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瓊
摘 要: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也是孩子們十分頭疼的事。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學,寫作的根據在于自身的生活,脫離生活,寫作就無從說起。”是呀,只有讓學生多角度地觀察生活,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獨特的、多元的體驗,才能寫出富有個性的作文。
關鍵詞:寫作欲望;積累;評改
一、貼近生活,激發寫作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獲取知識的重要源動力。學生一旦對作文產生了興趣,寫作文就會變成一種樂趣,而不再是負擔。這就要求教師每節作文課都必須積極地做準備。作文教學主要有兩種思路設計,能培養起學生的寫作興趣,調動起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和自信心。一種思路設計是,由學生熟悉的寫作素材人手,逐步深入地進行寫作訓練。例如,剛開始寫作文時,孩子們一片茫然,不知如何著手。教師應選貼近他們生活的事,并鼓勵他們親自去做做。教師可以教教他們怎么做,也可以讓父母教教他們怎么做。如第一次洗碗,第一次拖地,第一次洗衣服,并囑咐他們應先怎么做,再怎么做,最后怎么做,弄清楚事情的先后順序,并讓他們觀察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哪些問題,你又是如何解決的。寫出你的動作、身體語言及心理活動。做好這件事后,你又是什么心情?家人又說了什么?你又是什么心情?這樣讓他們先做事,先觀察,先體會,再作文,他們便不會覺得作文那么空洞,那么難了,反而有了想寫作文的沖動了,這樣就培養了他們寫作文的興趣。他們寫好后,老師再詳細批改,對寫得好的加以表揚,并拿到班上展覽。對于不怎么好的,加以輔導,加以鼓勵。例如:“如果你把這個細節再這么寫寫,便可以得優了。”從而增強他們的信心,也培養了他們寫作文的興趣。
二、注重平時積累
學生要寫好作文,不但要對寫作有濃厚的興趣,還要擁有大量的寫作素材。小學生剛開始寫作文,還處在模仿學習階段,這就要求學生多讀書,用心讀,學會借鑒好的文章、好詞、好句。學會積累,學會引用名人名言,引用詩人的詩詞歌賦,使你的文章更加有說服力。好詞好句用在文章中能給文章增添色彩,并使文章得以升華。學會寫作還要求學生注意觀察。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身邊經常發生的、自己喜歡的事物,都是觀察的對象。
三、聯系生活,評改作文
學生的作文能力是在作文教學過程中不斷發展的。作文的評改要立足發展,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脫離生活的評改是一種途勞,甚至更有可能是一種誤導。因此,在作文評改中,我注意引導學生進入相應的生活情境。
例如,一次我班上開展“關于爬山作文評改”活動,一篇文章中父子的對話引起大家的爭議。內容是爸爸問兒子:“今天天氣怎么樣?”有的學生直接寫:“天氣很好!”有的學生寫:“難道今天天氣不好?”基本意思差不多,可是哪一句寫得更好呢?學生爭來爭去,始終爭不出一個結果。這時我讓學生再現父子問答的情景,要求大家設身處地想一想。
父子倆來到郊外爬山,父親想考考兒子,于是問兒子天氣好不好。在這個基礎上,又通過朗讀比較,學生終于懂得了作文的一字一句沒有一成不變的標準,只有將他們放到真實的生活中,才能比出高下。
生活是學生作文的源泉,文章寫得是否準確、生動,是否合乎情理,也得靠生活來衡量、檢驗。因此,我們教師要真正把作文教學落到實處,切實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使學生終身受益,就必須指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
參考文獻:
謝珊珊.淺談小學作文教學的幾點體會.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3).
(作者單位 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區太公小學)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