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蓓 古丹
【摘??要】近些年,隨著中國高校的擴招,每年大量的高校畢業生涌向就業市場,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日益嚴峻。但同時用人單位卻苦惱招不到合適人才,問題的癥結在于高校大學生培養方向和勞動力市場需求出現錯位,突出表現為大學生的軟實力欠缺,尤其是在中國工科院校中,這方面問題尤為突出。
【關鍵詞】工科院校??軟實力??人文素質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4-0001-02
一?調查研究的背景
近年來,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201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平均就業率只有70%左右,與此同時,很多用人單位卻苦惱招不到合適的人才,其中除了高校擴招等客觀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學畢業生的自身綜合素質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在就業市場上,不僅要求大學畢業生有一定的專業技能知識,更要有完善的人格。也就是說,不僅硬實力要硬,軟實力也要強。但現實是由于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始終追求分數第一,尤其是工科院校的大學生,重理輕文現象嚴重,使得當前工科院校的大學生軟實力方面存在一些問題,這直接影響了這些大學生的能力發揮和個人發展。筆者作為一名工科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師,專門對工科院校大學生的軟實力狀況做了一次調查研究,以期通過調研結果分析問題,找到提高大學生軟實力的應對措施,為高校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本次調研擬從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素質要求作為切入點,以長春工程學院為個案,結合工科大學生綜合素質方面存在的問題,總結了工科大學生“軟實力”的現狀。
二?調查研究的內容
本次調研對工科院校在校大學生和用人單位同時進行調查分析。長春工程學院為工科院校,不同年級學生對自身“軟實力”認識不同,大一、大二的學生認識過于理想化,對自身認識不太準確,有的脫離實際;大三的學生在經歷大學兩年多的學習、生活和校外實習后,對就業狀況和人才市場需求情況有所了解,對自身“軟實力”狀況有較清醒、客觀的認識;大四的學生已親身經歷過雙選會、招聘會等求職活動,與用人單位有過近距離接觸,能夠準確把握用人單位對工科院校大學生“軟實力”的要求。故以長春工程學院大三大四在校大學生作為調研對象,進行隨機抽樣。
用人單位作為學生的需求源泉,對工科院校大學生的就業有著最直接的影響。作為招聘方,選擇其所需要的人才,而用人單位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又是工科院校關注的重點。所以,本次調研納入了用人單位調查,如中國中鐵八局集團有限公司、中鐵十二局集團有限公司、八冶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建二局、吉林市雙嘉環保能源利用有限公司、吉林省中吉大地燃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大唐黑龍江發電有限公司等。
三?調查結果及分析
在2013年對長春工程學院800余名工科專業學生進行了“工科院校大學生‘軟實力狀況調查問卷”調查,并對20余家用人單位進行了“用人單位對工科院校大學生‘軟實力要求訪談”。結合國內的其他調查資料,認為工科大學生“軟實力”的欠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欠缺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
由于中國高中生在高二就過早地文理分科,繁重的學業壓力致使學生沒有時間去閱讀課外書籍,尤其是人文素質方面的讀物,進入工科大學又過多地強調專業技術的實用性和功利性,部分工科大學生忽視人文課程的學習,導致人文科學基礎薄弱。調查問卷結果顯示:有65%的學生沒有通讀過四大名著,能完整說出孔子、老子、孟子等文化名人的思想主張者不足20%。著名數學家蘇步青說:“博士生的論文,我改錯字、錯句的時間,要比看整篇論文的時間還要多”。
調查結果顯示,有80%的用人單位認為工科院校大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弱,有待提高;一半以上用人單位認為藝術欣賞品位對工作發展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幾乎所有的用人單位都提出,工科院校大學生人文科學知識方面的嚴重匱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大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后的個人事業發展,工科學生這種人文科學知識相對不足的狀況嚴重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
2.忽視誠信意識的培養
誠信作為中國優良的道德傳統,其基本內涵是誠實、不欺騙、遵守諾言。有些大學生為增加就業機會,簡歷中虛假浮夸現象愈演愈烈。在“你會在求職簡歷中夸大成績嗎?”問題中,有54%的畢業生選擇“會”,36%選擇“不一定”,僅10%選擇“絕對不會”;在“當簽訂就業協議書后,當出現相對好的崗位時,你會違約嗎?”一題中,選擇違約的比例高達75%。在對用人單位進行訪談時,對求職材料造假、隨意違約的應聘大學生,86%的用人單位會一票否決,并且會影響第二年是否再來這個學校招聘。
3.人際溝通協調能力薄弱
人際溝通能力影響著大學生學習與生活的方方面面。潤滑、順暢的人際溝通能力有利于大學生建立健康的人格,培
養良好的心態,及時疏導自己的不良情緒,巧妙地解決人際沖突。目前,大多數大學生心理障礙起源于人際溝通障礙。據調查問卷顯示,約有54%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把握不好人際關系,35%的大學生存在心理障礙及55%以上的農村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自卑感。在“有困惑時會不會找朋友、師長交流?”一題中,45%工科院校大學生選擇了“不會”。用人單位對工科院校大學生溝通協調能力的評價一般,但認為大學生的人際協調溝通能力對日后開展工作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4.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不足
現在,很多大學生思維活躍,不乏創新發明和實踐操作的優秀者,但部分大學生在漫長的唯分數論的求學過程中,習慣了定向思維,思想僵化,嚴重禁錮了創新思維的開發。一些大學生每天只埋頭于課堂內知識,活動范圍也局限在象牙塔內,對學校和院系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和科學研究小組漠不關心,死讀書、讀死書,循規蹈矩和按部就班,缺乏獨立思考,沒有勇氣標新立異,不敢質疑和批判。據問卷結果顯示,工科院校大學生在校參加科技實踐活動的不足15%,參加社會公益實踐活動和城市共建活動的不足30%,在校期間取得科技成果的(包括發明、科技論文、參與科研課題、競賽獲獎)不足5%,有75%的學生沒有積極參與意識,有7%左右的工科大學生表示“不感興趣”或“沒想過”。同時訪談結果顯示,大部分用人單位都比較關注競聘者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甚至超過了對分數等“硬實力”的要求。用人單位希望招聘到實踐能力強的大學生,這樣就會縮短新進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期。而那些創新性人才,在用人市場上可謂是炙手可熱。大學生作為一個國家先進生產力的執行者和高科技技術的開拓者,在促進中國科技現代化、社會民主法制化的進程中,發揮著重大作用。
此外,工科院校大學生還存在著抗挫能力差、心理素質過于脆弱等問題。
目前造成工科院校大學生“軟實力”欠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這里有社會大環境的負面影響,中國教育體制模式的制約,當然最重要的是大學生本身主觀上沒有意識到培養“軟實力”的重要意義。高等教育要想培養合格人才,能夠迎接時代的挑戰,就必須要重視大學生“軟實力”的培養,這也是高校課程設置和課程改革所要思考的。
參考文獻
[1]董立人、寇曉宇、陳榮德.關于中國的“軟實力”及其提升的思考[J].探索,2005(1)
[2]鄧顯超.悄然崛起的中國軟實力[J].攀登,2005(6)
[3]劉喜萍.淺析加強大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7)
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工科大學生的‘軟實力及其培養路徑研究”(編號:〔2013〕第58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