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波
摘 要:馬克思指出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社會。本文以手推磨、蒸汽機為代表的技術論述技術序列的存在依據。
關鍵詞:馬克思 技術 技術序列
馬克思指出:“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社會。”機器在某種意義上創造了人類的歷史,這些可以從歷史的痕跡中看到,而這些歷史的痕跡也成為我們所追尋的證據。機器所創造的當然不是所有的歷史,然而在某種意義上被定義的確是相當明顯的。
盡管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羅列了許多技術在社會中的重大影響,我們感興趣的問題是技術在決定社會經濟秩序時候的影響。這就需要我們廣泛地搜羅歷史證據并且展開無規則的調查,即使我們在調查搜羅中將會丟失和錯過大量的證據。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東西被保留下來,相反的,通過這些被保留下來的東西,我們就可以把它們當作是歷史中不可避免的因素。
如果我們假定手推磨是“給”我們封建主義以及蒸汽機“給”我們資本主義,在這里技術改變了以前促進社會歷史發展的原動機的位置。那么我們可以解釋技術本身的“運動定律”嗎?用另外一個問題來代替就是:我們可以解釋在技術的序列中它是為什么會得到發展呢?
關于技術發展的序列,塞繆爾·巴特勒受達爾文《物種起源》的影響,在《艾瑞洪》和《機器間的達爾文》中,富于幻想的用類似于生命體進化的方式來解釋機器的發展,他將機器視為生命體后,達爾文的理論也完全適用于機械世界了。
皮特·里弗斯在歸類整理和展示自己收集的原始武器和工具編制目錄時對進化論產生了共鳴,他認為每種文化都各自遵循著單一寬廣的進化軌跡發展變化,其中很少有越軌和偏差。他將澳洲土著民族使用的大頭棒、飛回鏢、長矛、投擲棒和盾牌按進化序列排列后,看起來是從正中心簡單的棒向四周發展開來。
馬克思也十分推崇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曾經呼吁以進化論學說為參照的技術史評著,他認為發明是一種建立在許多微小改進基礎之上的技術累積的社會過程,而不是少數天才人物個人英雄主義的杰作。
關于技術的發展是否有一個固定的序列一直爭論不休,然而我們卻不能否認通過技術來使社會得到發展是必須的。
我認為存在這樣的一個技術發展序列,蒸汽機取代手推磨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技術征服自然的下一個“階段”的的表現。換句話說,我們認為蒸汽機時代是不能躍過的,不可能跳過它從手推磨時代直接到電氣時代。盡管這一切是復雜的,但是他們不直接影響技術序列的存在。在這方面,至少有三個證據可以證明:
(一)發明的同時態
縱觀發明的歷史,同時發明某一物的現象是普遍的,發明的現象經常發生在一個明確的前沿知識基礎上,它的發展有一個確定的順序,而不是隨機的過程。當然“同時”只是一個大概的概念,表明相關現象的技術的聚集。
(二)不存在技術跨越。
對于發明的英雄史觀,皮特·里弗斯是持反對態度的,他認為一個改進了的人造物的類型是基于原先已存在的物品之上的,也就是每一個人造物都可置于一個序列之中。
所有發明和創新,根據定義,代表了一種超越現有的基準線的超前藝術。然而,大多數的技術似乎基本上是漸進的。我們不會在中世紀發現實驗中的電,或試圖在18世紀就可以利用原子能。總體上,生產技術的發展提出了一個近似光滑連續的曲線而不是一個不連續的鋸齒狀的折線。
柏拉圖在《理想國》里論述到:每一種技藝都不是盡善盡美的,都有自己的缺陷。因此都需要補充性技藝,而補充性技藝本身又存在缺陷,這就又需要別種技藝來補充,補充的技藝又需要另外的技藝補充,依次推展以至于無窮。這里他就為我們表明了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彌補技術自身存在的缺陷。這樣技術就形成一環扣一環的長長的鎖鏈。
(三)技術的可預測性。
技術的發展似乎在本質上可預見的,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制定未來技術發現的時間表。然而對于未來短期的預測,許多科學家還是愿意一試的。技術理論家詹斯·阿蘇貝爾認為“社會的發展在基本上是進步的,并且在更高的水平上是沒有目的的,盡管在每個階段都有選擇的嚴格規則”。
有一種非定量的方法是所謂的德爾菲方法,它是通過對專家組的咨詢調查來幫助對技術的趨勢進行決策和預測。盡管世界是復雜的非線性的,但我們總可以用某種整合的定性或定量的網絡來描述,如果這還不夠,至少還有倫理指引著,當然,它是包括責任和自由的,任何一項技術的擴散,都要所有人為它承擔非倫理的后果。
盡管在某種程度上這些證據不足以構成一個“證據體系”來驗證這些假設,但至少應該顯示了技術是具有一個“結構化”的歷史。這個結論除了上面列舉的幾個理由,還有兩個更深層次的原因。
事實上,在機床工業的早期,如果沒有金屬加工技術的發展,工業技術是不可能得到創建和發展的。此外,在這樣的工業技術中,為了制造一個特定的機器,創造出這樣的技術根本不可能依靠某一單方面的能力,在許多行業中,為了改變他們的產品或過程,需要的只是“適合”一個關鍵的產品或關鍵的過程的變化的能力。這些要求給了我們對技術進行排序增加了額外的原因。對許多行業中的進行合作生產所謂的“高技術”階段,不僅取決于知識或純粹的技能,也取決于勞動和產業專業化分工的能力,也就是取決于資本規模大小的程度上。因此,在資本緩慢而痛苦的積累過程中產生了工業功能逐漸多樣化。一般情況下,在一個確定前景的技術演進過程中,至少在技術與生產有關的,資本成為實現技術能力的一個獨立的調節器。
盡管技術序列的推理容易斷裂并由此產生謬誤,因此在一個粗略而有序的技術概念下,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的進行調查研究以便更加的合乎邏輯。但是就每一個具體的技術來說,如果拋棄各個時代的背景,我不認為蒸汽機就比手推磨先進多少,正如在現代自動化工廠體系下蒸汽機就算不了什么了,事實上這種大的背景我們是無法拋棄的。至少在原則上,不管在未來,還是在過去,生產技術的發展似乎在知識和能力的約束下,被“結構”著,在一個確定的歷史進程中,技術是呈序列的。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牟煥森等主編. 技術哲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辛格等,辛元歐等譯.技術史第四卷[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4]巴薩拉,周光發譯.技術發展簡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5]陳昌曙.技術哲學引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6]芒福德,陳允明等譯.技術與文明[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7]牟煥森,存在“馬克思主義的技術決定論”嗎[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0,9.
[8]陳文化.馬克思主義技術觀不是“技術決定論”[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