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柯 韋浩 程佩瑤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步入了科技化的時代,不同的領域均對自動化技術進行了廣泛的運用。同時當今社會下的機械工程對自動化技術的運用也已普及化。本文將對機械工程中自動化技術的運用、發展的前景、自動化技術的現狀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
關鍵詞:機械工程;自動化技術運用;現狀;前景
目前我國大部分領域其運用的技術均是自動化技術,隨著我國機械工程不斷的發展,將自動化技術運用到機械工程中,可提高其生產的水平,促進經濟快速的增長。這種方式符合我國的國情以及現代生產的規律。我國的機械工程從自動化轉向高度集成化,因此對自動化技術有著嚴格的要求。我國目前的機械行業正處于發展階段,人們對機械行業中的自動化技術正予以創新以及發展,并努力的引進、借助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新制造技術的開發,但是由于我國機械自動化的水平較低,因此必須加快機械工程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并且將其廣泛以及科學的應用到機械工程中去。
一、機械工程對自動化技術應用的現狀
目前我國機械工程在自動化技術的應用方面與國外的一些發達國家相比較,有著明顯的差異,我國在這方面的應用正處在自動化的單子以及剛性階段。其與發達國家具有明顯差異的原因,即因為國外的發達國家已經對自動化技術運用的智能性、集成性以及柔性予以實現。而我國大部分的企業,在對機械工程生產管理中的自動化利用的管理模式相對傳統,并且極其落后,國外的發達國家則對管理的信息化進行了有效的實現,并努力的升級以及創新生產模式、組織以及工業管理。同時由于我國的才人管理相對落后,在管理方面缺乏科學性的機制,大多數的才人是都一些理論型人才,而具有牢固的理論知識以及實踐操作能力的人才極其少。同時在機械設計的方面,我國暫時做不到快速的更新,設計的能力也有所欠缺。在數控加工以及工藝水平上任處于低級階段,無法對先進的一些技術手段予以掌握,例如復合加工。因此我國對自動化技術應用在機械工程中存在著較大的問題,而機械工程自動化技術高新人才相對缺乏、技術極其落后、應用的范圍較小等是自動化技術在機械工程應用中最為突出的問題。
二、自動化技術在機械工程中的應用分析
隨著機械工程的發展,其機械工程中自動化的應用正逐步靠近敏捷化、智能化、虛擬化以及集成化,從而使得機械工程出現了重大的轉變。根據信息技術,來將不同的技術、材料以及信息聚集在一起,從而達到機械工程其制造全過程的整體優化,使得技術功能以及技術的經營能夠雙方面的集中再一起,即為計算機集成制造。自動化技術應用的智能化對工程制造的過程有著嚴格的要求,它要求必須進行相關的智能活動,例如分析、判斷以及決策等,并對安全性以及友好性予以強調。而對環境的要求則是不能對其進行任何污染,同時節省能源以及資料并回收,對協作與競爭提倡合理性。自動化技術應用的敏捷化有利于企業對市場信息及時的掌握,對生產的靈活度予以增加,從而將生產效益以及質量進行提升。而自動化技術應用的虛擬化,則可將在制造中出現的一些情況進預測,從而保證產品制作成功,降低制造的成本。
三、自動化技術發展的前景以及趨勢
(一)自動化發展的趨勢
自動化技術具有不斷變化、進步以及創新的發展趨勢。同時它會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逐漸的具備了高科技性以及創新性,并在各個領域中的應用也變得更加的廣泛以及全面。機械工程中在自動化技術的運用則會對其環保予以重視,利用的材料、技術以及設備均具備環保性質,從而促進了自動化技術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隨著我國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機械工程中的自動化技術逐漸傾向于信息網絡化,對于地域的限制而言進行了有效的打破,其發展步入了廣闊的空間。然而今后的機械工程發展的趨勢是自動化技術與傳統制造技術、信息技術、現代系統的工程技術以及管理技術的有效結合。
(二)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前景
社會的競爭不管是我國還是國外的一些發達國家而言都極其激烈,因此自動化技術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根據社會對質量的不斷要求,要想制造出更好的產品,就必須對機械工程技術進行改進。同時可通過對自動化技術的運用來提升產品的質量、降低勞動的力度以及適應社會的變化。因此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前景具全球性以及國際性。
四、結束語
隨著全球不斷的進步,市場的激烈的競爭力。因此必須將我國的機械工程中的自動化技術進行不斷的研究與應用,才能將其技術能力予以提高,從而我國與國際自動化水平才能夠更好的進行接軌,同時促進我國機械工程的競爭力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 劉力.淺談機械自動化技術發展歷史[J].中國化工貿易,2014,(10):101-101.
[2] 歷超,扈靜霆,周潔等.機械工程自動化技術存在的問題及措施[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26).
[3] 王建.對機械工程自動化技術有關問題的探討[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4,(19):765-765.
[4] 費東旭.基于機械工程中自動化技術的研究[J].房地產導刊,2013,(4):11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