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玉娥
小學品德課是實施小學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提高小學生道德認識、培養道德情感,引導他們正確道德行為的一門重要課程。為了更好地強化這門學科滲透德育教育的途徑,下面就自己在小學品德課教學中一些思考簡單地談談體會。
一?品德課上教法力求創新
1.把握學科特點,力求深挖教材
無論是《品德與生活》還是《品德與社會》的教材都能突出時代特點,與時俱進。教材中的多數內容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實踐性為一體,圖文并茂,生動活潑。作為教師,在授課前必須認真鉆研教材,把握教材特點,選擇教法,不斷創新,想學生之所想,從生活中取材,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2.發展思維,不斷提高認知能力
教師在課堂上是引導者、合作者,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活動,開啟學生求知明理的動機,引導學生探究圖文中蘊含的深刻道理,不斷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幫助學生逐步積累判別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讓學生感受到道德思維發展的樂趣,從而促進學生道德思維的發展。
3.創設情境,產生情感共鳴
教師在教學中,要激發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感,教師自己就要對生活充滿希望,以自己對生活的熱愛,移情于教、施予愛,因為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應該充滿人情味。而且在教法上要善于創設教學情境、敢于創新,如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教育,學生不可能親自去祖國各地領略大好河山的美,有了互聯網,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同學們可以通過上網了解,通過生動的文字介紹和形象逼真的圖片,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自然產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4.指導行為,要切合實際
品德課創新必須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適應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要結合時代要求,適時補充資源,保持課程本身的生命力。教育者要做教育的有心人,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機,適時引導,在行為習慣培養上,給予具體的指導,從小處著眼、從小事做起,讓學生對照道德規范,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品德課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1.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參與的師生關系。課前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準備活動、課上活動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課后開展教學內容延伸活動。只有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全過程,學生才能成為受教育的主體,才能使教育轉化為自我教育,達到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最終才會使品德教育內化成動力。
2.讓學生參與自主評價
在教學中,由于小學生具備一定的認知基礎,可讓學生通過師生評價、自我評價、生生評價,不斷地參與評價,共同提高道德判斷和道德評價能力,增強道德規范自我約束力,提升參與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但由于教材中不同年級、不同內容、不同課型的課,教師就要因文因課而異。每節課都要把握好時機,控制好參與評價的“度”,講求教育效果,使品德課成為說理、育情、導行、評價、內化課。
3.讓學生自主體驗
授課時,讓學生體驗“我”是集體的一分子,讓學生明白團結合作力量大,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應該多為別人著想、關心別人、幫助別人,發揚團結合作的精神,確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生活準則,增強自身的服務意識和責任感。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增強班級凝聚力。使學生懂得在集體中約束自己,從點滴小事做起,學會團結、謙讓,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這樣才能更好地維護集體的榮譽、辦好事情。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應該讓全體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參與情感體驗、行為體驗、生活體驗,獲得體會,豐富和加強內心體驗。
4.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品德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尤其要多關心后進生,注意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善于發現他們的優點。在活動中多給他們創造一些活動機會,對他們的點滴進步多加肯定和鼓勵,對他們不足之處多加熱情幫助。只有這樣,才能讓每個學生在不同的層面快速得到發展。
5.發揮學生榜樣的作用
馬卡連柯說:“在集體中,通過集體,為了集體”,這句話告訴我們,我們生活在群體中,要多為別人著想,處處為別人著想。品德課教學要聯系教學內容,充分發揮學生“活榜樣”的教育作用,引導學生分析身邊的活榜樣。善于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點滴好榜樣,讓學生感受到:人人都有好榜樣,處處都有活榜樣,我們也要做得更好。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正如巴甫洛夫所說:“好的方法將為人們展開更廣闊的圖景,使人們認識更深層的規律,從而更有效地改造世界。”“讓生命與使命同行”是教師人生的最高境界。行云流水般地駕馭課堂教學環節,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從這一角度來說,我們都應當更加重視小學品德課教學中基本方法的應用,把教師教的思路和學生學的思路融為一體,教師和學生才會不知不覺地走進對方心里,才會讓品德課發揮最大的德育教育功效。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