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裕亭
摘 要:新課標背景下的數學教學,要在學生的思維訓練,教材把握,學習主動性、探究性方面下工夫,貼近學生實際,改進教學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關鍵詞:主動教學;教材教學;共同教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試行)要求,數學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就是要對每一個學生負責,既要為所有的學生打好共同的基礎,也要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因材施教,既要學好最必要的基礎知識,又要注重能力的培養。具體到數學教學,要由“關注學生學習結果”轉向“關注學生活動”;課程設計由“給出知識”轉向“引導活動”。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倡導學生主動探索、自主學習、合作討論、體現數學再發現的過程。教學中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習,又要培養學生的發展性和創造性學習的能力,從而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基礎。要實現以上目標,必須將以下幾點貫穿在日常教學當中。
一、要堅持“主動數學”
葉瀾教授曾經說過:“我們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知識不能簡單地傳授給學生,而應結合學生特點、學生自身已有的知識主動地加以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因此,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幫助者和引導者,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創設條件,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注意展示知識形成的過程,使學生在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提高思維品質,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生的個性特點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設一種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和各種教學情境,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和練習。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權利,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凡是學生能夠探索出來的,教師絕不替代,凡是學生能夠獨立發現的絕不暗示,讓學生在生活、活動、思索、合作交流中學習。盡可能多給學生一點思考的時間,多給一點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多一點創造的信心,多一點成功的體驗。久而久之,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發了對數學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覺得數學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計算、數字,從思想上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要堅持“教材數學”
學生有著強烈的求知欲、自信心,他們總想成為研究者、發明者、探求者,因此,教師要充分重視學生的這一特點,合理利用。教材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材的學習中。在教學中,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實際,從學生的發展和需要考慮,敢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是為了教材而教學生,而是為了學生而用好教材,提高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運用課本的例題舉一反三,讓學生觸類旁通。教師這樣把教材內容創造性地重組,以教材為基礎進行再創作,能使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三、要堅持“思維數學”
數學學習對學生思維方面提出很高的要求,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沒有精神壓力、心情舒暢的情況下,思維最活躍,學習能力最強。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營造“思維最活躍”的氛圍。數學教材歷來重視學科的科學性和系統性,注重基礎知識講授和基本技能訓練的結合,近年來又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提出新的要求。《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己有知識出發”,要“以學生有所體驗的和容易理解的現實問題為素材”,這就要求教師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方面下工夫,加深學生對身邊處處有數學的體會,強化思維訓練氛圍。學生通過發現問題—探索研究—解決問題等一系列學習活動,在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學會了勞動、調查等,真可謂一舉多得。經常這樣訓練,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數學對于我們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學數學的價值有多大,從而激發了他們學好數學的強烈欲望,在思維的訓練提升中輕松學好數學。
四、要堅持“共同數學”
傳統的教學,過多強調的是知識、技能目標,忽視了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與態度目標。因此,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與、共同進步;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共同燃燒。學生學習的靈感不再在靜如止水的深思中產生,多是在積極發言中,相互辯論中突然閃現。本人在備課時,十分注意三維目標的確定并加以落實。每堂課開始,學生給老師行注目禮時,便要求每個學生在老師面前展示充分的自信;十分注意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每一次進步和成功給予積極的評價,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耐心傾聽學生的發言。在教學中,我大膽放手,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我經常告訴學生:“你們和書本是化學實驗中的原料,學到的東西就是成果,而老師僅僅是正催化劑。”一堂開放的、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課,應該有他們自由表達意見的空間。讓他們真正參加到教學中,讓他們去創造性地學習數學。
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要充分展示數學的文化價值和應用價值,努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必須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通過介紹數學史實,開展數學活動和日常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不斷培養學生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信息化背景下的現代教育技術不斷發展,我們的教育教學也應由一支筆、一本書、一塊黑板的課堂教學走向“屏幕教學”,教學中要努力尋找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角度,由“教教科書”走向“用教科書”,由講授型向創新型教學發展。未來需要創新型人才,而我們作為培育人的教育工作者,更應具有創新意識,教師也要不斷努力,超越自己,真正去享受教師這份崇高的職業!
(作者單位 內蒙古集寧區北京師范大學集寧附屬中學)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