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雯 王家成
摘 要 如何跟隨“微時代”的歷史浪潮一直是高校心理工作者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弄清什么是“微時代”,它有哪些特點,它又對高校心理工作提出了怎樣的挑戰?在這樣的挑戰下,高校心理工作者需從微處入手,立足新媒介、培養新媒體應用技能、加強媒體監管等應對策略,以期對新形勢下的高校心理工作有所啟迪和幫助。
關鍵詞 微時代 高校心理工作者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識碼:A
The Revelation of "the Micro Era" to College Mental Workers
CHEN Liwen, WANG Jiacheng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Abstract How to follow the "micro era" tide of history has been a tireless goal for college mental workers, which requires us to understand what is "the micro era", what features it has, and what challenges it presents? Under these challenges, college mental workers need to start from the microprocessor, based on new media microblogging letters, develop new media application skills training to strengthen media supervision coping strategies to psychologic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inspiration and help.
Key words Micro Era; college mental workers
信息時代,微博和微信等等日益普及,我們已經悄無聲息地進入了一種“微文化”的時代,各行各業都在這種時代變遷中不斷地受到沖擊。作為心理學又或是教育學的高校工作者,如何能在微時代的歷史變革中保持常青,一直是我們所追求的。站在新時代的文化潮流下,心理學的研究需要不斷的變革,心理學的領域也要不斷的擴展,“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心理學的發展也要遵循這樣的規律。然而,我們必須要弄清什么是“微文化”,“微時代”對高校心理發展的要求是什么,才能順應發展,走在時代的前端。
微博和微信作為“微時代”的重要產物,最先進入上網主流人群的視野。據調查,2013年上半年,新浪微博注冊用戶達到5.36億,從報告中網名年齡和職業結構來看,大學生是使用微博微信的最大群體之一。
1 “微時代”的特點
(1)方便快捷,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微博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你既可以作為觀眾,在微博上瀏覽你感興趣的信息;也可以作為發布者,在微博上發布內容供別人瀏覽。也可以發布圖片,分享視頻等。微博最大的特點就是發布信息快,信息傳播快。微信用戶可以通過手機或平板快速發送語音、視頻、圖片和文字。它提供公眾平臺、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無論何時何地,你都可以用微信將內容分享給好友以及將用戶看到的內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2)信息主體地位平等。“微時代”下網名發布信息的地位都是均等的,每個人都有發布和評論他人信息的權利,微博和微信對字數的限制使得用語更加簡潔易懂,這樣的交流優勢使“平民和莎士比亞達到了同一水平線”,每個人都可以自由的表達,而不必考慮文字是否有文采。
(3)巨大的社會影響力。無可否認,“微事物”有著不容小覷的影響力,通過微博微信,人們可以暢快地抒發自己的情感,大到對國家、政治、經濟方針的見解和異議,小到對家庭、生活等雞毛蒜皮的小事的感慨,都可以寫進去和朋友家人粉絲們分享。在這里思想很容易碰撞出火花,甚至一傳十,十傳百,“蝴蝶效應”也因此得以體現。
2 “微文化”給高校心理工作者帶來的挑戰
(1)信息的多元化易引起大學生認知上的混亂。以往的信息主要來源于報紙、廣播、電視等傳媒,其內容都是經過層層把關,扭曲的思想和價值觀念都會被過濾和刪除。而微博、微信作為新興產業,缺乏網絡監管性,呈現在大學生們面前的是一些未經過濾的多元信息,需要自己去辨明、選擇利用。而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型,他們好奇心強、可塑性大、自我克制能力差,容易受到網上不良思想及其他多元思想的干擾,導致認知混亂。
(2)網絡的虛擬化易弱化大學生的道德意識。網絡為大學生構建了一個“民主、平等、自由”的世界,這就導致了道德虛無主義的泛濫。在這里,他們可以肆意發表言論,日常生活中被壓抑的部分得到充分的宣泄,本我隨之暴露。一些大學生終日沉溺網絡世界來逃避現實世界,使得家人、鄰里、同學、師生之間的感情日漸淡薄。在這樣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里,久而久之會導致道德心理的弱化、道德人格的扭曲。
(3)新的媒介對日常的高校心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順應“微文化”的歷史浪潮是心理工作者們一直在探索的,而心理學現今的發展主要趨向于應用性和技術性,這更是與“微文化”所貼合的。目前心理學對“微文化”關注甚少,然而當它們已經潛移默化的融入人們的生活中時,心理學便與之有了交集。因為心理學也是來自生活的,如果說微博微信等能夠對人的思想或者說認知構建產生一定的影響,那么它們必然是心理學期許能夠實現為人服務目標的最佳載體。
3 微處入手:“微時代”下心理工作者的對策
(1)借用新媒體,適時開展校園網絡心理教育。心理學的基礎理論與治療技術的學習并不應該僅限于心理工作專門從業人員,每一個高校大學生都應該掌握其基本的理念和實用技術來幫助自己減輕壓力、舒緩身心。借用微博、微信,適時更新信息、普及健康的心理教育知識,可為大學生在塑造價值觀的成長道路上樹立一個正確的指南針。
(2)關注輿情發展,實時把握學生心理動態。網絡是學生抒發內心思想、表達情感的平臺,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他們可能或多或少有些防御機制,而在這上,他們卻可以暢所欲言,這為心理工作者了解他們的心理動態提供了平臺。及時發現問題,實施心理干預,變“旁觀”為“參與”,變“咨詢”為“陪伴”,從而提升心理咨詢的輻射范圍和影響力。
(3)提高心理工作者新媒體應用能力。“微時代”對心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很多高校心理工作者依然沿襲以往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他們甚至尚未開通微博或微信,或是極少使用。然而,相比之下現今的大學生已經能熟練的通過手機互動交流、查閱信息,在社區上評論。在技術運用上,心理工作者們還遠遠不及,因此,還需要繼續加強推廣,并定期培訓。
(4)與家長互動,建立校園心理監管網站。網絡是開放的,這對大學生的自律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家庭教育是大學生成長中一個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應用也得益于家長的互動交流與反饋中。從專業的角度看,早發現早治療,不僅可以減輕學生與家長的負擔,而且也可以減少轉嫁給社會的風險。
參考文獻
[1] 李梅,孫麗娜.當代大學生使用微博情況的調查與分析[J].科教導刊,2011(12).
[2] 歐陽文芳.“微”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J].學周刊,2013(12).
[3] 張夢,齊加力,王亦琳,師印子.探索“微時代”——“微時代”對社會生活的影響[J].文化教育產業,2012(24).
[4] 姚福清,辛東亮.“微時代”高校德育工作面臨的機遇、挑戰與對策分析[J].中國電力教育,20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