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國平
摘 要:現代社會發展呈多元化趨勢,生活在現代社會中,所涉及的是多方面的,不但包含科學文化知識,更包含了各種各樣的心理素質。這就要求人們具備堅強的意志,以豁達的生態去面對生活,做永遠的強者。
關鍵詞:耐挫力;獨立思考;意志品質;心境豁達
一、有意識地培養耐挫能力
耐挫能力是在個人遭受失敗后保持常態的能力,是社會適應能力的構成要素之一,主要在于后天的培養和鍛煉。在數學課中可把有難度易答錯的練習分幾個層次的練習,當作一次登山比賽,答對了表明順利登上山頂,獎勵小紅花,反之,則做了賽場的失敗者,教師引導著重抓好三個環節:
1.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錯誤原因,幫助學生從挫折中吸取教訓,當學生做錯題目時,讓他們明理,說說導致錯誤發生的原因,從挫折中積累經驗。
2.引導學生從挫折的“被動承受”轉化為“主動調節”
被動承受是對失敗的認可、忍耐、自慰,主動調節則是心理品質的重新調整和積極進取。教師經常可看到有的學生見到本子發下來,作業做錯了,看完后塞進書包了事,這些學生對待錯誤無動于衷,缺乏責任心與進取心,只認可挫折,卻不會督促自己積極進取。教師要讓他們明確訂正作業的其中利害,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迫使學生進行心理與行為調整。
3.給學生創造鍛煉的機會
發現數學智力題的作用,并把擂臺賽、競爭獎勵機制經常性地帶入課堂,讓學生有機會感受挫折,提高挫折耐力,逐步升華為挫折體驗,沿著自信、自強、自立的道路茁壯成長。
二、培養獨立思考的品質
蘇聯科學家皮卡查認為,數學學科是訓練學生思維的最佳學科,因為數學學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應用的廣泛性,它能為學生提供廣泛的思維素材,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得到培養,同時利用靈活多樣的解題方法還可以使學生在很小的年齡便開始養成獨立思考、刻苦鉆研的良好習慣。具體做法是:
1.增加多向性習題訓練
許多數學習題有多種解法,教師給予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再集體討論。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將更為活躍,且富有獨立創造的能力。
2.培養學生大膽質疑的精神
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教師可以利用數學學科邏輯性強的特點,留給學生思考的余地,安排學生質疑,讓學生從小養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良好習慣。
三、強化常規訓練,培養意志品質
意志即自覺地確定目標,并支配和調節自己的行動以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小學生行為動機一般很不穩定,他們不能較長時間堅持自己原定的目的,“厭學”情緒往往就是遇到困難時動機的“回潮”現象。根據學生這一特點,教師可結合數學教學中的“教學陣地”進行意志品質的培養,如:每天一練習的口算,作業完成后的檢查習慣,及解答數學練習中的難題等。培養小學生的意志品質,必須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提高認識,樹立目標
意志是在認識的基礎上,在情感的激勵下發生發展的。因此,教師可利用晨會時間,課余時間多給學生講講名人小時候的秩事,從而樹立學習榜樣。
2.持之以恒,養成習慣
意志的實質在于執行決定,克服困難,實現目的。“言必信,行必果”,鍛煉意志,光有道理和愿望是不頂用的,要有一股“繩鋸木斷,滴水穿石”的韌勁,如:每天一練的口算,利用與全日制義務教材配套的口算訓練本,每節數學課前進行比賽,要求前一晚作好準備,報得數多遍,直到看題目就能報得數為止,要求學生在教師不作檢查的情況下自覺實行。當執行這一制度時,遇到外界干擾(如家中有聚會)學生能夠控制自己,努力按既定的制度辦事,持之以恒,養成習慣。這就是對意志力最好的鍛煉。當學生出現“回潮”現象時,教師可利用學生身邊發生的具體的生動的事例為榜樣,激勵學生,督促學生。
3.以小見大,從一點一滴做起
有的學生認為,小事馬虎一點不要緊,成長后從事驚天動地的大事業,才需要堅強的意志。其實,堅強的意志是在許多小事的鍛煉中逐步培養起來的,小事姑且不能控制自己,做大事未免不失敗,如:上課專心聽講,不做小動作,平時作業字跡端正,從不馬虎等等,都能磨煉學生的意志。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便能培養起堅強的意志,這些道理讓學生明白后,學生便會有意識地進行自我鍛煉。
四、創設愉快的氣氛,培養豁達心境
數學學科的確學起來比語文、自然來得枯燥,若數學課經常上課過于干巴或感覺負重,那么學生不但會失去學習興趣,而且一貫地煩惱、焦躁,對培養學生樂觀的性情也極為不利。我的做法是:要善于挖掘知識內在美,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愉快起來。如果遇上枯燥的計算題技能訓練,那么就安排游戲教學,讓學生在“找朋友、投信臬、摘蘋果”等游戲中熟練計算。在學生經過20多分鐘的緊張練習之后,可以讓他們作極短暫的休息,比如:揉揉眼睛,搖搖頭,站直身體等等。這樣學生大腦就有更長時間處于激活狀態,心情始終愉快。
通過幾個學期的教學實踐證明,具備了耐挫力,獨立思考能力,良好意志品質與樂觀的情緒,能促進學生智力功能的協調發展以及學習效率的提高,能引導學生健康地成長,幫助學生順利度過來自工作、生活的每個難關,使每個學生擁有金色的童年生活和光明的事業前程。這也是我今后所應繼續追求的。
(作者單位 福建省平和縣中心小學)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