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丹
【摘??要】本文重新審視了異化翻譯原則在當前時期對目標語的相關貢獻:對目標語詞匯的擴充,對目標語讀者美學欣賞的滿足,對目標語文化的豐富,對一些被壓迫目標語國家民族身份的重建。通過分析,筆者認為異化翻譯原則在新時期可更加有效地發(fā)揮連接和傳承不同外來文化的作用。
【關鍵詞】異化??詞匯??美學價值??文化??民族身份重建
【中圖分類號】H0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4-0051-02
相對于“恪守本族文化的語言傳統,回歸地道本族語表達方法”的歸化原則而言,異化原則更加“遷就外來文化的語言特點,吸納外語表達方式”。歸化和異化實際上是相互補充的兩種翻譯方法,任何一篇譯作絕不可能是單純的異化或者歸化,因為在實際翻譯過程中,還應考慮郭建中先生曾提到過的四個可變因素,即作者的意圖、文本的類型、翻譯的目的和讀者的層次和要求。因此,歸化和異化其實均有其存在和應用的價值。然而,在當今社會,隨著全球化的普及和人們對語言與文化關系的關注,異化原則在擴充目標語詞匯、滿足審美需求、豐富目標語文化及重建被壓迫目標語國家的民族身份這四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歸化翻譯無法匹敵的。
一?擴充目標語詞匯
各種語言由于語法規(guī)則、習慣用法、修辭手法的不同和文化背景的差異,經常會導致翻譯中出現相背甚至詞匯空白的情況:一些源語和目標語在某些詞匯和表達方式上有相似甚至同樣的表達形式,但其聯想意義卻截然不同;一些源語的詞匯和表達方式甚至超出了目標語讀者的辨別能力;還有一些源語根本無法在目標語中找到對等甚至相似的詞匯與表達。此外,除了已經存在的詞匯與表達方式外,各國各行各業(yè)的不斷發(fā)展所帶來的專業(yè)術語和特定表達也導致其語言體系的不斷擴大。現代英語就是通過造詞、詞義轉換和借詞三種“渠道”不斷變化而成。在美國大百科全書中提到:“在英國任何一本詞典中,80%的詞條都是從外國語言中借入的。”而在所有的借詞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翻譯借詞。“借詞”也叫“外來詞”或“外來語”,是一種語言從別種語言里引進的詞匯。如在漢語中“早晨”指天亮至上午八九點鐘,然而在其他國家,對那個時間段,他們有不同的表達方法,絕不是一個“morning”可以包攬。因此,借用異化原則完全可以使目標語言更加豐富,使目標語言國家的人民生活中有更多的詞匯選擇從而開闊眼界。當然不可否認的是一些由異化翻譯法借入的詞經不起時間和現實的考驗,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退出了人們視線,最典型的莫過于“英特納雄耐爾”(internationale)、“德律風”(telephone)等。但是,那些一開始無法馬上被接受的借入詞最終慢慢融入目標語及其社會的詞匯和表達還是占了大多數,并且數量還在慢慢地增加。如漢語中的“福爾摩斯”(Holmes)、“格林尼治/威治”(Greenwich)、“比薩”(Pizza)等都是由外語直接轉變過來,而當今的外語中也越來越多地出現諸如kungfu(功夫)、kowtow(磕頭)、qigong(氣功)等一些由中文演變過來的異化詞。
二?滿足審美需求
劉宓慶曾在其著作里提到“翻譯學的全部運作機制集中在兩個屬于審美的焦點上:功能上、意義上的代償和結構上的優(yōu)化”。任何的翻譯都是一個審美過程,只是美的體驗不同、意境不同、表達不同而已,但是都有美學要求。從翻譯美學角度來說,它關注的中心就是語言審美。語言美是個多維結構,外在美永遠與內在美互相映襯、相得益彰,不能將其純粹的簡單化,尤其是不要停留在外在的聲色結構上。一味地或過多地采取歸化翻譯策略容易使得目標語讀者喪失欣賞源語言形式美、語音美、文化美。
如英國前拉斐爾派女詩人的羅塞蒂(Christina?Rossetti,1830~1894)的一首詩Goblin?Market:For?there?is?no?friend?like?a?sister,In?Calm?or?stormy?weather,To?cheer?one?on?the?tedious?way,To?fetch?one?if?one?goes?astray,To?lift?one?if?one?totters?down,To?strengthen?whilst?one?stands.?這首詩曾經有一個類似于打油詩的版本,但由于在英詩中,她的詩文屬于婉約、哀傷派作品,所以劉宓慶嘗試保留了詩的自由體和蘊含情感,讓目標語讀者更好地欣賞了原作風采:不論風雨還是天晴,沒什么比得上姊妹之情;滿滿途中有她的慰勉,迷路時有她的引領;跌倒了,是她將你扶起,給你力量與她并肩前進。
三?豐富目標語文化
翻譯的目的不應僅僅是為了向目標語國家介紹源語言,更重要的是努力傳達這種語言背后所蘊含的文化。“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鏡像折射。透過一個民族的語言層次窺見的乃是這個民族絢麗多姿的文化形式。由于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不同民族的文化自然會迥然不同,這種文化形式上的差異不可避免地會呈現在語言系統的不同層面上。”同時,巴斯奈特也強調翻譯并不只是一個簡單的解碼——重組過程,更重要的還是一個交流的行為。這里的交流是指文化內部或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因此,對于譯者而言,熟悉兩種文化比掌握兩種語言更加重要。如果把語言比作一個人的骨架,那么其背后的整個文化體系就像是這個人的血肉,甚至靈魂。不同語言背后所承載的文化符號必定是不同的,所以作為翻譯這個有著通過語言形式的轉化,從而達到文化傳遞的行為,讓目標語讀者了解譯文文化的最好方法就是異化翻譯法。這種翻譯法可以很好地完成對外來文化體系的介紹與傳播。在中國,人們對佛教和儒家的熟悉程度完全不亞于基督教在西方國家。在西方國家,很多人因為對中國宗教不了解,所以對中國的佛教和儒教很感興趣,在這種情況下能通過異化翻譯直接了解原始術語和基本教義,的確充滿誘惑力并且能獲益匪淺。之所以指出異化翻譯在文化傳遞上更適合,是因為這種翻譯法可以更直接有效地傳遞源語文化價值的信息,建立保持一種文化的積極地位,激發(fā)人們對嶄新文化的求知欲,從而讓他們認識到人類文化的豐富多彩性。
四?重建民族身份
著名的薩丕爾—沃爾夫假說中的語言決定論就提到語言塑造了思維模式,不同的語言表達決定了人類認識世界的不同方式。而且薩丕爾還認為“語言可以引導人類進入社會現實”,人類完全受語言的控制,因為語言是人類的重要媒介。進入20世紀以來,隨著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和后殖民主義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把目光聚集在話語權及其產生的后果上。美國當代翻譯理論家、文化研究學派先鋒勞倫斯·韋努蒂曾指出翻譯所牽涉到不同語言、文化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某種不平等的權力關系,所以“不對稱和不平等,支配和從屬關系,存在于所有的翻譯行為中,通過譯文對譯入文化的服務得到實現”。巴斯奈特同樣也認為翻譯就是滿足文化的需要和文化里不同群體的需要。歸化翻譯對一個經濟高度發(fā)達的國家是很容易造成對其他國家,特別是經濟不發(fā)達國家的文化視而不見。當目標語的讀者在閱讀翻譯作品之后發(fā)現其中的外國文化似曾相識時,自覺或不自覺地會形成這樣一種認識,即反正外國文化和本國的差不多,甚至有些地方還不如本國,那么本國文化自然而然地會被認為是最優(yōu)的。當這種民族優(yōu)越感存在的時候,民族主義就會開始泛濫,這種情節(jié)的最終結果就是導致霸權主義的產生。而異化翻譯,則可以事先在思想上敲警鐘,避免用目標語的標準來衡量外來語。它更強調施萊爾馬赫提到“讓讀者接近作者”的態(tài)度,盡可能不要打攪作者,讓讀者靠近文本,而不是一味地要求修改源語文本來適應目標語讀者。因此,運用異化翻譯法可以保留源語文本中的語言和文化差異,從而促使那些經濟發(fā)達國家的人民意識到經濟上的發(fā)達并不意味著文化上的主宰和種族的優(yōu)越。
此外,異化翻譯對于發(fā)展中國家同樣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如上文提到的發(fā)展中國家可以通過異化翻譯法直接了解國外的技術科技術語,他們還可以更好地開闊自己的眼界,滿足不同的審美需求,接觸更先進的觀點、技術及管理技能,重建民族的自信心。
與歸化方法過度使用容易造成源語中豐富的文化意象缺損一樣,異化的過度使用完全可能由于脫離母語表達習慣而導致語言的晦澀難懂。過多的源語單詞、表達形式和文化因素會阻礙目標語讀者的閱讀。但是,在新時期推廣異化原則為更重要的翻譯原則同樣是可行的。首先,在實行異化翻譯時,可以采用一些翻譯方法和技巧。比如像David?Hawkes處理“東施效顰”,即在直譯的基礎上加注,這樣就可以在既介紹源語的同時,又有利于目標語讀者的理解。此類例子在中國傳統文學翻譯中比比皆是:“長命鎖”處理成a?longevity?locket,a?talisman?inscribed?with?his?name等。其次,正如奈達在他的《語言與文化——翻譯中的語境》一書中提到的,不少于90%的語言它們的基本語言結構大同小異,語言的共同性遠遠大于它們的多樣性。事實上翻譯之所以成為可能,就是建立在兩種文化的相似性上。最后,一個讀者在閱讀一篇外來文本時,通常會意識到這個文本來源的問題,也就是說,在他閱讀這篇翻譯材料時,他必須事先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和知識儲備,讀完后也有能力做進一步的研究和學習。總而言之,異化翻譯對讀者來說有一定難度,但絕對不是不可能的。
本文作者絕對沒有任何輕視或貶低歸化翻譯的意圖,因為歸化翻譯也有異化翻譯所沒有的長處,與異化翻譯永遠是相輔相成的。但是,正如張今先生所言:“翻譯是兩個語言社會之間的交際過程和交際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進本語言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進步,它的任務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現實世界的邏輯映象或藝術映象完好無損地從一種語言中譯注到另一種語言中去。”那么,作為一種連接兩種、甚至多種文化橋梁和紐帶的翻譯就應該竭盡全力保留原文中的異國特色,為目標語讀者展示完整的異國風情。筆者深信,以“打開缺口、引起對話、促成雜交、實現去中心化”為特色的異化翻譯在新時期文化傳承和外來文化重現上一定可以大放“異”彩,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廖七一等編著.當代英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2]劉宓慶、章艷.翻譯美學理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3]張維友.英語詞匯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4]方夢之主編.譯學辭典[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5]郭建中.翻譯中的文化因素:異化與歸化[J].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8(2)
[6]劉亞猛.韋努蒂的“翻譯倫理”及其自我解構[J].中國翻譯,2005(5)
[7]孫致禮.文化與翻譯[A].張柏然、許均主編.面向21世紀的譯學研究[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8]楊金才.文學翻譯中的文化因素[A].張柏然、許均主編.面向21世紀的譯學研究[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