明了的“一剪”圖示幫助幼兒厘清折疊的關鍵步驟,這一步做到了,即是“百疊不錯”,而創新一剪作品的千差萬別,激起了孩子們對后續二、三、四剪的持續興趣。教師順勢引導,果不其然,三個孩子毛遂自薦,快速順暢地完成了陰影的繪畫,并爭相表示通過操作進行作品的剪制和驗證。
1.2 激發幼兒持續探究——二剪至六剪
由于教師充分地放手讓孩子自發想象、探索,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是逐步高漲,探索的欲望隨著內容的深入愈往縱深處。基于孩子們一剪的經驗基礎之上,通過激發幾名幼兒創新繪畫剪二刀、三刀、四刀的內容,孩子們根據自己的意愿自主選擇、定奪剪制的內容。剪去的次數越多,展開的圖案效果就愈錯綜復雜,視覺沖擊力更強。正如梁春蘭女士所總結的“一剪出百優,兩剪顯千創,三剪成萬新,多剪變無窮”。而“九連環”作為繡球的特殊內容則可以充分引發幼兒思考和動手操作,建議大班幼兒學習。
2 幾何圖形類——多種構圖奠基幼兒團花學習
同是正方形紙,稍稍改變折疊的方法,可以得到三角形、五角形,再次折疊還可以演變出六角六邊、十角二十邊等。通過引導幼兒改變線條的坡度、弧線的弧度則可以催生出千變萬化的圖形。
2.1 三角形的蛻變
一張正方形紙,兩種不同的折法均可以成功剪制三角形。但是改變線條的斜度或角度,則可以完成三角三邊、三角六邊、六角六邊、三角十二邊等不同的幾何圖形。如中班剪紙活動《三角形變變變》,教師通過引導競賽的方式鼓勵幼兒利用這一折法變化出盡量多的幾何圖形來,幼兒反復嘗試、作品比較后進行剪法示意圖與成品的配對,進而發現剪時的線條與圖形的關系。又通過提供層次性材料(每組變化范例圖示)鼓勵幼兒反復繪畫后發現作品的千變萬化。再如中班剪紙活動《六連團花》基礎上,衍生出“六六大順”“六福興旺”“六星珠團花”等。
2.2 五角形的聯想
同三角形,五角形也有兩種不同的折法。從五角星的胖瘦變化到五瓣梅花、桃花的剪制,更是進一步拓展幼兒關于線條變化與展開圖形變化的經驗。如公開課展示大班剪紙活動《梅花朵朵》中,基于中班幼兒學習折法、剪制五角星的基礎上,幼兒通過繪畫多層參照線的基礎上進行花蕊鏤空,豐富梅花圖案效果。再如后續活動《紙手帕》,引導幼兒通過鏤空裝飾,產生有朵朵梅花的紙手帕,讓孩子體驗折疊剪紙的神奇與有趣。
在積累大量的團花結構之后,輔以傳統經典剪紙中常見的素材,如吉祥果(佛手、桃子、石榴)、喜、蝴蝶進行裝飾,呈現的作品可謂百花齊放、精彩紛呈。
3 盤長類——傳統藝術助幼兒創新剪制
盤長作為民間流行的一門藝術,以多種形式出現。如中國結、衣服、建筑物等,民間剪紙中也常常應用。它可以形成四角對折、左右對稱的圖形,其完成的工序之一即是折疊(同繡球折法),掌握其“周而復始,連綿不斷”的特點,就可以自由創作出多種多樣的圖案。
(1)用于作品邊框。此種情況一是適用于裝飾、布置幼兒剪制完成的整體作品,作為點綴;二是適用于方形作品的外圍。如大班剪紙活動《我是小小設計師》中,幼兒為全園的剪紙作品展進行邊框設計。再如大班剪紙活動《誰家窗格最漂亮》就是主要引導幼兒初次學習四角方勝的課例,在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盡量實現線條的粗細、間距的一致。
(2)用于綜合圖案。主要以盤長為主題的綜合剪紙圖案,如大班剪紙《鏡中花》、《梅花窗格》《石榴窗格》等。
類似的內容如民間寓萬事如意的吉祥符號“萬字錦”,與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繡球、花朵、其他動物(龍、虎、兔)的搭配,剪制的圖案課謂琳瑯滿目,五彩繽紛。
小小一張紙,剪出的卻是大千學問。而折疊剪紙由于其使用材料、方法簡單,作品卻千差萬別、美輪美奐,納入了我園剪紙園本課程的范疇。孩子們表現出了興趣濃厚、大膽想象、積極思考、敢于嘗試、樂意表達、耐心細致等良好的學習狀態。衷心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將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傳承、創新并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 梁春蘭.中國民間剪紙.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