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祥平
【摘??要】借物抒情是文學作品中常見的修辭手法。在傳統的初中作文教學中,教師習慣于用條條框框的寫作方法束縛學生富有創造力的思維,長此以往便形成了語文作文教學中學生寫作技能提升慢、語言格式化、缺乏創意的弊端。新課程改革中明確規定,教師應將課堂交還于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更多的作用是引導學生,進行啟發式教學。
【關鍵詞】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教學探索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4-0102-01
初中階段的學生對借物抒情作文缺乏自己的理解,能將借物抒情寫作手法真正地應用于作文之中的人數少之又少,筆者基于自己多年對初中作文教學的研究和對借物抒情修辭方式的領悟,形成自己的教學方法以更好地指導學生作文學習。
一?調整學生對借物抒情類作文的喜愛
小學期間一些語文教師機械的作文教學致使部分學生對作文厭煩,甚至懼怕,這些情況不利于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正確地調整學生對作文的消極情緒。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借物抒情類作文的美感,我在教學中,會首先朗讀一段優美的范文。如使用《青青草》一文讓學生感悟借物抒情的意境。“美麗的草原上,鋪設了人世間美麗多彩的綠絨毯……荒漠上孤獨的小草以及都市城墻上纖弱的小草向人們展示生命的意義。”此時,學生們仿佛置身于小草的世界,感受著小草的自強不息、倔強和堅持,領悟著小草無論身處何地都能堅強地笑看世界,即使只是一棵小草。
另外,要采用啟發式的教學辦法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借物抒情作文教學中。在進行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教學中,讓學生對“物象”有自主選擇權。讓同學們暢所欲言地話說自己心中最喜愛、最熟知的“物象”,學生們會爭先發言講述自己最喜愛的物品,并且用語豐富地描繪形態、神色,進而使學生的寫作欲望被激發出來,形成一種強烈的寫作欲望,成功地使學生的寫作心理由被動轉向主動,這樣作文課就形成了一種積極的寫作氛圍,學生們爭先恐后地愿意把作文寫好,把學生的寫作心理調整至最佳狀態。
二?引導學生掌握借物抒情作文的寫法
由于初中學生對借物抒情文章的寫作手法還不熟悉,所以教師運用模仿的方法開展教學很有必要。
1.以課本為載體,建立抒情式作文的寫作思路
語文教師在開展抒情作文課之前,要有意識地對課文中的抒情式散文進行分析,讓學生了解抒情式文章寫作的脈絡特點。如在初三上學期的教學中,第一單元《白楊禮贊》對白楊的描寫和《井岡翠竹》對翠竹描寫等特點。在描寫白楊時,文章以白楊的不平凡精神為主線。作家茅盾在文章開篇點題,抒發對白楊的喜愛贊美之情,接著描寫白楊樹是如何不凡、偉大,從而將由對白楊的贊美轉為對抗日軍民的歌頌。讓學生隨著教師的引導,感受茅盾進行借物抒情創作的思路,即開篇引物——由物繪神——由物及人,抒發深層的感情,解釋“物”象征的含義,通常在借物抒情文章中會有一條主線引領全文。這樣通過上述的教學,會讓學生對借物抒情作文有一個基本的寫作思路,因此在以后的作文指導和寫作中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2.以課本為載體,領會立意、描寫、聯想的要素
在文章中立意要深刻、鮮明并且貫穿全文之中成為文章的“主心骨”,并且在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在抒情文章寫作過程中正確掌握這一技巧可以更好地抓住文章的立意。
聯想是文學創作的來源,在借物抒情的作文中要將物象與表達的情感相連,聯想要恰到好處,避免過分的雕琢。
三?引導學生從修改中鞏固借物抒情作文的寫作手法
反面典型更能引導學生更好地掌握借物抒情散文寫作技能,從而使學生知道應該如何正確地書寫借物抒情文章。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立意、描寫、聯想方法使用不當的借物抒情文章,讓學生通過文章的修改,從不清楚如何寫向應該怎樣寫的方面轉變。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改錯練習,可以快速發現文章中的不足,吸取他人的教訓,避免類似的錯誤在自己文章中出現,努力使自己的文章變得更加完美。另外,學生通過對文章的修改,成為學習的主體,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改變以往教師占據主角的情況,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掌握借物抒情作文的寫作手法。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進行科學的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的教學中,首先要調整學生對借物抒情類作文的喜愛;其次,引導學生掌握借物抒情作文的寫法,要從以課本為載體建立抒情式作文的寫作思路和以課本為載體領會立意、描寫、聯想等要素;最后引導學生從修改中鞏固借物抒情作文的寫作手法。在新課程目標中,規定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更多的是運用啟發式的教學辦法,使學生自覺地進行學習。通過本文對借物抒情作文的教學指導中,可以看出要充分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為文章寫作提供正確的寫作方法。教師要改變以往說教式的教學手段,避免空洞地教授學生寫作技巧。
參考文獻
[1]田彥臻.基于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初中作文教學設計分析[J].科技創業家,2013(12):166~175
[2]張樺.基于新課程背景的初中作文教學探討與實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16):119~120
[3]劉文杰.關于提高作文教學效率的思考——初中作文“五結合”的教學設想[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S1):137~140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