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莎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2013年新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數學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節內容“乘法的初步認識”。下面我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反思性說課。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課,也是一節概念課。是學生進一步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對今后學習表內乘除法及多位數乘除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據新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我從知識技能、問題解決與數學思考、情感與態度三個方面制訂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體會乘法的意義,感悟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并會讀、會寫乘法算式。
2.在實踐與探究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到乘法算式的簡便。
3.通過一系列有趣的數學活動,使學生發現、認識、掌握概念,從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三、說教學重難點
乘法的涵義是后面學習乘法口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因此我把使學生認識、理解什么是乘法,知道乘法算式的讀、寫方法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由于二年級學生年齡小,乘法口訣概念比較抽象,我把讓每個學生都親身感受到乘法的意義,能體會到乘法算式的簡便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根據二年級學生年齡心理、認知規律及新課改的要求,我采用創設情境、引導探究式的方法。
學法:我采用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方法。
我的思考:由于是重建課,所以我在二次備課時想到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乘法算式的簡便。乘法是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簡便運算,從定義上看,它應包含兩個意思,即乘法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與簡便運算。在以往教學中,我們只重視乘法算式的意義,而忽視了它的簡潔,教師一句簡單的簡便,很難使學生感受到乘法算式的簡便,所以我力圖在二次備課之后在這方面有所突破,使學生體驗到乘法算式的簡便,感受到數學的簡潔美。
五、說教學過程
1.在教學過程中我遵循兒童認知規律,體現新課標精神,按照直觀感知—表象認識—概念形成—拓展運用的規律組織教學。因此我安排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①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②觀察實踐,探究新知
③合理練習,強化新知
④回顧過程,鞏固新知
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如果課一開始就能夠為學生設計一個有趣、有用、可探究的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使學生處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中。因此,本節課我充分利用主題圖創設情境:我們一起來欣賞熱鬧的游樂園。通過觀察你都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直接切入主題,根據學生找到的已知條件,提出數學問題,并解決問題。通過列加法算式解決問題,幫助學生建立幾個幾個的表象為學習乘法作知識遷移。并且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一個回憶剛才的學習方法,目的是讓學生不僅能夠解決問題,還能總結方法,為后面的學習作鋪墊,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自然地進入教學的第二個環節。
2.觀察實踐,探究新知
這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主要分三個層次進行。第一層是讓學生充分理解幾個幾個的意義,把小飛機、小火車、過山車的算式放在一起進行觀察,它們的相同之處是什么?讓學生感受到相同加數連加的形式。第二層,充分尊重教材,又適當地進行了延展,如增加幾節小火車,5節、6節、7節車廂該怎樣列式,通過這樣的設計對“幾個幾個”有更深入的認識,為引出乘法做好鋪墊和準備。第三層,創設認知沖突,激發學生對乘法知識學習的需要。在設計本節課時,我一直在思考該如何激發學生對乘法學習的愿望,如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用乘法算式更簡便。在學生觀察小火車圖時,創設“如果是100節車廂,這個算式該怎樣列?在你的練習紙上寫一寫?”這一問題。在寫的過程中讓學生親身體會到這樣的算式寫起來非常麻煩,從而讓學生感受和體會引入乘法的必要性,乘法的知識并不是教師硬塞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體驗中產生了一種需求,需要新的運算表示方法,這時候乘法算式的出現就顯得水到渠成了。但在這個教學環節中,在教學生讀乘法算式時,我的指令不到位,只教學生讀了一遍,由于很多學生家長已經教過他們怎么讀,有一小部分學生把“4乘6”讀成了“4乘以6”,下課時教研員及時給我指出,在另外一個班授課時,我在這方面有意強化了一下,效果比較好。
3.合理練習,強化新知
本節課的練習設計將趣味性、創造性、思維性融為一體,豐富了學生對乘法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根據低年級學生好玩的心理特點,我設計了形式多樣的練習,如闖關游戲的設計,讓學生特別有期待感,從而能夠全身心投入學習當中,使枯燥的數學練習變得生動有趣。
六、回顧過程,鞏固新知
同學們,我們今天認識了一位新朋友,誰想來夸夸你的這位新朋友。在這點上我沒有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也許孩子們的語言不準確,表達不到位,但卻鍛煉了他們對整節課的內容進行一個全面的疏理,鍛煉了他們的整體思考能力和概括總結能力。
(作者單位 黑龍江省農墾牡丹江管理局機關子弟校)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