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女
摘 要:有這樣一條順口溜:“上輩子不是人,這輩子改作文;白天上課寫筆記,晚上點燈改作文。”語文教師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 “精批細改”作文,但學生看到成績與評語后,認真拜讀與修改的極少,頂多改好幾個錯別字,之后無論是評語、等級都拋于腦后,老師付出與學生收獲成了一架極度傾斜的天平。其主要原因首先是評改主體單一,教師為接受領導抽查,在學生完成好作文后,就拼命進行精批細改,卻忽視了培養學生自改互改能力;其次是評改目的偏軌,主要在于甄別學生的習作能力水平,指令性、接受式較強,忽視了學生寫作興趣與習慣的激勵,也較少從知識與技能上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另外評改標準隨意,想到什么就寫什么,學生苦心經營的文章經教師的“精雕細琢”而“層林盡染”,易產生挫敗感。
關鍵詞:教師評改;學生評改;家長評改
為提高評改的實效性,筆者“以生為本”,嘗試開展多元性的指導,多元化的評改,多維度的互動。
一、優化教師評改
(一)對話式評改
對話式評改可以是面批、眉批,教師帶著童心、童趣與學生共同閱讀,尊重個性,真誠交流,對于選材新穎、用詞準確、描寫細致等給予充分肯定、鼓勵、表揚,同時帶著商量的口吻,提出相應的觀察思考方法、修改意見,讓學生進行自改,培養修改能力。老師的評語要精彩,為他們指點迷津,一字一句都應走進學生的心坎。
(二)跟帖式評改
跟帖式評改可以讀者的身份給學生進行“友情提示”,“帶頭跟帖”。在習作評改課中,全班互動,相互 “跟帖”。當傳到作者本人手中時,作者就可以根據這些帖子進行修改,同時,作者此時也在“跟帖”他人習作中汲取經驗。
(三)體驗式評改
有些習作教師可以根據批改后的實際情況,借助視頻等帶領學生再次細致觀察實際事物,然后針對文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評議,提高修改效果。如寫一則觀察日記,在習作前先確定最喜歡的事物抓住動植物的外形、吃食、活動、休息、生長等特點進行寫前觀察指導,然后實地觀察,并鼓勵拍下活動視頻,最后記下觀察日記。在評改課上,我選取了《蝸牛》一習作,與同學們一起閱讀:“害羞啦?還是害怕?”“頭部有一對螺旋形的小觸角,真像兩根天線,我輕輕一碰,它就靈敏地躲進了‘家。”“小家伙,脾氣好大!”……通過賞析,文章有趣的語言大大激起了孩子們的修改欲望。
當然在評改的著落點上,可選擇和本次習作要求關系最緊密的2~3點著力,在學生語言發展的最近發展區,抓住主要的進行面批、眉批及給予較全面的總評。
二、鼓勵學生參與評改
(一)和學生會診問題之作
每篇習作的文字是沒有生命的,但作文里隱藏著孩子的心靈,即使是所謂的“問題作文”也是一個個鮮活生命的情感體驗。作為教師,我們要用孩子的心靈、孩子的眼光去體會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真情實感,從孩子的視角出發去閱讀,定會發現另有一番天地。如習作《說說心里話》,我和學生一起會診后大致出現以下三種類型:看似在寫心里話,其實東拉西扯,一文中出現老師、同學、父母等人物,且主題多種多樣;看似有創新之味,選擇與“奧特曼等說心里話”,實則空發議論,寫不出多少事例,用大量的名言、空話、議論來抒發自己心里的向往之情;看似寫得很具體,其實是高級流水賬,從早寫到晚,事情多而簡單。
(二)讓學生挖掘精彩之處
評改課上,鼓勵學生努力挖一挖“精彩”之處進行修改。如發掘真情實感,學生的作文材料往往來自于生活,具有一定的真情實感。此時給予肯定后,一起評議真情實感較強的事例具體寫一寫,表達自己的心聲。還可挖掘動人畫面,如寫奶奶的文章,可抓住印象最深刻的、最能表現自己情感的“縫補”一事體現奶奶的勤儉節約。
(三)請學生互改互評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修改能力是寫作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平時可以組建四人學習小組,根據各篇習作的要求,出示合作評改要求,在學習小組組長的帶領下,圈出錯別字,勾畫出好詞好句,提出修改意見,拿不準的地方,可請教老師或集體;然后小組匯報評改情況,并評出組內有特色的文章或段落,最后修改完善自己的習作。
三、倡導家長參與評改
作文的重要來源是生活,家長熟知自己孩子的成長經歷、生活閱歷,所以家長評價對于學生的成長也是很有價值的。家長可以就學生寫作內容的真實性、提供一些更為貼近學生生活的習作內容、學生寫作的習慣、態度等給予評價。這種評價不僅給教師以重要信息,還給學生作文注入新鮮的血液。
四、運用載體展示評改
在當今教育技術現代化的時代,利用網絡技術對作文進行評價,不僅是教學手段的創新,更是教學觀念的更新和課堂教學模式的進一步優化。學生可以將其優秀的作品上傳到到自己的博客,當自己作品被他人品評的同時,也可以欣賞到大量的其他同學的作品,并且可以將自己對他人作品的看法、評論及修改建議在BBS公共版上粘貼或直接發Email至其個人信箱。這樣既可以取長補短,又能激發習作、評改興趣,對于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作者單位 浙江省杭州市三墩小學)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