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孜昱
西安郵電大學 陜西西安 710121
摘要:高校貧困生作為高校中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存在諸多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的成因也是多種多樣的,既有外界環境的客觀因素,也有貧困生自身的主觀因素。但是,這些心理問題并不是無法解決的,借助于經濟、社會工作和心理咨詢與治療三個方面的援助,可以有效地緩解甚至消除貧困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實現其健康成長。
關鍵詞:高校貧困生;心理問題;對策
貧困大學生問題,特別是由于經濟貧困而引發的心理問題,既影響貧困生自身的自立成才,也不利于高校校園和諧氛圍的形成和建設,已經成為一個學生憂心、家長揪心、學校擔心的和人民群眾熱切關心的社會熱點的問題。因此,較為準確地了解掌握貧困生的心理問題,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
一、高校貧困生心理問題的表現
貧困大學生因為經濟上與別人的差距,而無法克服自卑心理的人,往往有以下特點:1.不敢上臺演講,尤其是邊遠貧困地區且操有很重方音的。2.不善于交際,在公共場合時,往往選擇沉默寡言,不愿與周圍的人交流。3.喜歡自責,遇到一點挫折,就會自責不已,把責任都歸罪于自己身上。4.喜歡獨來獨往,害怕攀比,當別人在談論些漂亮的昂貴的東西時,如名牌衣服,鞋等等,就會盡量躲避,或是低頭不語。5.寧愿委曲求全,不喜歡與人針鋒相對,即使是自己受了委屈,也只會忍氣吞聲,不愿發泄出來,這樣就會把許多問題積壓在心里,等到一段時間,就有可能引發成嚴重的心理問題。
二、高校貧困生心理問題的成因
1.客觀環境因素
首先,社會文化中的不良風氣造成了貧困生的心理困擾。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日趨冷漠、勢利和虛偽,在西方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思想的影響之下,社會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種以金錢為唯一目標的亞文化,似乎有了錢就有了一切,沒有錢就什么都沒有。另外,在傳統文化中財富“是能力的象征”,貧窮“是自己的過失”,地位低也被認為“是個人的懶惰與能力的缺乏使然”。這種不良的社會風氣延伸到大學校園中來,勢必給貧困生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
其次,社會公開資助的方式及來自弱勢群體身份的壓力進一步加劇了貧困生的心理問題。當今社會越來越關注貧困生問題,并通過各種方式對貧困生進行資助,這本身是件好事,但是社會上一些善意的動機由于實施不當或被扭曲也無意中加大了貧困生的心理壓力。貧困生往往在物質上得到了資助,但心理上遭受了挫折,挫傷了自尊心,從而加劇了自身的自卑心理和沮喪、抑郁、嫉妒等消極情感,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認知更加偏頗。
2.個人主觀因素
(一)自我認識上的偏差
“認識自我”表達了人們與生俱來的對自我的內在要求。在支持、鼓勵和贊許的氛圍中,為了實現父母的夙愿而發奮學習,為了光宗耀祖而寒窗苦讀,他們是老師、父母和鄰居夸耀的對象,是帶著鄉親們的期望和重托邁入大學校門的。貧困生一直生活在別人的期望中,缺乏對真實自我的了解。隨著貧困生自我意識的增強,了解自我并實現自我的要求與日俱增,現實使他們不斷地關注自我。進入大學后,貧困生發現自己在經濟能力、藝術修養等方面與其他同學存在巨大差距,與心中的理想狀態有天壤之別,從而否定自己,懷疑自己。他們這種“狹隘比較”的認識,往往高估別人的優勢,夸大自己的劣勢,過分謙讓、委屈自己,甚至無視自己的價值與意義,無法真正地看待自我,導致自我的喪失。
(二)抱負水平偏高,抗挫折能力低
多數貧困學生由于經濟貧困的原因,對上大學都抱有較高的期望值,他們就是希望通過上大學來改變自己貧困的現狀。應當說,這種個體的抱負水平與現實水平的適當差距可以對個體產生激勵作用,但如果一個人的抱負水平過高又缺乏一定的挫折容忍力,則極易導致挫折體驗的產生,而這正是貧困生普遍存在的弱點。一些貧困生在個體的抱負水平與現實生活之間產生較大差距,個體目標很難實現時,便會產生嚴重的挫折感,有時甚至導致個人意志消沉、行為失常。
三、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對策
(一)切實關心貧困生的需要,建立多渠道扶助貧困生的機制
繼續完善“獎、貸、勤、補、減、免”的貧困生資助體系。為貧困的新生開設“綠色通道”;進一步加大獎學金力度和覆蓋面,本著“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做好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的評選工作;增加勤工助學崗位,我校在圖書館、學生處、后勤集團等都設立崗位,幫助貧困生勤工儉學工作,完善相關的保障體制;在助困過程中強化激勵機制,把資助的重心從無償變有償,引導學生通過“獎、貸、勤”來解決生活和學習費用問題。
(二)“扶貧先扶志”,引導貧困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遠大理想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一線輔導員我們應該指導貧困生正視貧困,勇敢地面對現實,全面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我,這是貧困生樹立自信心的前提和基礎。提高貧困大學生心理素質,增強他們克服心理問題的能力,使貧困生認識到,貧困是客觀現實,要敢于面對它,承認它,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回避貧困,家庭貧困絕對不是什么恥辱。更要教育學生意識到貧困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貧困而喪失追求理想和現實抱負的信心。
(三)建立完善貧困生檔案,及時準確獲悉貧困生心理動態
高校應當建立完善的貧困生檔案,不僅僅將貧困程度級幫扶此水記錄在案,更應該對貧困生心理狀況作重點歸類分析,建立貧困生心理問題篩查、干預、跟蹤、控制一體化的工作體制。對有心理障礙的貧困生及時進行心理測試和輔導。我們學校還建立了一支專兼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輔導隊伍,成立了心理咨詢室,設立班級和學院兩級組成的心理輔導員及時了解貧困生在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并能及時的給予解決。輔導員經常與貧困的學生談心,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重點引導學生并使其能自我采取調整情緒和消除心理障礙的有效方法,提高承受挫折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增強和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建立學生心理咨詢隊伍、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心理咨詢工作是解決大學生心理的問題的重要途徑,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可以通過專題講座、主題班會、小型討論會等形式進行傳統道德教育、心理知識教育、典型案例教育,引導貧困生學會自我調適,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戰勝自我。
(五)開展就業教育,樹立貧困生正確的擇業觀
貧困生就業作為解決貧困生問題的重中之重,高校要予以特別的關懷和扶持。
總之,關心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提高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個性全面發展,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一線輔導員面對貧困生更應該給予特別的關注,讓貧困生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處處能感受到愛的存在。加強與貧困生的交流、溝通,使他們以積極健康的心態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早日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