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榮
高二語文必修課中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中有:“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到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上課的時候我就想怎樣激活這段文字呢?我設置的問題如下:
作者為什么不說“沒有聲音,沒有氣味”,卻說“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加了個“也”字,似乎在與另一種情況作比較,而那是一種什么情況呢?于是學生展開聯想,腦海中出現一幅畫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來打開房門,欣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樹的落蕊滿地都是,落了厚厚的一層,就像早上醒來才發現昨夜里悄悄地下了一場大雪那樣,懷著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忍不住踏上幾腳,卻發現“聲音也沒有”,不像踏雪那樣會發出“吱嘎,吱嘎”的聲響,而后捧起一把,聞一聞,“氣味也沒有”,同雪一樣清爽;用手攥一攥,卻發現極其綿軟溫柔。掃后,只留下“一條條掃帚的絲紋”。“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槐花就這么靜悄悄地走了。一種悲涼感便在作者心中彌散開來。通過這種想象,學生走近了作者,走進了作者筆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靜、悲涼的韻味。
在另一個班的教學中,我直接讓學生寫自己眼中的秋天,然后和課文內容相互映照,自己再深化自己的體驗。這兩種方式的教學側重點不同,但都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在語文教學中如果能改變教學的方式,效果也是非常突出的。
營造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培養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幫助學生形成與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條件。這些條件的產生需要依靠教師創設的啟發式教學情境。上課教師不做滔滔不絕的講述,而是提出問題,提供導讀線索,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的求知欲,為學生主動地學習創造必要的外部和心理條件。接著讓學生獨立閱讀課文,理解教材表述的內容,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允許學生互相交流、討論,進一步開拓思路。
對學生不能單純地從一方面或者固定某種程序進行評價,應堅持“全面、個性、發展”三原則,避免出現“壞、差”等極具傷害學生心理及發展的字眼。這就要求教師打破傳統的評價模式,創新制定新的評價學生模式和方法。傳統的評價政治功利性太強,比如在“三好”中最偏重的是成績、守紀、聽話等字眼,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可能不利,對學生過于強調某一方面是不利于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的。社會需要是個大舞臺,培養的學生不僅是政治家、科學家,更需要各行各業的能手,只有學生具備造福社會的能力,能夠為社會的發展作貢獻,才能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