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東
摘 要:問題設計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科學教學總是從“問題”開始的。好的問題設計,可以使科學教學的效果事半功倍。行之有效的問題設計要做到:重視新穎性、注重探究性、體現梯次性和關注生成性等。
關鍵詞:科學;問題設計;探究;生成
一、精心布局——重視問題設計的新穎性
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抖包袱”,精心布局,創設行之有效的新穎性問題,把學生置于一種“憤悱”狀態,將單調的知識灌輸演變成充滿藝術靈性、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并獲得共鳴的思維活動和情感體驗。例如有位老師在講述“植物莖的輸導功能”時,設置了如下的問題情境:
師:俗話說:“人怕傷心,樹怕傷皮。”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看到有些樹樹干里面大部分都空了,可是整個樹木仍舊枝葉繁茂。但是有一農民因為金錢松的樹葉遮擋了陽光以致無法讓自家的毛竹順利生長,一氣之下,無情地將十幾棵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金錢松砍傷。因為害怕東窗事發,頗有心計地偷偷將金錢松根部樹皮砍了一圈從而導致金錢松死亡。此后,該農民因犯非法采伐毀壞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罪而被判刑并處罰金。那么,你明白樹為什么怕傷皮呢?
上例教學,教師沒有照本宣科,而是將抽象的書本知識還原為現實生活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領悟知識、體驗愉悅,以激起他們的求知欲。
二、巧設懸疑——注重問題設計的探究性方案二:乙組同學:稱取24.00g樣品,加入足量的稀鹽酸直到反應停止,共收集到8.80g二氧化碳。
請你任選一組同學的實驗結果,幫助他們計算出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
上述問題環環相扣,由淺入深,適宜不同程度的學生需要,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也學有所得,又讓學有余力的學生脫穎而出,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循線追蹤——關注問題設計的生成性
葉瀾教授說:“課堂應該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這就告訴我們:一個智慧型的教師,既要精于預設,更要注意課堂教學中的“節外生枝”,關注教學中的生成性。例如,有位教師在上“燃燒與滅火”這節課時,在學生已經掌握滅火的諸多方法后,為了進一步引導大家分析滅火的原理,進行如下教學: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掌握了很多熄滅蠟燭火焰的方法,但你們知道其中的原理嗎?”
學生A:“是因為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不是真正原因)
師:你們認為他的解釋合理嗎?
學生B:“燒水時燃燒的煤火為什么吹不滅”?
學生C:“吹滅和用書煽滅原理一樣。”
同學D:“如果一樣,為什么蠟燭一吹就滅,而森林著火時,風越大燃燒越旺?”
師(故作驚訝地):“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學生E:“人吹出來的氣流把火的熱量帶走了。”。
師(很欣喜地):“帶走了熱量,為什么就會熄滅?”
同學F:“老師,我找到了答案——蠟燭燃燒時溫度低,風一吹,溫度就降到著火點以下,蠟燭就滅;森林著火時溫度高,風雖能帶走熱量,但不能使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卻還補充了大量的氧氣,反而使燃燒更旺。”
上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錯誤回答并不是簡單地將其撇在一邊,而是以他的錯誤解釋作為新的問題,展開了新的教學探究活動,把生成和預設和諧統一起來,使學生對“燃燒必須達到可燃物燃燒時所需的最低溫度”中的“溫度”有了清晰認識。
總之,富有藝術性的“問題設計”是科學課堂教學中一種無形的“正能量”,在一定程度上積極引導學生的思維走向,調節課堂的節奏與氣氛,反映教學的精彩與成效。
參考文獻:
張勝.基于問題的初中科學教學優化策略[J].新課程學習,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