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建華
數學來源于生活,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實際生活之中,在現實生活中給人們解決問題,排憂解難。所以作為工作在教學一線的初中數學教師,應當拋卻傳統的一味給學生灌輸各種數學公式、圖案數字的教學理念,將貼近實際生活的實例引入課堂之中,讓數學鮮活靈動起來。
一、創設生活情境,增強數學魅力
一般來說,數學的學習內容多是比較抽象的數學公式、幾何圖形,學生無法直觀地感受和理解,所以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教材內容為載體,創設生活化的課堂情境,將數學知識融入日常生活中,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數學的用途。
例如,在學習初中數學八年級下冊“平均數”時,為了讓學生更清楚地理解加權平均數與算術平均數的區別,我給學生出了一道題目:“同學們將來都會進入社會,開始工作,在工作前肯定會有應聘的步驟對不對?”“對。”同學們明顯緊張了起來。“假如我現在是一家公司的HR,我們公司要招聘一個英文翻譯,一共有三輪測試初試、復試、面試,現在有兩名候選人,他們的英語水平測試成績分別是甲:85,90,78;乙:73,80,90,如果是按算術平均數,那么誰的分數比較高呢?”“甲是(85+78+90)÷3=84.3,乙是(73+90+80)÷3=81,所以是甲高。”同學們很快算了出來。“可是我們公司不是這樣算的,我們想著重看他的面試水平,所以是按2∶3∶5的比例確定成績的,那么是誰的成績高呢?”“甲:85×20%+90×30%+78×50%=83,乙:73×20%+80×30%+90×50%=83.6,所以變成乙高了!”同學們驚奇地說。“所以,這就是加權平均數的神奇之處,大家懂了嗎?”同學們紛紛點頭。
通過這種生活情境的創設,可以讓學生很快地融入其中,更好更快地理解書本上的定理。
二、挖掘生活教材,讓數學生活化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教師要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努力將其與數學知識相聯系,將數學生活化。事實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例如日常生活中的中獎概率等問題,可以和統計聯系在一起,關鍵在于教師能否留心觀察。
三、教材聯系實際,提高動手能力
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是要為我所用,在實際生活中發揮作用,所以提高學生充分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的能力尤為重要。很多抽象的知識和理論,再通過具體的實際操作后才能加深理解,運用起來更得心應手。所以教師在教授數學理論之外,也要加強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訓練。
例如在學習初中數學九年級下冊三視圖時,為了讓學生可以從投影角度理解視圖的概念,能夠畫出簡單幾何體的三視圖,我先給學生觀看了一些日常生活中會出現的事物的三視圖,如機械零件、飛機、恐龍等,然后問大家:“是不是從多個角度看,會將形體的形狀和結構看得更全面呢?”“是!”學生贊同地說。“這個就叫做三視圖,包括它的主視圖、俯視圖和左視圖,大家想不想試著畫一畫呢?”“好!”學生都躍躍欲試,在我簡單介紹了畫法之后,大家畫起了長方體的三視圖,通過親自嘗試,同學們很好地掌握了三視圖的概念和畫法。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學習過程中,數學教師要拋棄舊有觀念,將生活化教學理念引入課堂,加強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大膽創新,細心觀察,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數學的天空中肆意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