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殷
廣州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510000
摘要:自來水廠池體結構的剛性防水主要是結構自身的鋼筋混凝土的自防水。鑒于結構自身使用的材料的物理性質特定因素加之施工技術與施工工藝等原因,滲漏將不同程度地反映在結構的薄弱部位。防不勝防的滲漏將直接危及到池體結構的使用功能與壽命。池體防滲漏施工工程的工藝較為復雜,隨著防水設計與施工技術不斷提高,防水施工已成為一項專業性較強的技術。在施工過程中,需對其進行重點監控。本文主要以廣州市穗云自來水有限公司擴建制水設施工程為依托,分析池體工程防滲漏施工工藝,為今后的池體防滲漏施工提供參考。
關鍵詞:池體工程;防滲漏施工;施工工藝
廣州市穗云自來水有限公司擴建制水設施項目建筑面積2712.29m2。包括網格絮凝、斜管沉淀池1座,V型過濾池1座,反沖洗泵房1座,清水池1座,主要為基坑支護工程、土建工程、電氣及給排水安裝工程、廠區道路工程、廠區給排水工程及其他配套工程等。池體混凝土強度為C30,抗滲等級S6。水池內表面抹5道防水砂漿作防漏層。
根據以往施工經驗,鋼筋混凝土水池施工存在的質量通病主要有:1)構筑物開裂與滲漏;2)穿墻件處滲漏。為此我們在施工中主要對以下方面進行嚴格控制,確保施工質量。
一、自防水混凝土施工
本工程底板與池壁采用防水混凝土,由于主要施工對象是水池,其對防水抗滲要求高,如何處理好工程防滲漏問題是本工程施工質量的關鍵。且本工程的穿出的管道比較多,且邊位、轉角位復雜,底板厚度較大,且平面尺寸亦較大,為防止混凝土出現有害裂縫,本工程選用低水化熱水泥,并采用“雙摻”技術(摻粉煤灰及減水劑)以減少水泥用量。
主體混凝土施工應按設計變形縫或施工縫為區段間隔施工,并一次灌注完畢,由于混凝土量大、澆筑時間長,現場配備專門的混凝土輸送設備,對各種意外情況均制訂應急措施。使澆筑處的混凝土始終處于可塑性的、不出現冷縫的狀態。
混凝土施工過程采用插入式振搗器振搗,使用插入式振搗器應快插慢拔,插點要均勻排列,逐點移動,順序進行,不得遺漏,做到均勻振實。另外移動間距不大于振搗作用半徑的1.5倍(一般為30—40cm)。振搗上一層時應插入下一層5—10cm,以使兩層砼結合牢固。振搗時,振動棒與模板的距離不應大于振動棒作用半徑的0.5倍,振搗棒不得觸及鋼筋和模板。振搗時間控制在10-30s,并以混凝土開始泛漿和不冒氣泡為準。混凝土澆筑完畢12小時內進行覆蓋和澆水養護,養護時間不少于14天。
二、施工縫的處理
施工縫設置在在底板與池壁交接處以上300mm處,采用企口(凹)縫。
施工縫位置,對難以清掃的墻縫邊角,模板支設時設置清掃口,澆筑混凝土前用高壓水槍進行沖洗。堵頭模板拼縫要嚴密,防止漏漿。
施工縫、變形縫處止水帶的安裝是控制止水帶滲漏量大小的最重要一環,由于止水帶安裝距離長,容易出現安裝不嚴密、有空隙的情況,因此變形縫內中置式橡膠止水帶在端頭模板支設時同時安裝當中間的模板安裝之后,第二步就是將橡膠止水帶的兩邊用鐵絲繃緊。硼鐵絲應采用14#鐵絲,固定鐵絲的鋼筋應采用電焊點焊。橡膠止水帶上的固定孔,可以在距邊緣部位B/2處打孔,按一定間距固定,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混凝土澆筑時不走位。
橡膠止水帶施工中,要保證止水帶與混凝土牢固結合,除混凝土的水灰比和水泥用量要嚴格控制外,接觸止水帶處的混凝土不應出現粗骨料集中和漏振現象。止水帶連接采用特種粘結膠粘接,搭接長度不小于30cm。橡膠止水帶接頭必須粘接良好,嚴禁不加處理的“搭接”。粘接前,首先用刀將止水帶凸出的部分割掉,然后用銼刀將待粘接的兩塊橡膠帶的粘結面銼出新鮮面,用丙酮或汽油清潔粘接面及變形部分圓腔內腔。變形部分接縫的圓腔相接處是粘接的薄弱部位,因此采用玻璃膠封堵內腔,以防此處漏水。在粘接面均勻涂抹膠液,待膠液風干后,兩塊止水帶進行粘接,粘接后用橡膠錘錘打,使粘接部位盡可能全面接觸,最大程度減少空隙,然后用專用夾具將搭接部位夾緊,30分鐘后拆下夾具。
三、對拉螺栓止水環的設置
止水環與對拉螺桿的嚴密程度是確保墻體防水的關鍵,同時,止水環也需要墻體混凝土對止水環起保護層的作用。
本工程采用Φ12mm對拉螺栓。在傳統的混凝土墻體模板支設中,對拉螺栓或板條式拉桿是連接內外兩組豎向模板的主要連接件,用于固定模板所采用的對拉螺栓因其通長穿透墻壁,從而降低了防水混凝土自身具備的防水功能。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目前施工中采用的是在對拉螺栓上焊50×50×4mm止水鋼板3塊,一塊2-3mm厚。而這種方法缺陷是:對焊縫的質量難以檢查和保證,而且是被動防水一旦有焊縫發生裂紋、夾渣、燒穿、針壯氣孔等缺陷,便產生后的滲水通路且難以治愈。
為確保施工質量本工程采用遇水膨脹橡膠制成的止水環,它可以是圓型或矩型片壯體通用規格為外徑尺寸D=40mm,厚度H=10mm。在使用時,只要將止水片緊套于對拉螺栓兩端及中部即可,最終被埋入現澆混凝土中并起到最佳的防水效果。
四、穿墻套管的施工
穿墻套管在預埋前中部焊5mm厚止水環,止水環為方形鋼板,焊在套管中間位置,并確保連續滿焊;澆筑套管周邊混凝土時,振動棒應與套管保留一定距離,靠近套管位置用鋼筋加強插搗。穿墻件穿過套管,安裝完畢后,按設計要求在穿墻件與套管間填嵌內襯材料,并填嵌密實。
結束語
隨著池體工程施工的增多,其工程質量也更加被人們所關注,通過本次研究發現,池體工程防滲漏施工工藝較為復雜,施工中會面臨各種問題,必須將這些問題一一克服,才可確保施工質量。本次研究對池體防滲漏施工主要工藝進行了詳細分析,然后探討了其中的難點與解決方法,便于為日后池體防滲漏施工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李代興.生活污水處理池施工中防滲防漏的控制措施[J].綠色科技,2011,(7)
[2]林 舒.大型混凝土蓄水池防滲技術措施[J].建筑技術,2005,(8)
[3]呂建福.市政污水處理池施工中防滲防漏的控制措施[J].廣東科技,2011,20(14)
[4]林寶平.試論地下池體防滲防漏的設計和施工[J].城市建設,2009,(34)
上接第39頁
性差、夾有大卵石、拌合不均勻以及運輸過程中離析等造成因混凝土本身質量問題而引起卡管事故的發生。灌注混凝土前要仔細檢查機械設備,并做好機械設備儲備,防止混凝土灌注時間和在導管內停留的時間過長。
2.5 防止樁身混凝土夾渣或斷樁的預防措施
導管的埋置深度控制在2~6m之間,混凝土灌注過程中拔管應有專人負責指揮,并分別采用理論灌注量計算孔內混凝土面和重錘實測孔內混凝土面,取兩者的低值來控制拔管長度,確保導管的埋置深度大于1.0m,單樁的灌注時間宜控制在1.5倍混凝土初凝時間內。
2.6 混凝土灌注過程因故中斷的應對措施
2.6.1 若剛開始灌注不就,切孔內混凝土較少,可拔起導管和吊起鋼筋籠,重新鉆孔至設計標高,吊入鋼筋籠和重新灌注混凝土。
2.6.2 將導管拔出,清理干凈導管內剩余的混凝土和檢查導管密封性后,重新安裝導管和隔水栓,然后按初灌的方法灌注混凝土,在隔水栓排出導管的同時,立即將導管插入原混凝土內,此后便可按正常的灌注方法灌注混凝土,此法的處理過程必須在混凝土的初凝時間內。
2.6.3 混凝土灌注過程中因故中斷后拔出鋼筋籠,待已灌注的砼強度達到0.15MPa后,先用同直徑的鉆頭重新鉆孔,并剔除原灌注混凝土表面的浮漿,再用φ500鉆頭在樁中心鉆進300~500mm深的孔洞,這樣就完成了接口前的處理工作,然后按規范重新灌注混凝土。
3 結語
綜上所述,鉆孔灌注樁施工技術在現代社會的樁基礎施工中因為其有著施工簡易、效率快、承載力大、和對環境影響小等優點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我們要努力加強施工全過程的質量管理,避免施工質量事故,這樣對創造更多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原勇.市政橋梁工程基礎鉆孔灌注樁施工技術[J].山西建筑,2013,02:155-156.
[2]姚輝.市政橋梁工程基礎鉆孔灌注樁施工技術[J].經營管理者,2013,11: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