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里 吳藝娟



釉上彩指在已燒成瓷器的釉面上用彩料繪畫進行裝飾,再經入窯二次烘燒的品種,其特點是色料多樣,色彩豐富,但紋飾易褪損變色。閩南地區釉上彩主要有五彩和粉彩。明清閩南五彩瓷生產以平和窯和德化窯最為突出,但總體數量在陶瓷產品中所占比例很小;粉彩瓷以德化窯產品為大宗,安溪及華安也有少量發現。本文擬就泉州市博物館、德化陶瓷博物館藏德化窯釉上彩瓷為例,略述其裝飾藝術,與讀者共賞。
一 器物描述
1.清五彩人物雙耳瓶(圖1),敞口,口殘,口沿施咖啡釉,直頸,腹漸下收至底,圈足,足露胎,底施釉,底心有“成化年制”款。在頸部、腹部各飾五彩人物刀馬圖案環繞,肩、腹底各雕刻一圈咖啡瓜果、海浪紋圖案,分別以四組彩色花草圖案均勻間隔,口徑17.5、底徑14.5、高43厘米。
2.清粉彩人物瓶(圖2),口殘,束頸,折肩,腹漸下收至底, 圈足,足露胎,底施釉,在頸部、腹部各飾歷史人物故事《西廂記》,肩、腹底各飾一圈花草。口徑11、底徑12.5、殘高44.5厘米。
3.清粉彩碟(圖3),通體施釉,碟內飾滿象征吉祥如意的花草圖案,碟外壁口沿下飾三只簡體蝙蝠,圈足,足露胎,底施釉,底心飾幾何圖案。口徑18.0、底徑11.3、高2.8厘米。
4.清五彩盤(圖4),口殘,芒口,盤內外壁通體施釉,盤內飾滿象征吉祥如意的花草圖案,碟盤內口沿下飾三個間距一樣的“壽”字,盤外壁口沿下飾五只簡體蝙蝠,圈足,底印“大清嘉慶年制”款。口徑24.5、底徑14.2、高4.3厘米。
5.清粉彩雙“囍”牡丹紋碗(圖5),芒口,碗內外壁通體施釉,碗心飾象征吉祥如意的壽桃紋圖案,碗外壁飾四組雙“囍”、牡丹紋圖案,圈足,底心飾幾何圖案,口徑16、底徑6.5、高6.1厘米。
6.清粉彩花鳥瓶(圖6),口殘,溜肩,腹微逐漸下收至底,通體飾鳳凰、牡丹等花草圖案,圈足,足露胎,底施釉,底心飾雙圈弦紋,口徑11、底徑15、殘高48厘米。
7、清粉彩嬰戲紋瓶(圖7),喇叭口,圓唇,束頸,圓肩,斜腹,腹下微內收,圈足微外撇,足底露胎,內壁和足壁施豆青綠釉,釉色白中閃青,胎骨略厚,整個器型顯得沉穩莊重,通體滿繪嬰戲紋圖案。口徑19、高45.5、底徑15.5厘米。整個瓶的圖案由假山、古樹、長廊、樓閣、小橋流水、窗戶、龍舟、神燈等組成一幅完整的喜慶生活故事畫面,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細致地刻畫出73個活潑可愛的兒童喜過佳節、嬉戲玩耍的場景,頑童頭部前均飄有“劉海”,顯得神采奕奕,精神抖擻,頗覺其神情可愛。
二 相關問題探討
德化窯五彩瓷在傳世品和墓葬出土遺物中雖不乏數量,但至今尚未發現燒造窯址,在漳州華安窯有少量生產(紅綠彩瓷)。
粉彩出現于清康熙(1662—1722)晚期。作為一種釉上彩的陶瓷裝飾品種,主要源自琺瑯彩,是中國古代洋為中用的產物,被宮廷和民間廣泛使用,成為清代瓷器釉上彩裝飾的一個重要品類。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陳瀏所著的《陶雅》載:“康熙硬彩,雍正軟彩。軟彩者粉彩也。彩之有粉者,紅為淡紅,綠為淡綠 ,故曰軟也。”到20世紀30—40年代把粉彩從其他相關的釉上彩(五彩、琺瑯彩、洋彩)中分離出來,作為陶瓷裝飾的一種專用術語。
(一)德化五彩瓷裝飾藝術
德化窯晚明五彩瓷,突出紅、綠、孔雀蘭三色,紋飾以花鳥紋為主,清初仍延續晚明風格,突出紅、綠兩色,尤以紅色為主調,其他顏色較少或淺淡,輔助顏色有綠、艾綠、紫、赭等色,總體色調較明快柔和。晚清彩料、繪工均粗,有白地五彩和黃地五彩、墨地五彩等,題材廣泛,有龍鳳、蝴蝶、喜鵲、蜻蜓、蝙蝠等動物和昆蟲,及其與植物、花卉、云彩結合的圖案,還有“三友”“四君子”和牡丹、荷花、蘭花、菊花、石榴等樹木花草,以及山水、人物、樓閣軒榭等自然景物及“五子登科”、“福祿壽”等吉祥圖案。德化五彩或勾勒或點染、或重彩或淡描,畫風清新自然,紋飾題材多源于生活和自然,為人們日常生活所喜聞樂見(見圖1、圖4、圖8、圖9、圖10、圖11)。
德化窯五彩瓷的裝飾技法為手繪,裝飾主題鮮明、虛實相間的構圖布局。工匠師能嫻熟地掌握色階變化的運用技巧,充分描繪景物的陰陽反側、錯落有致,使畫面產生豐富的層次,呈現一種節奏感、立體感,達到明凈華麗的藝術效果。
(二)德化粉彩瓷裝飾藝術
德化窯清代粉彩瓷裝飾色彩以紅、綠彩占主導,總體色調趨于沉暗,早中期粉彩料厚色濃,紋飾凸起,有淺浮雕感,施彩多平涂,晚期彩料稀薄,缺乏暈染層次。紋飾題材以山水、人物和蜂蝶、松竹梅、蓮池荷花、蘭菊等花卉及珍禽瑞獸常見,其中又以鳳凰牡丹居多。盡管德化窯粉彩瓷紋飾色彩飽和度、鮮明度及層次感均遜于景德鎮窯,但其飽滿的構圖、古樸的色澤、簡練的畫風,又使其顯現出高古而厚重的本土風格(圖2、圖3、圖5、圖6、圖7)。
(三)德化窯釉上彩瓷不同于景德鎮彩瓷之處
德化窯釉上彩瓷,其造型與裝飾和景德鎮彩瓷一樣,除具有工藝精致和色澤粉潤柔和的共性特點外,又有其獨到的地方特色:1.白釉地瑩潤如脂,胎釉結合緊密,胎質潔白無雜質,胎骨比同類器物雖稍厚,但透光效果較強;2.彩繪色澤突出紅、綠兩色,五彩紅、綠色調艷麗,粉彩紅、綠兩色濃淡相間,既莊重又嫵媚;3.彩瓷器物多為墊燒,其成品器底尤其是盤碗底足多有不同程度的粘砂現象。
總之,受景德鎮影響,閩南德化窯制瓷工匠嫻熟地運用各種裝飾技法創造出豐富多彩的釉上彩瓷紋樣和藝術風格,同時又具有自己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時代特征,并促使工藝、生產技術得到不斷創新,達到了高超境界,不愧為我國民族文化的藝術精粹。
(攝影:陳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