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秉華
摘 要:古詩詞教學一直以來是中學文言文教學的難點。看似簡單的文本背后蘊含著抽象的意境和意蘊,“片語”即“江湖”。因而,如何幫助學生挖掘文本來體味詩文背后的感情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教學課題。
關鍵詞:誦讀;背景;意境;詩眼;文本
詩歌是文學桂冠上最絢麗的寶石。古詩詞更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但在中學的語文教學中古詩詞卻是文言文教學的難點。之所以難,在于古詩詞的凝練和包容,還有時間隔閡所涉及的社會、思想變遷。因而,如何讓學生從“只言片語”中去欣賞和體會背后蘊含的情境和意蘊,這是古詩詞教學的瓶頸。古詩詞所意蘊的情懷也恰恰是最為核心的需要感知和理解的地方。下面談一下自己教學中的一些點滴體會:
一、誦讀是根本和基礎
語言類學科的教學就應將誦讀放到第一位,何況詩詞是最接近音樂的文學樣式,其本身都是富有韻律美的,這種音樂的美感通過聲音的體驗和傳達才能感悟到。在教學中應該把不斷的誦讀作為一條線,串聯起整個的教學過程。以讀感知、以讀促思、以讀激悟。在讀的過程中,注意旋律、節奏、音調的控制,用讀來帶動感知、理解、感悟。同時,誦讀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背景的感知是理解的催化
文字都是有感而發,所以感的由來對理解文意大有裨益。詩詞的感大都由背景可以推敲,因此在教學中,背景的感知是理解詩意必不可少的環節。在閱讀前讓學生自己查閱資料去整理寫作的背景,既鍛煉了動手實踐的能力,也激發了閱讀的興趣。在背景的感知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參考詩人所處的社會背景以及思想潮流,審時度勢,才能理解準確。
三、由點及面,把握整體意境和意蘊
詩詞教學切忌支離破碎,好的詩詞是抒發詩人一個整體的情境或者情感,反過來這種整體性也是通過整首詩的文字傳達出來的。因而,在教學中要由字、詞、句,讓學生有個整體的感知。如同中國古代文人畫,美感是整體而非分割的局部。割裂開來,殘缺、無力,只有整合起來才能覺出韻味。這要求教師要有一種教學的整體感和宏觀的把握。
以點帶面,分析精彩之處。詩往往都有被稱為詩眼的精彩之處。語言和情感的巧妙結合在此處體現。很好地理解和分析好詩眼,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漢語的精彩。如何做好點的分析,我覺得老師得有豐富的底蘊。其實好多好的理解都是通過類比得以實現的。因為它形象,不直板。詩詞的類比只有通過老師自身的積累和聯想,課前精心的備課就成了重中之重。
四、挖掘出文本的趣味,是教學的魅力所在
所有教學過程的順利完成離不開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而參與的興趣從何而來,只有從教學中教師的講中來。古詩詞大多學生會感覺枯燥和乏味。究其根源,在于未能真正挖掘出文本本身蘊含的趣味性。因為不是只有嘩眾取寵才叫有趣味。詩詞的美好本身就是最好的趣味。教師掘出美,再教出這種美,學生自然愿聽、樂聽。
當然,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代替不了學生的聯想、想象,但聯想和想象卻是體味古詩詞的唯一途徑。教師啟發讓學生聯想、想象才能實現讀者與文本的對話,實現意蘊的體悟,從而最終實現學生自我生命成長和提升的過程。
(作者單位 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第一中學)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