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的教學模式中,課堂主角依然是教師,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和進行機械性操練,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無法從根本上得以調動,這是朝氣蓬勃的年輕人為何在英語課堂上總是呈現出無精打采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這就要求教師要與時俱進,改變教學策略。
教師要與時俱進,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導學案的寫作,導學案是教師在調研學生的基礎上,依托教材的知識點、難點、重點,根據學生的學情而編寫出來的。它是一種以學生為本,以三維目標的達成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促進學生自我發展、自我提高的學習方案。導學案就是教師在課前根據教材內容精心編排,設計難易適中、題型新穎、形式多樣的任務,印發給學生。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索、研究,而且為下一步的教學掃清障礙,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同時老師也在課堂上得到解脫,充分體現出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學過程輕松、流暢,從而大大增加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因此,學會設計、運用導學案來開展教學活動,是對教師的一種挑戰。下面就談談本人對導學案寫作的一些理解。
一、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深入的理解,這是導學案編寫的前提和必要條件
導學案的內容來自教材,只有仔細認真地研究教材,才能設計出科學的導學案。教師對教材的內容要注意取舍,這就要求教師擁有駕馭教材的能力,該講的講、不該講的不講;該拓展的拓展,不該拓展的不要額外地去增加學生的負擔。設計導學案一定要基于教材、高于教材,讓教材服務于教學,不要被教材牽著鼻子走。教師首先要對教材和文章十分熟悉,知曉文章中每一個單詞的含義及用法,知曉文章中每一段的段落大意,知曉作者的寫作思路和意圖,知曉文章中每一段的關系以及配套的指導用書中各個題目的編寫和意圖等等,這些都是教師在寫導學案前應該考慮的東西。只有掌握了這些基礎的知識,才能了解文中的重點和難點,才能進行相應的突破。所以說教師要編好一個導學案,就必須要吃透教材、深入教材、發掘教材。
二、導學案的編寫要以學生為主體,起源于學生,圍繞學生,歸根于學生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只起到啟發的作用,關鍵要靠學生自己去領悟、去習得。偏重教師講解,忽視學生探究,這在教學中普遍存在,所以在導學案的設計中要特別注意學生自我領悟能力的培養。在利用導學案組織學生學習時,對于新知識的學習,教師要依托導學案放手讓學生主動思考,重點、難點要讓學生議論,提出問題讓學生解答,將其中的規律讓學生歸納、總結等。除了注意開拓學生的思維外,教師還要不斷提升自己,做到教學相長。教師用導學案教學要努力做到放手,放手讓學生閱讀學習內容,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放手讓學生討論重難點、疑點,放手讓學生建構知識結構體系。在課堂上只要學生能自己完成的,教師絕對不能包辦代替。
三、導學案的編寫要發揮集體的力量
個體的備課知識是單個教師對課程實施目標、策略方法及學生學習過程的理解,而集體研討毋庸置疑是對課程目標、實施策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訓練內容及評價辦法的一次集體智慧的碰撞與研討,在這種狀況下通過集體研討而設計的導學案無疑是高質量的,是符合學生需求的,因此,在導學案的編寫過程中,要改變偏重個體備課、忽視集體研討的現象。
四、導學案要照顧到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教師要設計出符合各層次學生認知規律的學習方案。在分層設計時,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按照學習時間順序來設計所有的內容,這些內容都要有層次性。從簡單到復雜,逐層深入,循序漸進。根據內容難易可以逐層設計為四級,第一級為識記級內容;第二級為理解級內容;第三級為應用級內容;第四級為拓展級內容。二是每個級別的學習內容之間也應該逐步深入,循序漸進。以上拓展部分對于英語基礎比較好的同學是可以掌握的,基礎一般或薄弱的同學就可以暫緩。學習內容的層次性設計可以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認識教材、理解教材,引領學生的思維活動不斷深入,同時也關注到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讓優生長足發展,大多數大步前進,讓小部分學困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不落伍,從而使各個層次的學生在學習中均獲得成功的喜悅,激發其學習欲望,為最終達到學習目標提供更有利的保障。
總之,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有它植根的土壤,都需要經過長期實踐的檢驗。課堂教學極富創造性,每一節課都是一個新的嘗試和探索,教師要在教學中大膽嘗試、認真反思、不斷研究、不斷總結,要“在總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煉,在提煉中提升”,要充分發揮集體教研的力量,集眾多有效教學方法為一體,揚長避短,努力建構。
參考文獻:
賈艷芳.高中英語任務型導學案在課堂教學中的實證性研究[D].湖南大學,2013.
作者簡介:劉薇薇,女,出生年月:1982.01,就職于安徽省滁州市實驗中學,學歷:本科,研究方向:高中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