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棟林
一、對職務發明的主體界定不明確
我國《專利法》對職務發明的主體并沒有明確規定,只規定了什么情況下的發明構成職務發明。根據《專利法》第六條第一款之規定,職務發明分為執行本單位的任務的職務發明和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的職務發明。《專利法實施細則》第十一條進一步明確,所謂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是指在本職工作中作出的發明創造等;所謂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是指本單位的資金、設備、零部件、原材料或者不對外公開的技術資料等。顯然,根據《專利法》的規定,我們僅僅能得知職務發明的主體應當為本單位的工作人員。但是對單位中哪些人員應當被歸為職務發明人仍然沒有說明。
關于如何確定職務發明,應考慮三個因素,一是職務因素,二是技術因素,三是意思自治因素。職務因素主要是相關人員在單位的任職情況,尤其是技術任職情況。技術因素指相關人員的技術水平和創造能力。意思自治因素表示相關人員在雇主的發明創造的意思表示之下進行研究工作。我國并沒有詳細區分雇員身份的問題。顯然,雇員有科研人員和非科研人員的區別。科研人員受雇的目的在于為雇主進行發明創造,而非科研人員并沒有科研任務,一般僅僅受雇處理一些事務性的工作。二者的區別在技術上也有所體現。只有科研人員才同時具備職務發明所需的職務因素、技術因素和意思自治因素。因此,非科研人員的發明創造一般不應當適用職務發明的規定,無論是否使用了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
盡管新的專利法規定,職務發明的權屬可以由單位和發明者協商確定。但是并沒有規定具體的協商程序。而按我國標準,職務發明專利權基本上都要歸單位所有。即只要雇員拿了單位工資其發明就基本會被認為是職務發明。在單位看來,發明者拿著單位的工資、獎金、福利,用單位的資金和設備,有什么樣的專利當然都應當歸單位所有。這樣,單位就有了認定任何一個自己雇員的任何與工作稍有瓜葛的發明為職務發明的權利。單位大多數情況也樂于主張權利,因為一般來說取得專利權是有利無弊的:首先,一個發明往往是一個或幾個科研人員的勞動結晶。科研人員一般不愿輕易放棄自己的勞動成果,也就不會輕易離開單位。單位也就達到了限制科研人才出走的目的。其次,一個專利往往意味著可觀的經濟利益,即使沒有留住人才,也沒有損失經濟利益。但這顯然不利于科研人才在全社會范圍內的流動。而且,如果單位不與發明人協商,則根據職務發明的一般規定,單位也可以直接取得專利權。那么單位一般情況下也就沒有與發明人協商必要了。這樣,專利權掌握在單位手中,所有利益也就都掌握在單位手中了,無論職務發明人的去留,單位都沒有什么損失。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職務發明的概念應當被定義為:科研人員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非科研人員執行本單位的科研任務所完成的發明創造為職務發明創造。這樣定義可以比較全面的照顧到職務發明人與單位雙方的權利義務。
二、職務發明人的權利缺乏法律保障
目前我國職務發明法律制度中對職務發明人獎勵和報酬的設置仍不完善。盡管我國《專利法》、《專利法實施細則》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都規定了職務發明人享有專利收入的分配權,國家科技部等《關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規定》也提出,要依法對職務科技成果完成人和為成果轉化做出重要貢獻的科技人員以一定金額或按一定的收益比例予以獎勵,但這些規定都比較原則和模糊,缺乏具體的操作辦法,規定的獎勵標準也有些落后時代。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相關法律制度中對職務發明人的獎酬比例是明顯偏低的,實際上已經起不到激發發明人積極性的作用。在實施中,企事業單位往往都只強調職務發明歸單位所有,而缺乏對職務發明人應有的激勵機制,特別是有些國有企事業單位在分配制度還存在著平均主義,使得大部分職務發明人難以獲得應有的報酬。一項發明作為非職務發明申請專利,發明人或者設計人將是專利權人,可能獲得大量收益。如果被當作職務發明申請專利,發明人或者設計人僅僅只能獲得數額很少的獎勵或者是專利被實施轉化后獲得一定的報酬。但這種報酬相對于專利產生的利潤來說,也是很少的,有時甚至連這少得可憐的獎勵與報酬也很難落實。就算單位愿意獎勵,發明人又如何準確得知一個專利的市場價值和企業“實施該項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所得利潤”的具體數額?也許只有通過訴訟才有可能搞清楚一個專利到底值多少錢。
職務發明人只據專利法的規定享有一定的請求權,需要專利權人的配合方能實現。在我國法中,并沒有規定職務發明人對單位的制約機制,發明人和單位的地位相差很難實現自己的權利,也無力在單位拒絕給予合理獎勵的時候有效保護自己益。單位往往會憑借其優勢地位侵犯職務發明人的權益,而發明人卻很難尋求救濟。
單位作為專利權人在處分自己權利的時候,會觸及到發明人的利益,但者的權利并不對等,發明人的權利實現與否有很強的依附性。單位有權決定實施專利以及實施專利的時間和方式。面對單位為了自身的利益或者市場的決定暫時不實施專利,甚至不申請專利職務發明人是無可奈何的。職務發明無權在單位不實施該職務發明專利的時候要求單位實施,也無權許可其他單施。如果單位決定低價實施專利或向關聯企業低價轉讓專利,發明人也是無法干預的。專利失效以后,不論企業是否仍然依照該技術生產產品,發明人都不再享有獲得的權利。因此當發明人要價過高而與企業矛盾激化時,企業甚至可以放棄專使發明人因專利權提前失效而無法主張權利。當國職務發明權屬制度傾向資本權利而輕視勞動者權利的表現,與“以人為本法律理念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