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1 劉茜2
1.深圳市蕾奧城市規劃設計咨詢有限公司1 廣東深圳 518049
2.深圳市特區建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2 廣東深圳 518000
摘要:本文從動態交通與靜態交通兩個方面(其中動態交通內包含外部交通)總結保障性住房空間分布的交通系統存在的問題,并通過對問題的分析以及相關理論支持,提出適合保障性住房的交通模式的建議,對實施保障性住房的規劃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保障性住房;交通系統;空間分布;規劃
1.背景分析
古語云:“宅者人之本,人以宅為家;居若安,則家代昌吉”。適當的住房,不僅是人類生存、發展和享受所必需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人類不可剝奪的基本權利。保障性住房是與商品性住房相對應的一個概念,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為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標準、限定價格或租金的住房,一般由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賃住房構成。
在很大程度上,保障性住房的的出現,限制了整體的商品房價,對社會整體經濟的調控發揮作用,緩解了困難群體的住房困難問題。其次,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對相關產業具有很強的帶動效應。最后,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還為今后擴大消費,適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潮流創造了有利條件。保障性住房建設近幾年進展很快,關于保障性住房的研究也紛紛出爐,然而,這些研究多是針對政策管理以及空間規劃,如何切實進行保障性住房細節建設規劃規則卻提之甚少。
2.現狀分析
大多保障性住房的建設行為都是在國家政策引導下進行的,而非由于經濟因素而主動實施的,開發商的“無利可圖”導致他們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進行建設,建設多未進行規劃,功能不合理,交通設計存在諸多問題。
2.1 保障性住房空間分布模式
保障性住房的空間分布模式主要分為中心混居型和邊緣分散型。我國保障性住房的分布模式以邊緣分散為主,此類保障性公共住房分布在城市邊緣,使得中低收入人群與中心城區得不到很好的聯系,交通、就業、醫療、教育等各項權利均得不到較好的保障,容易引發各種社會問題以及中心城區多樣性喪失,導致城市居住形態趨于單一。
2.2 實例研究
北京市目前保障性住房建設在數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分布在五、六環附近,居民對對外公共交通有很大的依賴性。本研究從住區的地理位置、到達地鐵口的難易程度、最近公交站臺公共交通數量、馬路寬度、交通狀況五點進行對比分析。
現狀分析
蘇家坨 龍湖廉租房 宋家莊 玉橋東小區 珠江帝景 龍湖–唐寧
位置 海淀區西北旺蘇家坨鎮,西北六環附近 海淀區中關村,西北四環至五環 豐臺區,南三環到四環之間 通州,東六環附近 朝陽區西大望路,東三環到四環之間 海淀區中關村,西北四環至五環
到達地鐵口難易程度 乘公交一小時 步行五分鐘 步行五分鐘 乘公交45分鐘 步行5分鐘 步行五分鐘
最近站臺公交數 1 6 5 1 15 6
馬路寬度 好 較好 較差 好 較好 較好
對外交通狀況 差 較好 較好 差 好 較好
保障性住房的對外交通基本是兩種情況,一類離市區較遠,雖有較為寬敞的馬路但是鮮有車輛流動,公交站點少,距地鐵站較遠,居民出行困難;另外一類受政策影響或為配建,地處交通發達的市區,對外交通情況比較宜人,但是由于建設不合理,其內部交通和靜態交通會出現其他的問題。
總體來說,保障性住房的交通規劃存在很多不足亟待解決(如表 2-2;表 2-3)。
表 2-2 內部交通分析
蘇家坨 龍湖廉租房 宋家莊 玉橋東
小區 珠江
帝景 龍湖–
唐寧
路網形態是否合理 √ × × × √ √
是否人車分流 × × × × √ √
有無交通速度限制 × × × √ √ √
路面設計是否合理 √ × × × √ √
路面是否無障礙物 √ × √ √ √ √
路面有無排水設施 √ √ √ √ √ √
步行系統是否完整 × × × × √ √
綠化設計是否足夠 × × × × √ √
有無無障礙設計 × × × √ √ √
有無路面景觀設計 × × × × √ √
對內交通狀況 較差 差 差 較差 好 好
表 2-3:靜態交通分析
蘇家坨 龍湖
廉租房 宋家莊 玉橋東
小區 珠江帝景 龍湖–
唐寧
停車設施是否合理 × × × × √ √
機動車位是否足夠 × × × × √ √
自行車位是否足夠 √ × × × √ √
出入口設置是否合理 √ × × × √ √
標志系統是否清晰 × × × √ √ √
是否留有余地 × × × × × ×
靜態交通狀況 較差 差 差 較差 好 好
2.2.2 問題分析
由于北京現階段保障性住房多為邊緣分散型分布方式,居民日常的購物、娛樂和休閑活動不得不到遠距離的市中心完成,不便利的對外交通情況造成了社會中的公共資源無法合理流動,居民日常活動需要和資源在市中心集聚的矛盾沒有調和,這使得保障性住房為滿足中低收入人群生活需要的作用不能充分發揮。
保障性住房內部交通缺乏合理性和人性化設計,住區缺乏景觀設計,忽略了居民的主觀感受,居住生活顯得枯燥、乏味。
保障性住房的道路設計多未使用人車分流的規劃方式、道路標識缺乏、沒有足夠的停車場地,影響車輛的正常通行,也埋下安全的隱患。
3.發展方向
要確定將來的居住區交通發展方向,應該以下述兩個方面為評價依據:(l)是否滿足人們出行的使用需要(客觀標準);(2)能否滿足人們的心理需要(主觀標準)[4]。
保障性住房建設應遵循的三項基本原則:保證與中心城區的密切聯系,保證社會資源的利用率達到最高,保障城市未來發展的活力。保障性住房不應當只是為低收入人群提供遮風擋雨的居住場所,更應該是宏觀城市環境的保障,是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一個可信賴的生活方式。
3.1 對外交通模式
保障性住房的對外交通首先要考慮公共交通優先原則。從保障性住房的地理位置極其針對人群兩方面考慮,對外交通應遵循公共交通優先原則。多設置公交站點,減少出行中換乘或班次少帶來的不便。因地制宜,在充分整合周邊地區公交資源的基礎上,使公交線網形成網絡,從而應提高換乘效率;大部分新建保障性住區位于中心城區以外,應為此類小區設置社區短駁公交線路,以便于其與大型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網點、軌道交通站點以及大型公交樞紐相銜接。圖 1 為居住區車行主入口與公交站點位置關系示意圖。同時盡量靠近地鐵站,使公共交通能滿足大多數居民的需要。
圖 1 居住區車行主入口與公交站點位置關系示意圖(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3.2 內部交通模式
對內交通要保證基本的平整、通暢,同時考慮居民使用的便捷性,設計合理的流線,同時配置足夠量的醒目的道路標識,增加安全性。
重視無障礙的設置,以保證殘疾人及年老生活不便利者的使用。
現代居民對審美的需求極度迫切,人行道路不能簡單滿足居民行走的需要,更要考慮居民的心里感受,豐富道路周邊的景觀,創造舒適、宜人、完整的步行空間。
3.3 靜態交通規劃原則
保障性住房的居民多為中低收入家庭,需同時考慮足夠規模的自行車和機動車的停放場地,要滿足居民的使用要求并留有余地。圖 2為北京市廣渠門廉租房小區非機動車停放現狀。
停車場的布置應與居住區內的道路相協調,既方便到達又不會影響交通的暢通性。
圖2廣渠門廉租房小區非機動車停車現狀(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4.結束語
總之,交通系統的規劃直接影響這居民的日常出行生活以及生活與工作中交通的質量。良好的交通系統規劃能夠有效的提高居民出行效率與居民生活質量。由于保障性住房自身的特征,地產開發商在建設過程中盡量降低成本,導致不負責任的設計不斷出現,在一些已建好的保障性住房小區中,存在著許多諸如環境、停車、配套公建等問題。本文將從動態交通、靜態交通、外部交通對北京市以及其他地區具有代表性的保障性住房的交通系統現狀進行實地調研,總結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適合保障性住房的交通系統規劃模式。
參考文獻:
[1]馬建平,中國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設研究,吉林大學,2011:140
[2]張珊珊、白曉霞,保障性住房城市選址的決策原則研究,中國建筑學年會論文集,2012:343-345
[3]涂舸、羅杰、熊彬,我國現階段經濟適用房規劃設計策略研究,中國建筑學年會論文集,2012:351-356
[4]孫克真,保障性住房的屬性和作用,中國建筑學年會論文集,2012:1477-1480
[5]馬振偉,保障性住房設計研究初探,山東建筑大學碩士論文,2011:35-40
[6]姚棟,保障性住房的綠色趨勢——3 個美國案例的研究與思考,建筑學報,2011(2):104-106
[7]陳愛,中國城市保障性住房選址研究,山西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12:35-52
[8]柴旭,我國城市居住區內部交通問題規劃策略初探,重慶大學碩士論文,2005
[9]萬勇、王玲慧,居住區人車交通組織研究,新建筑(02),2000:39-42
[10]陳燕萍,居住區道路系統與交通安全,規劃師,2000(03):42-43
[11]顧偉華、葉建紅,城市居住區的人性化交通設計,中國市政工程,2004(05):17-19
[12]葉建紅、李曄、林航飛,城市居住區交通與景觀的協調設計,城市交通,2004(04):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