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萍
摘 要:新課程改革勢不可擋,新課程改革不僅是教學課程內容的改革,還是教學方式的改革。結合教學實踐從以學生為主體,主體參與,自主探究;授人以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創設合作交流的氛圍,提供自主探究機會;新課標下思想品德自主探究教學方式的思考等方面論述了應用自主探究教學方式,提高了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素質。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自主探究;主體參與
新課程改革勢不可擋,新課程改革不僅是教學課程內容改革,而且是教學方式的改革。課改前的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方式基本屬于填鴨式的“滿堂灌”,教師在課上滔滔不絕,不留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重教師主導作用、輕學生主體作用,重知識灌輸、輕培養能力,重課堂教育、輕社會實踐,重學校教育、輕社會教育。新課標下思想品德自主探究教學方式,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理論聯系實際,我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應用自主探究教學方式,不斷地反思和改進,提高了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素質。
一、以學生為主體,主體參與,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性教學”是以教材為主題,師生一起體驗,共同探求新知的教學過程。它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課堂上凸顯學生的自主學習,組織教學的順序由傳統“先講后學”變為“先學后講”。與傳統課堂相比,思想品德課自主探究性教學遵循“以理啟智、以論引正”的原則,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知識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
傳統的思想品德課教學,主要是組織學生一步步地認知,幫助他們分析各個事件的本質和內在聯系,進而得出相關結論。課堂教學的目標、內容、步驟、方法都在教師的設計下鋪陳展開,知識目標全面、具體而有序,知識點環環相扣,并輔以大量的圖文資料。這樣的教學方式也許是無懈可擊、生動而有趣的,但這種學科本位、知識本位的教學,關注的是教師的自我表白,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內在反映,學生則無自主探究可言。教學實踐告訴我們,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學生為主體是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進行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思想品德課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只有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并著力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新課標指出,課堂教學活動的本質,應是由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有效學習的活動過程。在課堂上,學生不僅是自我學習的主人。更是課堂活動的主角。教師,則是一個用自己對思想品德的熱愛之情感染學生的引導者、參與者、學習者,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魅力,體悟到學習的方法,進而憑借更大的熱情將視野越過教科書,將知識內化為學習的素質。我按新課標要求,確定基本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采取了問題情境下的自主學習方式。如:初二思想品德課本中《保護個人隱私權》,課文的課后自我評測習題概括了這一課的知識目標,我就以這些問題統領整個教學過程,設計了“漫畫導入—問題探究—反饋深化—質疑感悟”四個教學環節,由教師營造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然后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中形成生動活潑、理性靈光乍現的新認識,最終達成能力培養,過程體察,情感體驗和價值判斷等目標。45分鐘的課堂,學生即時自學,即時反饋,即時感悟,教師即時點撥、深化、拓展。從教學實踐的情況看,較好地實現了預期目標。
思想品德課的實踐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意識,要突出“主體參與”,要有“人本觀念”。所謂“主體參與”,是指不僅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還要看作教學過程的主體,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發揮其主動性、能動性,達到鍛煉學生能力、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叭吮居^念”應用在教學中,就是各項教學活動都應把學生放在首位,運用各種科學的方法和途徑,使每一位學生都成為課堂組織管理的參與者,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態從事學習,全身心地為實現課堂學習目標而努力。由此可見,“人本觀念”的要求就是要在一切教學管理中解決好人的問題,即解決好人的思想、認識、情感以及知識、技能等問題。所以,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應當大膽嘗試實踐教學,改變以往“教師為主導”的模式,努力喚醒、激發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與教師共同參與教學活動。我們每一個教師都應樹立“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教學意識和教學觀念。
思想品德課的實踐教學,就是從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方式出發,鼓勵學生大膽思考、積極參與,更好地發揮其主體作用。如:在課堂上,我鼓勵學生談自己的親身經歷,談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當眾提出來,然后發動同學們一起“會診”,從課本中尋找“良方”,運用心理品質的有關知識解決學生實際生活中的許多煩惱,諸如人際關系、考試焦慮、心理障礙等。學到的法律知識也能幫同學們解決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一些糾紛和問題,諸如消費糾紛、維權方式等。同學們放棄過往對思想品德課枯燥無味的偏見,認為學習這門課很實際、很有用,能解決許多生活中的問題,能為人生指明正確的航向,從而使他們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起來。
二、授人以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蔽覀兊慕處熢谝酝慕虒W過程中,對學生的能力往往不夠信任,總怕學生聽不懂;在講到某些重點、難點時,由于對學生的潛力估計不足,所以教師講道理多,而學生說的不多,更不要說自主探究學習了。有些學生在長期的“填鴨式”教學方式下,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被埋沒?!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苯虝W生學習的方法,才是讓學生成為課堂主宰者的真正解決之道。讓學生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我會學”“輕松學”。
1.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基于思想品德學科的特點和近年來中考發展的趨勢,我認為學生首先應該學會“看”書。千萬不可忽視閱讀課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地看懂看透教材,學生才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把聽起來空洞乏味的內容變成自己的閱讀體驗。學生在閱讀時,首先從宏觀上把握當天所學內容,在心中構建出基本框架,讓學生知道今天要學習的有哪些內容以及這些內容之間有何內在聯系。
比如說,教學《生命寶貴》這一框時,可以讓學生閱讀課本中動物在野外自由生活的圖片,喚起學生的注意,在課堂氣氛活躍時,播放動物為大自然增添美麗顏色和無限生機的圖畫或影像以及動物為人類帶來益處的片段,學生的印象深刻,從心里認同動物是人類的朋友,珍貴動物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從而增進保護動物的情感。讓學生在看書中體驗明理,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
2.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理應在適當的時候啟發學生,引導學生,將學生一步步領向真理。這個過程中就需要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很多學生在考試時,面對題目和材料往往無從下手,這說明他們平時缺乏這方面的鍛煉。在思想品德學習過程中,需要“凡事問個為什么”,學會提問。無論是書本上的材料,報紙上的時事,都可以作為學生提問的素材。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中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負起我們的社會責任》一課中,學生對“承擔社會的責任”缺乏感性認識,我編輯了“汶川大地震后救援活動”的錄像資料作為設題,啟發學生思考,展示廣大軍民的熱心公益服務社會的風采,體現了很強的社會責任感,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思想品德學科的中考命題,題型多樣,既有選擇題,又有辨析題和分析題。各類試題中,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現,有的以漫畫、圖表的形式出現??v觀近幾年思想品德學科的中考情況,學生在答題時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不會提取有效信息,以至失分過多。如:在答題時本人要求學生首先審清提要,抓住題目的要點、精點切入主旨,獲取最佳信息點,就如八年級的學習內容有“法律保護公民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權利?公民如何自覺維護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權利?”這兩個問題,我要求學生通過搜集身邊有效的例證,結合教材P28-29探究園和小鏈接的例子來探究佐證之。
三、創設合作交流的氛圍,提供自主探究機會
美國課程學家多爾認為,在現代課程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要轉變角色,承擔起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責任,創設合作交流的氛圍,提供自主探究機會,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
1.創設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出現,要在科學、和諧的教學活動中進行。在目前的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我們的教師仍然在唱主角,在盡情地灌輸,即使讓學生講,也不能有與自己意見相左的東西,一股教師主體性的體現。這種教學方式的課堂里往往充滿著嚴肅的氛圍。要打破這種沉寂的氣氛,教師應創設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既為學生創設了合作交流的空間,又能夠放手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
例如,在九年級思想品德課中,依法治國和思想道德建設是兩個重要的內容。在課堂上我采用辯論的方式,辯題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哪個更重要”。把學生分為兩組,正方觀點是依法治國更重要,反方觀點則認為現代社會更需要以德治國。班里的每個同學為了辯論比賽,都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準備充分,許多同學能拿出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還有些同學能很好地聯系初二學習的法律與道德的關系。通過交流與討論,同學們不僅獲得了知識,還真正體味到了主人翁的樂趣。
2.課內外結合,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和團隊精神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也?!毙抡n程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在課堂教學中我盡量為學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我在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中,課內外結合,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和團隊精神。
例如,講到《可持續發展戰略》時,先組織學生學習我國水資源分布特點及受污染狀況的相關資料,然后將學生分成4個小組,確立一名負責人,引導學生調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況并寫成書面材料。通過調查,各組同學從不同角度搜集資料,確定主題,如:“河流的變遷”“飲用水狀況調查”等,并進行討論交流。每個小組都要完成一份調查報告,全體同學共享研究成果,對于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可以及時幫助學生解決。
四、新課標下思想品德自主探究教學方式的思考
1.努力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師生關系,讓學生主動地參與課前準備活動、課堂教學活動、課后延伸教育活動。只有使學生積極投入教學全過程,成為受教育的主體,才能使教育轉化為自我教育,實現品德心理的內化。
2.引導學生自主評價
學生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能對事物做初步的分析、推理、判斷和評價。教學中,應該讓所有學生參與評價,通過自我評價、相互評價,共同提高道德判斷和道德評價能力,增強道德規范自我約束力,在認知中提高。
3.實現學生自主體驗
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為的形成,光靠個人經驗不行,還必須使學生集體都獲得經驗。在教學中,應該讓全體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參與情感體驗、行為體驗,獲得體會,從而豐富和加強內心體驗,達到完善人格的目的。
4.遵循整體發展的原則
思想品德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尤其要多關心后進生,注意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善于發現他們的優點。如:讓他們多一點發言機會,多一些活動機會,對他們的點滴進步多加肯定鼓勵,對他們的不足之處多加熱情幫助。只有這樣,才能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以達到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許允錘.自主、合作、探究、創新.科教文匯:上月刊,2008(12).
[2]孫全軍.初中思想品德課有效教學初探.教學月刊:中學版,2007(7).
[3]李美英.提高思想品德課的有效教學.考試周刊,2007(25).
(作者單位 廣東省高要市金渡鎮華僑初級中學)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