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珮珩 劉婧瑤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漢語單音節詞向雙音節詞的轉化過程,指出現代漢語是一種形態發展不完全的隱性標記語言,許多兼類詞現象其實是一種詞類改變了形態標記變成了另一種詞類,只不過這種形態標記的改變是隱性的。
【關鍵詞】單音節詞向雙音節詞轉化??連續統??詞類本質??隱性標記
【中圖分類號】H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4-0070-01
關于漢語詞類的本質一直是人們爭論不休的問題,在這個爭論過程中有人指出現代漢語存在著大量的兼類詞現象。本文認為根據“出版”一詞的語法意義來看,其本質的詞性是動詞,而在“這本書的出版”這個短語中,已通過隱性的標記變化,轉變成了另外一個詞,是和原來的動詞在外形上完全相同的另外一個名詞。漢語因為沒有顯性的標記,不像英語有“Publish”和“Publishment”之分,所以即使有兩個詞性不同的“出版”同時都在詞匯系統中也可能沒有被意識到,也正是因為這樣,漢語才產生了大量復雜的兼類詞現象。本文將通過分析漢語單音節詞向雙音節詞的轉化過程,指出現代漢語詞類的本質。
這里我們首先要弄清楚兩個概念:雙音化與復合化。雙音化是指漢語發展過程中,基本的語言單位,主要是詞,由單音節向雙音節形式轉化的現象;復合化是指在雙音化趨勢的作用下,兩個高頻率緊鄰出現的單音節詞就可能經過重新分析而虛弱或喪失其間的詞匯邊界,結合成一個雙音節的語言單位的過程。
第一,雙音化的作用:融合與分化。融合機制:主要體現在構詞層面,其結果是雙音節單位的詞化,即原來由兩個高頻率緊鄰單音節詞構成的短語經過雙音節韻律單元的固化而成為雙音節復合詞;分化機制:主要體現在語法上,兩個高頻率緊鄰單音節詞其中一個成分經過虛化而成為獨立的語法成分或語法標記。
第二,融合的作用結果。(1)意義趨向融合。表現為兩個語素意義相互滲透,其整體意義不再是兩個單字意義的簡單相加,而是引申出專門的意義。如黑板、黃牌、白菜等。整體功能延伸。由于整體意義不再是兩個單字意義的簡單相加,而是引申出專指意義,這就會導致語法功能的延伸,最典型地表現在詞的語法功能上的兼類:動詞兼名詞:編輯、主持、代表;名詞兼形容詞:規矩、文明、精神;形容詞兼動詞:豐富、繁榮、方便。(2)句法功能轉化。動詞性語素構成了名詞:動靜、買賣、開關;動名述賓結構構成了名詞:司機、扶手、理事;主謂式結構沒有構成動詞卻構成其他各類詞:情愿(助動詞)、人為(副詞)、年輕(形容詞);動賓式結構高度凝結后可帶受事賓語:擔心(孩子)、動員(群眾)、注意(敵情)。
第三,分化的作用結果。(1)詞匯層面的虛化軌跡。詞匯層面的虛化軌跡:詞根→類詞綴→詞綴。“雙音節韻律單元中兩個實詞,前一成分虛化叫‘前綴,后一成分虛化叫‘后綴,‘類詞綴是詞根向詞綴虛化過程中的中間狀態。”如“轉化”“消化”“美化”“現代化”,“‘化本是一個動詞性的實語素,后來開始虛化,實詞‘化虛化為詞綴,其內在可能性是出現在雙音節的后一音節,語法研究中的等級觀念是典型范疇觀的延伸性表現,從‘轉化‘消化‘美化‘現代化構成一個非離散性的連續統,從這個連續統的左端到右端,虛化程度提高,而動詞性功能逐漸弱化。”(2)句法層面的虛化軌跡。句法層面的虛化軌跡:實詞→語法詞(語義有所虛化并能表達一定語法功能的詞,可以獨立應用,如漢語中的副詞、介詞)→附著成分(有詞的形式但不能獨立運用,如漢語中結構助詞“得”、復數標記“們”)→形態標記(表達不同詞類的語義句法功能的語言形式,不能獨立應用,如漢語中的體標記“著、了、過”),初始虛化的動因往往是雙音化導致的結果,其中后置成分在語義虛化的同時伴隨語音的弱化,促使這些成分最終演變為功能性標記。
從漢語單音節詞向雙音節詞轉化的過程中可以看出融合機制使雙音節詞產生了許多引申義和語法功能的延伸既兼類詞;分化機制則產生了虛化現象,詞匯方面的虛化產生了詞綴,句法層面的虛化產生了形態標記。如果設想漢語將按照上面所談到的虛化軌跡繼續發展下去,在一個極限的條件下,漢語便有可能發展出顯性標記,成為一種顯性標記式語言。但是由于漢語的發展不完全,有些虛化現象并沒有進化完全,于是漢語呈現出沒有嚴格意義的形態標記。漢語詞類的本質還是由其表述功能決定,其表述功能不變,詞性也就不變,只不過是在特定的語境下,通過隱性標記轉化,整個詞匯系統中多了一個與原來的詞外貌形態相同而表述功能不同的詞。
參考文獻
[1]吳為善.漢語韻律句法探索[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
[2]石毓智.漢語發展史上的雙音化趨勢和動補結構的誕生——語音變化對語法發展的影響[J].語言研究,2002(1):1
[3]張秋云.“化”尾動詞功能弱化的等級序列[J].中國語文,2002(1):107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