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巧紅
摘 要:新課程改革后,教學倡導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語文閱讀教學,尤其是“整體感悟”也力求更務實、更高效。閱讀本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的實踐,因此,在閱讀教學“整體感悟”的環節,語文教師如果能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則會使語文閱讀教學更高效。
關鍵詞:整體感悟;氣氛;內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小學初中部分中,對語文閱讀教學這樣表述:“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睆闹胁浑y看出,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感悟、體驗和理解等能力。
教師往往會碰到這樣的情況,明明要求學生“整體感悟”,但做法卻南轅北轍。我聽過這樣一節閱讀教學課,一位教師執教《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課,一上課就開宗明義宣布要求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但出乎意料的是,接下來他卻指名讓學生朗讀課文,學生讀幾句,他提出一個問題,結果一節課下來我怎么也沒看明白哪里是“整體感悟”,哪里是學生自主學、自主悟。教師把文章分解得支離破碎,更別說“整體感悟”及高效學習了。
多年來,本人一直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實踐證明,教師掌握一些行之有效“整體感悟”的做法很有必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根據不同文體讓學生真正進入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整體感知”課文。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
一、營造氣氛,進入意境
營造氣氛、進入意境很重要,它能激起學生情感的浪花,撥動學生腦中的琴弦,是學生進行感悟的前提。葉圣陶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案。”把學生帶入作者創作時的意境,使學生與作者親近、相知,這是一門藝術。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和動人的感情通過生動的畫面表現出來,達到內情和外物的融合,深意與畫面相交織,以喚起讀者的聯想,從而產生打動人心的藝術效果。
很多年前聽過的一節公開課至今令我印象深刻。一位教師在教《周總理,你在哪里》時,他是這樣設計的:錄音機里播放哀樂,教師穿一身黑色西裝,胸前戴一朵白花走上講臺,以莊重的語調激情導入。“同學們,1976年1月8日,一顆偉大的心臟停止了跳動,我們敬愛的周總理與世長辭,噩耗傳來,整個世界都震驚了。北京乃至全中國立即陷入悲痛的海洋,億萬人的淚水似乎要把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漂浮起來。多少人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呼喊著:‘周總理,我們的好總理,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你可知道,我們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聲聲呼喚,令天地動容,山河垂淚……”隨著他流暢而沉緩的課文朗讀,學生仿佛感到山谷在回響,大海在呼嘯,感到千山萬水都在深深懷念敬愛的周總理。
二、表情誦讀,體味內蘊
感悟是一種心理能力,是學生通過對“語言”及其語境的直覺獲得某種意義或印象。
感悟必須以“充分地讀”為前提,讀得不充分,就很難“有所感悟”,熟則能悟,悟則能化。誠如古人所說:“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時,吾意欲所言,無不隨吾所欲,應筆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边@里的“化”就是在教師啟發、誘導和激勵之下,學生用心去思考語言文字的內涵,去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中蘊涵的思想感情,使課文的語言、情感在學生心中積淀,與學生經驗碰撞,學生將范文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并形成語感。所以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
一些詩歌和散文,如《天上的街市》《雨說》等,既明白如畫,又意蘊深遠,讀來朗朗上口,完全可以以讀帶講。再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初次朗讀,大部分學生就能感知到春的圖畫美: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老師在語氣、語調、語速、停頓、節奏等方面引導學生分析把握(這一點務必落實到位)。再讀課文,學生從“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向前去!”就可以感受到春天的新、美、力以及作者對春的喜愛和贊美之情。而從學生流暢自如、抑揚頓挫的語調中,可以看出山、水、太陽、草、花、風、雨等充滿了人的靈性。擬人、比喻等修辭的運用,使描寫的對象也生動形象地呈現在眼前。整堂課下來,課文的語意流沒有被人為截斷,老師的點撥簡明扼要、切實具體,學生對課文的逐步深入體現在越來越準確地把握文章的內在韻律。
可見,朗讀不僅能表現漢語語言之妙,更能使學生深刻理解每篇文章的深刻內涵。只要指導學生用心誦讀,誦讀也就成了感知、想象、挖掘課文思想內容的有效途徑。
三、統觀全文,理清思路
實施思路教學,我認為這是整體感悟的一種好方法。所謂思路就是客觀事物反映在作者頭腦里并經過觀察、理解認識的過程,形成了他對這種事物的印象、看法、態度或感情。把這些印象、看法、態度或感情理出個頭緒來,就是思路,即“披情入文”。
張志公說:“人總是根據思路來結構文章的。”葉圣陶也說:“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路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這條路,好文章的作者是決不亂走的。”雖然作者的思路是無形的,但文章的脈絡卻是可循的。
正因為如此,統觀全文、理清思路是整體感悟具體課文非常重要的方法。每篇課文,它圍繞著一條“線”來組織文字,這條線就體現了這篇文章思想內容的聯系。把作者的思路搞清了,整篇文章的思想內容就清楚了,對局部的理解和揣摩也就容易了。
比如教學《背影》等課文,都可以采用這種方法,這樣可以大大縮短閱讀的時間,迅速抓住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在頭腦中形成整體框架,還可以促進學生圈點、批注習慣的養成,使學生學會學習。
四、局部切入,揣摩領悟
整體感悟離不開局部的切入分析,也少不了對精美語言的揣摩體會。有人誤解要整體感悟就不能講分析。須知,整體、局部是矛盾統一的。對課文作必要的局部分析理解,是整體感悟課文的必要步驟,否則,閱讀教學會從肢解式的繁瑣分析走向另一個極端——粗放的、不能落實的、架空的整體感知。
實踐中要求教師抓住有表現力的詞句,作出恰如其分的理解分析:從整體著眼,由局部入手,不能脫離具體的語言環境,把有血有肉的文章肢解分析;抓住文章中心和教學重難點,力爭找到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問題,通過解決這個問題,使語言、文章等方面的學習都成為達到中心目標的過程和手段。
如教《孔乙己》這課時,讓學生通過讀進行初步感知,然后從讓學生質疑“孔乙己自己有一雙手,為什么這么懶,總是去偷”這一點切入文章,通過“手”來解決學生對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老師要求學生在文中找到有關描寫孔乙己的“手”的句子,圈點、歸納、揣摩。用“手”替人抄書,用“手”偷東西,用“手”代腳走路,用“手”排出九文大錢,用“手”蘸酒寫字,用“手”給小孩分豆等,并圍繞問題繼續討論。
1.為什么有手不勞動(抄書),而來偷東西(書)→好吃懶做→封建文化對讀書人精神的毒害(輕視勞動);
2.為什么有腳不用而用“手”替代走路→丁舉人的毒打→封建制度對讀書人的肉體摧殘;
3.為什么“先排出后摸錢”→窮酸迂腐、愈過愈窮→封建科舉制度下讀書人的必然歸宿;
4.一雙寫得好字但半個秀才都撈不到的“手”為什么淪落在另一個讀書人前寫服辯→表現了舊式教育不易發展人的才能(葉圣陶語)→封建科舉制度的本質和罪惡。
普通一雙“手”貫穿了小說的全過程,伴隨著孔乙己的出現和消逝,它見證了封建社會舊知識分子大多數人的命運,也見證了封建文化和封建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和摧殘。學生通過對孔乙己的“手”的進一步體味,想象、補充、豐富、凝聚著辛酸,更激起了對孔乙己的同情及對封建科舉制本質的認識,最后,再讓學生對這一形象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總結歸納,就可以得出全文的主旨。通過孔乙己的悲劇批判科舉制對知識分子的迫害,達到感悟目的。
綜上,使語文閱讀教學“整體感悟”更高效的方法應該還有很多,語文教師在教學操作中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倪文錦.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李崇德.中學語文教學心理學[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