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艷
【摘??要】立定跳遠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是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它是一項要求生理與心理相互協調才能做好的運動項目,因此要低年級的小學生掌握該技術動作具有一定難度。本文針對小學低年級立定跳遠的教學方法進行簡要的探討分析,以期能夠更好地引導低年級小學生掌握這一動作技術。
【關鍵詞】立定跳遠??起跳??協調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4-0143-01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訓練腰腹力量、下肢爆發力以及上下肢協調能力的立定跳遠是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小學低年級學生由于還處于低齡階段,生理上,他們個人身體力量弱、協調能力差;心理上,他們注意力不能完全集中。立定跳遠是要講究生理與心理上相互協調才能做好的一種運動項目,因此要低年級的小學生掌握該技術動作具有一定難度。個人認為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幫助小學低年級學生來學會立定跳遠。
一?立定跳遠的基本要求
立定跳遠動作要領:兩腿分開與肩同寬,膝蓋微曲同時身體前傾,起跳前隨著手臂前后預擺兩次,兩腿也跟著同步屈伸。當兩臂由后向前上方做有力擺動時,兩腳要用前腳掌迅速蹬地,膝關節充分蹬直同時展髖向前跳起,身體盡量前送,兩臂自上向下向后擺,落地時腳跟先著地,落地后屈膝緩沖,上體前傾。總之,立定跳遠的要點可用三句話簡要表示:兩腿微開與肩同寬,兩臂用力向前擺,兩腿同時用力蹬。
二?立定跳遠教學方法初探
1.生活中尋求素材,吸引學生
在進行立定跳遠教學前,我首先由學生感興趣的小動物談起,以此來激發他們的興趣與熱情。我問孩子們各自的屬相是什么?學生很積極地舉手說出自己的屬相。繼而,我又問孩子是否知道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屬相,他們都積極踴躍地說出親人的屬相。由此,我便告訴學生我們的屬相有十二種,它們分別是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各種動物都有自己的特色,同學們能不能模仿出十二生肖中動物是怎樣走路的呢?孩子們都很雀躍地模仿十二生肖,在這里我便請學生注意模仿可愛的小兔子是怎樣走路的,以及小猴子在地上與空中是怎樣前進的。由此,我便導入立定跳遠的教學。
2.觀看視頻短片,強調動作要點
在學習立定跳遠前,我告知孩子們今天我們要學習動畫視頻里小動物的彈跳本領。觀看動畫,要求學生注意小動物是走的還是跳的。如果是跳,那么是單腳跳還是雙腳跳?是站直跳還是彎膝后再跳?然后,我讓學生觀看小白兔、小青蛙、小猴子的視頻短片,學生被小動物們可愛的樣子逗樂了,紛紛學習它們的動作。孩子們在模仿中找到跳的感覺、跳的樂趣,由此我便以小白兔為例,順勢讓學生說出其動作特點。
師問:小白兔是怎么走路的啊?
生答:蹦蹦跳跳的。
師問:小兔子是怎樣蹦跳的呢?為什么跳得高?
生答:“它的兩只后腳掌用力蹬地、后腿能夠彈起來……”
師問:小兔子是怎么跳的,哪些同學可以來給大家示范一下?
挑選幾個學生一起模仿,讓學生選出哪位同學模仿得最像。繼而讓那位學生分解模仿的動作,引導學生總結跳的步驟。
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放立定跳遠標準動作的視頻給學生講解要點規范,讓學生自行模仿老師做出糾正,同時老師也要親自展示。
3.趣味游戲學習,看看誰是小飛俠
良性競爭能促進進步。在學生掌握了立定跳遠“兩腿微開與肩同寬,兩臂用力向前擺,兩腿同時用力蹬”的要點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立定跳遠比賽,看看誰能跳得最遠成為班級里的小飛俠。教師將班級學生分為幾組,每組成員共同商討自定組名,如“老鷹組”“小超人組”“豬豬俠組”“喜羊羊組”等。每組選擇跳得較好的同學為組長,然后小組間先切磋練習,最后進行組間比賽激發學生的小組合作與競爭意識。
4.利用器材輔助,引導學習規范動作
小兔子過河:在地上畫一起跳線,將彩繩置于起跳線前方25~45cm遠,高度約15cm。在起跳線前方不同距離處放置不同顏色的彩繩,不同顏色的彩繩代表不同寬度的河流,每位學生用小兔子立定跳遠的方法越過彩繩,越過者為小兔子順利過河,越過最遠的彩繩為兔兔俠。
手摘魔棒:安排一個學生手拿“魔棒”高舉站在起跳線前30cm處。其余同學半蹲、雙手后擺、起跳時雙手從身后向前上方擺起,雙腳配合迅速起跳,最終以觸摸到“魔棒”者為勝。
三?結束語
小學低年級立定跳遠的學習是學生掌握跳躍動作技能與相關技巧的基礎,同時它又與后面所學的急行跳遠、跨越式跳高等具有一定內在聯系,立定跳遠的學習可以說是在為后面內容的學習奠定基礎。教師在立定跳遠的教學中應注意學生由于個人生理及心理條件的限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跳得遠”這個特點上,因為要點掌握不到位會影響起跳動作的正確性與完整性。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將立定跳遠教學項目與學生的認知結合起來,以他們喜聞樂見的嬉戲玩樂形式體現,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最終將該項技能完全掌握。
參考文獻
[1]葉乒乒.小學體育中的立定跳遠教學經驗談[J].科學導報,2013(11)
[2]黃滿松.淺談小學體育中的立定跳遠教學[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2)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