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文耀
摘 要:自主學習,是指學習主體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具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的學習方式。長期以來,大部分小學生的學習基本上是按教師和家長所安排的程序進行,是他主的、被動的,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創造精神的形成;而自主學習則努力引導學生成為一個主動的求知者、探究者與運用者,努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與發展的主體??梢哉f,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能力是個體終身發展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個體差異;主動意識;學習習慣
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切實地做到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呢?根據十幾年的教學實踐探索,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這是自主學習必不可少的條件。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都是重要的角色,因此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保證。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人格,真正把學生當作課堂教學活動的主人,關注每一個學生不同的學習要求,鼓勵學生在與教師和同學的平等交往中展示自己的能力,給予每個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平等機會。這樣就會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相信每個學生身上都蘊藏著巨大的創造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努力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自主學習氛圍,要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的求知欲望,“以學論教”,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三、激發學習興趣,指導學生掌握相應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往往外露在興趣上,如果學生沒有興趣,就根本談不上主動的問題。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努力創造多樣的自主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調整好學習狀態,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如借助多種手段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興趣,利用精彩的學習內容激發學習興趣,借助多樣靈活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給予及時的鼓勵激發學習興趣等。在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掌握相應的學習方法、發現問題的渠道、解決問題的策略等,并在此基礎上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
實踐經驗告訴我們,激情引趣,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自主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擴展學習,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體驗。自主學習是在教師引導下的高品質學習,只有組織得力,引導得法,才能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才更有利于學生學好語文,學好各門知識。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新營子鎮第一小學)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