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偉
深圳市同濟人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廣東深圳 518057
摘要:建筑的立面作為建筑與外部空間接觸的界面,對建筑進行立面細部設計對于建筑個性的塑造,場所環境的營造及城市形象的建立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如果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那么立面就可稱為跳動的音符。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設計工作經驗,對建筑立面造型及細部設計問題與策略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建筑立面;立面造型;細部設計
隨著建筑開發走入市場,建筑成為了商品,外觀對于商品價值的提升也起著很大的作用。所以對于建筑的立面設計也開始重視起來,用在建筑外觀上的成本也較以前有了質的提高。但由于城市監管的不完善、不作為以及力有未逮等原因,目前的住宅立面設計出現了一些無序化的發展趨勢,出現了“千城一面”、“萬國城”等問題,許多城市發展速度十分迅速,但卻漸漸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作為一名的建筑設計師,顯然應該不滿足于風格的照搬,因為這樣等同于抄襲,缺乏了創作的過程。下文談談建筑立面造型及細部設計問題與策略。
一、建筑立面設計的特點
1、立面設計的表皮化趨勢
建筑設計中關于形式與功能的關系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從沙里文的“形式追隨功能”到艾爾索普的“形式包容功能”,反映了兩種不同極端的設計思想。不過在目前的建筑立面設計中,這往往并不存在太大爭議,基本是以功能為決定因素,立面設計可以說就是一個外表皮的設計。
2、立面風格的趨同性與多元化
建筑風格指建筑設計中在內容和外貌方面所反映的特征,主要在于建筑的平面布局、形態構成、藝術處理和手法運用等方面所顯示的獨創和完美的意境。建筑風格因受不同時代的政治、社會、經濟、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術等的制約以及建筑設計思想、觀點和藝術素養等的影響而有所不同。
但在現在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的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文化的趨同性的趨勢非常明顯。因此在文化趨同的背景下,特別是建筑技術基本趨同的情況下,想要保持建筑的地域性、獨特性是非常難的,有關于如何保持建筑文脈的問題已經爭論已久,也很難得到一個能滿意的答案。
本來趨同性與多元化是一對矛盾體,在這里反映出的特點就是我們城市中的住宅立面風格是紛繁復雜的,但這種多元化并不帶有地域特色以及文化特征。所帶來的結果是每個城市都是多種建筑風格的混雜體,最終形成的城市面貌是趨同的。
3、表皮化的立面設計影響了整個設計流程
目前的建筑設計工作一般都是先確定建筑平面,然后再像點菜一樣尋找不同的建筑立面風格。設計師往往會在同一平面上,設計不同風格的建筑立面來供開放商選擇。
最后開發商根據市場定位、策劃營銷以及設計院提供的效果圖最后確定一種建筑風格,建筑師再根據確定的建筑風格,在一個個不同的戶型平面上蒙上相同風格的表皮。
二、立面設計的造型手法
建筑在進行立面設計時,應把握好幾個原則:時代性原則、地域性原則、大眾性原則、經濟性原則;同時應注重統一變化、比例尺度、均衡穩定、節奏韻律、對比協調、重點突出的視覺形式美的原則,建筑師通過不同的設計手法,注人個人的意愿和情感來表達設計意圖和內涵,從而達到功能與形式的和諧統一。
圖1巴塞羅那當代藝術博物館
1.加法
加法是常用的造型手法,它就將基本的幾何形體(如球體、圓柱、棱柱、長方體等)進行各種組合,從而產生抽象而又豐富的外立面形式,采用加法的手法組織建筑形體時,是把建筑的局部看作首要的,而整個建筑就是把一定的單元或局部加在一起。
如美國建筑師理查德.邁耶樂于在建筑立面處理時用加法的手法,他擅長于化體為面的設計手法其概括為消解與重構即洋蔥理論,其實是將面從體中抽離的一個過程,并且他在建筑轉角、室外樓梯、陽臺等處善于運用脊墻(片墻)。邁耶在“化體為面”上的手法很多,或而面交叉,或面體抽離,或平面(曲面)獨立,或面與構架結合……凡此種種,展現了“面”作為一個獨立的元素在建筑立面效果中的重要作用,如圖 1 所示。建筑師賴特把建筑看作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他的沒計(尤以住宅為主)追求連續性,包括平面的互疊,空間的連續,墻、樓面、屋頂各為自身又為另一方面的連續以及內外空間的連續。他從中心向四周上下伸展的方式展開設計。建筑體形如同有生命般,以水平橫線和垂直穿插表達建筑與環境的共生,這也正是加法設計的藝術魅力。
2.減法
采用基本的幾何形體,運用減法法則對建筑進行切割運算,減法就是在基本形體上,按照形式構成規律進行削減,減去原型體的某些不足部分。采用減法做設計時,是以建筑的整體為主導的,是在建筑的整體中刪去一些片斷,它必須遵守從整體到局部的設計原則,原型的部分要占絕對的優勢比例,減去的部分要遵循一定的規則,相對來說比例要小而集中。
瑞士建筑師馬里奧.博塔的建筑創作則常用減法手段,其設計的建筑形體,在原形的基礎上,經過了裁剪,產生出豐富多樣的建筑形態。如他采用的減法手段有轉角的挖切、屋頂的裁剪及墻面的鏤空,暴露出“體”的特征與豐富變化是博塔在建筑形態塑造中的一貫手段,如圖2所示。
圖2羅桑那獨家住宅
3.穿插
穿插是一種相交的形態,穿插可以是面與體穿插或是體與體穿插.也可以是虛實兩部分的穿插;穿插因對象、部位、方向的不同可以形成千姿百態的變化,從而為建筑造型帶來廣泛的機遇。在安藤忠雄的近作日本京都府立陶板名畫庭中,如圖3所示,我們可以體驗到他對空間序列和游覽方式的理解與詮釋。
圖3京都府立陶板名畫庭
三.立面細部設計的手法
1.重復與相似
重復是通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組合方式表現同樣的形狀,通常表現形式:平接、咬接。平接時,連接關系明確,各單位具有相對性,這樣的建筑形體表情明快、富有節奏;咬接是將同一或近似的單一體相互交錯咬合,基特點是具有整體感、各部分關系明確,形象豐富,有機統一。相似是指物體的整體與整體、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之問存在著共通的因素,相似也是形成整體感的重要條件。蘇格蘭議會大廈外立面上開了極富個性的窗戶,形狀和大小都富有變化,通過不規則的窗戶裝飾構件分別賦予了術材、石材等材質,窗戶的形狀通過相似的手法取得了統一的效果,使整個建筑群充滿了活力,如圖4、5、6所示。
圖4 擴建美術館天窗 圖5擴建美術館天窗 圖6擴建美術館天窗
2.錯位與凹凸
錯位是兩個部分之問的相對移動,它具有多種造型功能,錯位可以改變建筑的比例和尺度,改變建筑的平衡和穩定,錯位可以形成階梯式的輪廓線,增加建筑的層次,還可以制造多元的運動變化狀態,從而使外立面的輪廓富于變化。在建筑設計時運用凹凸的沒計手法來豐富建筑體形的變化,從而增強建筑物的體積感,凡是向外凸起或向內凹入的部分,在陽光的照射下,都會產生光影的虛實變化,這種變化在建筑外立面上構成美妙的圖案。現代主義建筑大師楨文彥沒計的螺旋大廈,將正方形、圓柱、圓錐、球體和網格等元素靈活地拼接在一起,通過空間的凹凸處理使外立面呈現出虛實的豐富變化,如圖7所示。
圖7螺旋大廈
3.對比與微差
圖8盒子房
對比指的是建筑要素之間顯著的差異,微差指的是細微的差異。對比可以借相互烘托陪襯求得變化,微差則借彼此之間的協調和連續性以求得調和。艾里克.歐文.莫斯設計的盒子房,由混凝土堆砌而成,在一條巨大的懸臂支撐下,被高高地挑立在20年代廢棄的舊倉庫屋頂。嚴重的傾斜角度產生了強烈不穩定的造勢,粗暴地打破了傳統建筑最荃本的姿態和應有
的穩定感,刻意使用舊材料或工業材料,夸張建筑的結構表現,強調工業化的頹廢一面.同時設計中還體現了新現代主義的風格,這種雙重特性被菲利普·約翰形容為“垃圾中的珠寶”,如圖8所示。
四.實例分析——A建筑大樓
在A建筑大樓建筑沒計中可以應用上述建筑立面設計造型及細部處理手法來進行設計。
大樓設計建筑造型采用體現時代感、富有義化氣質的建筑風格和色彩。建筑主體以重復的長方格窗形成韻律感,再配以西側現代感和力度感強烈的門式大框架,賦予了建筑特有的靈動個性,現代而又不失穩重的觀感,如圖8所示。
圖9 A建筑大樓
A建筑大樓位于基地南側。西側人流人口采用虛實對比的造型手法,左右兩側辦公用房為實體,中間室外通廊為虛體,其中穿插一些活潑的玻璃盒元素,作為交流空間的室內部分,形成美觀大氣。
南北向立面上采用1200 X 2300長窗單元,內凹的窗格既增強建筑厚重感,又很好地遮擋強烈直射光進人辦公空間,給辦公帶來了所需的柔和的漫射光。同時遮擋了外掛的空調機,使整個立面較為干凈統一。其上增加了一些玻璃盒子或突出或凹陷,活躍了整個建筑立面。南向立面通過打開一些視線及景觀通廊,一方而給內廊帶來了自然采光,另一方面打破了這一較長立面帶來的沉悶感。
建筑群體臨大道為A建筑大樓南立面,在燈光的映襯下,建筑簡潔大氣的體塊感尤為突出,立面上燈光斑駁的長窗以及或突出、或凹陷、燈光晶瑩的玻璃體,,給城市帶來了良好的沿街建筑景觀體驗.
從銀大道看建筑群體采用了虛實對比及明暗對比等手法。四棟建筑主體用內部中間廊道把每一棟側、立面分隔成虛實兩片,借助其中一側晶瑩透光的樓梯玻璃盒,強調出整個建筑群體的序列感及空間感.用豎向線條處理結構實驗室立面,豎向玻璃體光條,消弱了其巨大的體量感,使其很好的融人到整個群體中。
整個建筑最精彩之處,就是天頂那幾個窗。“I wanted to cut out the blue of the sky.”斯卡帕說。這幾個剪下陽光的天窗,讓整個空間在時間和光線的變化下活躍起來。擴建部分的路徑完全由參觀者自己來掌控,路徑上孤島似的雕塑展臺體現出斯卡帕在設計中經常表達的一種“漂浮感”,并且強化出路徑如水流一般的效果。在這里斯卡帕解決了一個博物館空間設計中的最核心問題——如何“停滯時光”。這種島式的布展方式,可以在觀者隨路徑的移動中給其以“再次性”、“多次性”的觀展經驗,這種經驗擴展了身體與眼睛對空間接觸的層次,同時“延長”了觀者的移動,“延遲”了時光。
五 結語
在當前中國這個多元化的時代,教育決定未來,公眾價值體系和意識的進步和轉變是營造可持續發展的最佳土壤和催化劑,我們不僅不能忽視新建筑的需求和趨勢,還要以更具遠見的視野去引導社會,擺脫對時尚意向盲目而虛無的效仿,將建筑藝術和科技發展放在更長遠的利益上去構筑,共同創造中國的“可持續生活”模式。并且創造了一批經得起細部推敲的建筑物,這不僅增強了建筑的表現力,而且也充分體現出建筑的文化品味和深厚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