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巨光
提出問題是學生應該掌握的一種能力,它是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是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表現。傳統的教學重視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而不重視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學生往往只習慣于解決既定的問題,而不習慣自己提出問題。
在實際語文教學中,教師常常有這樣的困惑,當向學生提出:“你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嗎?”學生往往不知從何說起,或者提出的問題并不是有價值的問題,這就說明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不是自發形成的,需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因此,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怎樣解決現有的問題,更要重視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
具體來說,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能”問
多數課堂里還存在教師問學生答的現象,學生很少有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看法與意見的機會,這樣的課堂剝奪了學生的提問機會。因此,課上應避免這樣的對話,避免把問題分解得過于詳細,而應給學生一定的思維空間,給學生提供可以提問的機會,使學生成為課堂提問的主體,成為一個個課堂教學活動的信息源。
二、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敢”問
所謂的敢問,就是指在學習中發現了問題應勇于將問題提出來,通過師生交流或者生生交流促進問題的解決。自從孩子學會說話,就會有無數的“為什么”,兒童對于客觀世界的好奇與探索精神是與生俱來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主動提問的數量卻明顯減少了。究其原因:(1)由于孩子會提出一些幼稚的問題,遭到老師或學生的嘲笑。(2)有些問題可能太雜亂冗長,說不明白,引起老師的厭煩,遭到老師的訓斥。(3)有些問題難倒了老師,超出老師的能力范圍,老師為了保持自己的權威地位,敷衍了事。
三、適當引導,讓學生“會”問
所謂會問,就是孩子已經能提出有效問題,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引導:
1.利用教師榜樣作用,在教學中,以問引問,提供高質量的范例,讓學生有提問的欲望,想想老師為什么提出這樣的問題,在什么情況下可以提這樣的問題,從而獲取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的方法。
2.充分發揮課前預習的作用,在預習時鼓勵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引導學生對詞、句提出疑問,也可對某一現象提問。
總之,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引導,除了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語文問題外,還要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教師要善于營造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
(作者單位 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伊通鎮第五小學)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