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胤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重慶 400037
摘要: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LIS)采用科學的管理思想,通過計算機網絡和數據庫技術對實驗室的各種信息進行全面管理,采用綜合數據處理、海量數據存儲、寬帶傳輸網絡、自動化儀器分析等技術,將人員、樣本、儀器、試劑、方法、環境和文件等各種相關因素整合起來,為實驗室各種信息的存儲、交換和統計分析提供分布式的網絡平臺。
關鍵詞:管理系統;數據處理;網絡平臺
1 引言
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LIS)是指通過計算機網絡,采用科學的管理思想和先進的數據庫技術對實驗室的各種信息做全面管理的計算機軟、硬件系統,是計算機技術、管理科學和分析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集現代化管理思想和基于計算機的數據處理技術、海量數據存儲技術、寬帶傳輸網絡技術、自動化儀器分析技術為一體,將人員、樣本、儀器、試劑、方法、環境和文件等影響檢測結果的因素有機結合在一起,組成一個開放的分布式體系,為實驗室各種信息存儲、交換和統計分析提供網絡化的平臺。LIS本質上就是一種基于數據庫的實驗室全面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是一種優秀的實驗室管理思想或方法在實驗室管理領域中的體現,或者說,是通過高級的計算機技術來提高管理質量的一種手段。
2系統框架概述
本文設計的LIS系統是一款基于B/S架構的RIA系統。它要求以下幾個特性:
① 響應速度。一個可接受的LIS系統必需具有快速的反應時間,系統應在5秒鐘加載一個程式和在2到3秒鐘內在互動程式內實現界面間操縱。
② 可靠性。一個可靠的LIS極少減速,除非它正在進行聯接和文件備份。
③ 連通性。連通性包括有LIS從檢驗室、病房、門診部、醫生辦公室、甚至醫護人員的家里讀取數據。
④ 適應性。可隨時由用戶作出調整數據項目或建立新的測試要求,以確保檢驗室達到因醫療技術不斷發展所需的質量和效率變化要求。
基于以上特性以及當前流行技術考慮,本文采用面向的思維對LIS系統進行分析和設計,并在設計與實現的過程中使用了大量現有的流行框架與技術。本文設計的LIS涉及的技術包括Java、AS3、C#。使用的框架含有:Hibernate、Spring、BlazeDS、.NetFrameWork等。除此之外,考慮到系統的靈活性和系統的擴充性(設備的擴充),在設計與實現的過程中使用了大量的設計模式。
3 B/S模式與RIA技術
B/S架構是C/S結構的一種改進,應用軟件裝在服務器端,主要事務邏輯在服務器端實現,用戶工作界面是通過WWW瀏覽器來實現,簡化了客戶端電腦載荷,減輕了系統維護與升級的成本和工作量。B/S架構以其業務擴展簡便、維護方便、開發簡單和共享性強等特點得到普遍應用。
RIA是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s的縮寫,是下一代的將桌面應用程序的交互的用戶體驗與傳統的Web應用的部署靈活性和成本分析結合起來的網絡應用程序。RIA戶技術通過提供可承載已編譯客戶端應用程序的運行環境,客戶端應用程序使用異步客戶/服務器架構連接現有的后端應用服務器,這是一種安全、可升級、具有良好適應性的新的面向服務模型,這種模型由采用的Web服務所驅動。結合了聲音、視頻和實時對話的綜合通信技術使富因特網應用程序(RIA)具有前所未有的網上用戶體驗。
4 Spring框架
pring是一個開源框架,為使用OR映射層來創建數據訪問的應用程序提供了支持。Spring對Hibernate的支持是第一級的,其集成結果是一個可以依靠的持久性框架。
5 Hibernate框架
Hibernate是一個開放源代碼的對象關系映射框架,它對JDBC進行了非常輕量級的對象封裝,可用于任何使用JDBC的場合,既可以在Java的客戶端程序使用,也可以在Servlet/JSP的Web應用中使用,尤其可以在應用EJB的J2EE架構中取代CMP,完成數據持久化的重任。
Hibernate的核心接口分別為:Session、SessionFactory、Transaction、Query和Configuration,通過這5個核心接口,不僅可以對持久化對象進行存取,還能夠進行事務控制。
6 設計模式
本文在LIS系統設計與分析的過程中使用了大量的設計模式,包括:責任鏈模式、動態代理模式、命令模式、策略模式等,使用這些設計模式大大的提高了系統的靈活性與擴充性。
責任鏈模式:為了避免請求發送者與接受者耦合在一起,讓多個對象都有可能接受請求,將這些對象連接成一條鏈,并且沿著這條鏈傳遞請求,直到處理完成為止。責任鏈模式可以減少對象的鏈接,為對象責任分配增加了很大的靈活性,該模式允許把一組類作為一個類來使用,并在類的組合中,一個類的時間可以發送到另一個類并由其處理。另外責任鏈還會以樹狀出現,這樣一個事件可以傳給多個類,或者,多個類的信息可以提交到一個類,從而提供更靈活的技巧。
代理模式:為其他對象提供一個代理或地方以控制對這個對象的訪問。當客戶想Proxy對象第一次提出請求時,Proxy實例化真實的對象,并且將請求傳給它,以后所有的客戶請求都經由Proxy傳給封裝了的真實對象。
命令模式:將一個請求封裝成一個對象,一次可以參數化多個客戶的不同請求,將請求排隊,記錄請求日志,并且支持撤銷操作。命令模式分離了接受請求的對象與實現處理請求工作的對象,這樣,已經存在的類可以保持不變,使得增加新類的工作變得簡單,例如,很多軟件的宏命令就提高了系統的自動化程度。命令模式還可以分離用戶界面和業務對象,降低系統的耦合度。
策略模式:定義一系列的算法,將每一個算法封裝起來,并讓它們可以相互替換,策略模式讓算法獨立于使用它的客戶而變化。策略模式提供了替代派生的子類,并定義類的每個行為,剔除了代碼中條件的判斷語句,使得擴展和結合新的行為變得更容易,根本不需要變動應用程序。策略模式可以避免使用多重條件的轉移語句,系統變得更加靈活。應用策略模式會產生很多子類,這符合高內聚的責任分配模式。
7 結論
本論文圍繞系統開發過程中所用到的模式和框架技術做了具體的分析,主要針對B/S架構、RIA技術以及Flex、Spring、Hiberante框架和一些設計模式進行了研究。為管理技術的實現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曉林,開放數字信息服務體系:概念、結構與技術.中國圖書館學報.2002
[2]羅曉沛主編,數據庫技術(高級).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3]周譚凱、馬玉祥,網絡通信編程架構研究.電子科技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