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運輝
摘要:21世紀,隨著人們對自身的生活質量和生活環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公園綠地的建設過程中,規劃設計要結合實際情況和景觀需要并充分考慮到其各項功能,科學規劃,合理建設,最大限度的發揮公園綠地系統的綜合效益,為當地城市的現代化建設發揮應有的功能和作用,因此通過對城市濱水公園景觀生態性設計的研究和未來城市生態濱水公園景觀的發展方向,以構建生態型濱水公園為例,發揮出濱水景觀所獨有的生態價值。
關鍵詞:城市公園綠地;規劃設計;意義和作用
1 城市公園綠地的概念
公園綠地是城市中向公眾開放的,以休憩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設施和服務設施,同時兼有健全生態,美化景觀,防災減災等綜合作用的綠化用地。因此現代化城市公園綠地建設不僅要起到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作用,同時還要達到優化人居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另外城市公園綠地以其獨有的特性而顯得非常重要,已成為城市居民親近和感受自然的重要場所之一。
2 城市公園綠地的產生和發展
城市公園綠地是在城市園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經歷了自然萌生、人工綠地、公共綠地及生態綠地4個階段。在20世紀70年代初,隨著人們的環境意識的進一步提高,生態學作為設計理念開始引入綠地規劃,城市公園綠地建設進入了以改善城市環境及滿足景觀要求為中心的城市生態階段,注重充分發揮綠地的生態功能。尤其是最近幾年由于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環境質量要求及城市公園綠地的數量也隨之上升,因此在城市公園綠地建設數量增長的同時,城市公園的質量建設也有了很大提高。
3、實際規劃案例——深圳灣內湖公園景觀
3.1 深圳灣內湖背景分析
在深圳有很多高速發展的地區,深圳灣南山后海就是眾多高速發展地區之一,這里即將建造一個具有多功能性質的亞熱帶海濱城區。
深圳灣內湖公園位于后海片區的核心地段,紅線內占地約 61 公頃,其中水體面積約 32 公頃,是深圳灣內凹進入城市的展現。自從 2008 年以來,這塊地方每年都是 F1世界摩托艇比賽的專用場地。
片區的高標準定位和發展目標,深圳灣體育中心的建成和深圳灣濱海公園的開放,將深圳灣內湖公園再次推上歷史舞臺。
3.1.1 深圳灣內湖公園區位分析
內湖灣公園地處于深圳南山區后面的填海區,東邊為科苑大道,西邊為沙河西路,北邊靠近東濱路上,最南邊在海德三道上。在內湖灣公園的西側就是南山區最繁華的地段,這里有商業文化中心,以及以后的后海 CBD 也是在這里,體育館在公園的北部,東邊就是深圳灣的海濱地區,所以內湖灣所處的地區和交通都是非常便利的。
3.1.2 深圳灣內湖公園三大背景
深圳內湖灣公園在設計時因為交通的便利,所以在設計建成之后能夠為人們提供一個相對便利的活動場所,在該地區依靠著三大背景:城市、運動、生態三大主題背景作為依托來提升該地區的價值。
首先,從城市背景來看,后海填海片區是深圳未來城市中心中相對來說比較重要的區域。內湖公園將成為后海片區的綠核和最大的城市公共開放空間,也必將帶動周邊地塊的價值提升。濱水公園的建成就是為了能夠讓它和城市空間融為一體,讓城市生活能夠和濱水空間形成互利的關系,通過城市中的交通道路網絡與城市的網絡空間相互密切的連到一塊,讓城市中的肌理能夠伸展到濱水空間中去,從而讓濱水空間和城市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如圖1)。

圖1? 效果圖
其次,從運動背景上說,F1 摩托艇是一項非常刺激的比賽,在比賽的過程中人們通過現場觀看來感受比賽所給人們帶來的那份震撼,摩托艇在速度性、驚險性都能夠給人們帶來前所未有的體驗。以及北側深圳灣體育中心的建成,注定運動這個特質,在場地眾多特質中的脫穎而出。而且深圳本身就在這方面就有很大的優勢,因為一年12 個月里面這個地方都可以進行水上運動,在深圳旁邊的香港就有幾十萬的游艇會員在這里注冊,據調查得出珠江三角洲的人們要比長三角的人們富有,而且旁邊還有 5個國際機場,來這里游玩的交通是非常的方便的。同時在深圳諸多公園中,缺少這種具有運動性特質公園(如圖2)

圖2? 效果圖
最后,從生態背景上來說,公園周邊的綜合景觀資源較好,作為后海片區的綠色核心,同時作為深圳灣濱海公園進入城市、繼續延展的一部分,保留了對大自然的感受,體現出人類與自然生態在同一個環境中和平共處的原則,而且還展示出了這片區域的環境友好性能(如圖3)

圖3? 效果圖
3.1.3 深圳灣內湖公園分析圖
(1)功能分區:項目區域城市為未來中心商務區,有 4 條主要軸線從城市進入內湖公園,1 條軸線來自深圳灣體育中心。城市公園被商業核心區、商務辦公區、商住結合區三大商務區包圍,未來建成以后能夠給公園周圍的辦公人員提供一個休憩、放松的場所來緩解平時工作的壓力。
(2)軸線分析:從軸線分析上來看,該地區相對來說交通道路比較流暢,由三條主要軸線和四條次要軸線全方位的展現出深圳灣內湖公園的便利和便捷。
(3)綠地系統分析:深圳灣地區整體的綠地系統由水面、廣場綠地、街坊綠地、公園綠地、林蔭道五部分組成,到公園內部看出內湖灣公園整體的綠化面積占全園的85%左右,為的就是給人們提供一個夏天避暑、娛樂、休閑的場地,同時該地區也是 F1世界摩托艇錦標賽比賽場地,植物的合理搭配能夠讓人們在觀賞比賽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涼爽。
(4)區域交通分析:區域周邊交通以車行道為主,最近的地鐵站為蛇口線的后海站和登良站,距離基地均約 600 米,自行車道和漫步道主要來自深圳灣濱海公園。在該地區交通道路網絡很方便,有車行交通系統,開車前往內湖公園是非常便利的,公園的四周都可以開車前往。有步行系統,周邊的人們能夠很方便的從不同方位步行至公園內部。地鐵系統,其他地區的人們可以坐地鐵蛇口線抵達后海站和登良站然后步行前往到公園即可。停車場,供開車前往的人們能夠在公園周邊有一個較為方便的停車區域。公交站系統,在各大道路的主軸線上都有不同車次的公交車停靠在公園的周圍,方便人們的出行。自行車系統,自行車系統的設計為了讓人們能夠更好的體驗到整個園區的內部環境,更為方便的瀏覽和觀光。
3.1.4 深圳灣內湖公園場地分析
(1)場地植物分析:基地植物喬木品種單一,以人工苗木為主,主要為:芒果、荔枝、細葉榕、大葉榕、垂葉榕、麻楝、小葉欖仁、菜王椰。其中基地中也有部分成片的楹樹自然林。
基地地被種類較為單一,以人工草坪為主,局部有點綴種植的大紅花、黃金榕,
與成片狀種植的勒杜鵑,還有自然生長的含羞草,蟛蜞菊等。
(2)場地生態分析:在內湖灣內對不同角度的觀察可以看出不同地區所生長的植物和動物都是不同的,大致分為了四大區域,①區域為湖口,這是一個直接聯系湖口和大海的位置,在這里海水可以直接流入湖中,而大壩可根據需要,臨時性的切斷和連通大海。而湖口同時是連接深圳灣的一個生態地帶,罕見的翠鳥曾經在這里被發現過。②區域為自然駁岸,在湖岸可以常常看到很多鳥類動物,如蒼鷺,并不是所有湖岸都連通深圳灣,但是也仍然給鳥類提供了一個隱蔽生存的地帶。③區域為帶狀地區,步道成為體育館和公園的交通聯系,經過這里能夠發現許多漁具,而漁民也常常在靠近湖口的位置捕魚。④區域為硬質駁岸,在城市另一邊,階梯在該地發展的早期就已經存在了,由此產生了該地水和陸地之間銳利的邊緣。盡管在岸上存在著一些牡蠣,但可以發現的是來到這里冒險求生存的動物幾乎所有都會留在湖口。在早期,該地就已經成為了當地人捕魚蝦和牡蠣的場地。而這些存在的牡蠣殼也就成為了我們緬懷當年此地的歷史風情。
3.2 公園綠色生態設計
3.2.1 濕地生態系統
公園生態系統在設計上注重保護周圍的動植物,所以按照濕地系統的循環模式分為生產者與分解者這兩大部分,生產者通過初級消費者、二級消費者、三級消費者最終成為分解者,達到一個平衡。
在濕地湖岸的設計上根據水位變化的不同,在不同區域種植不同的植物來達到一個生態系統的的平衡。在整個湖岸設計上采用的植物有老鼠勒、粉葉厥、雙穗雀稗、蘆葦、光梗闊苞菊、牛毛氈、喜鹽草、川蔓藻等植物來進行摘種。
3.2.2 可持續發展戰略設計
什么是可持續發展景觀?可持續發展景觀就是需要能夠保證在生態環境上達到一定的標準和社會以及經濟都能夠對人類社會起到一定的貢獻作用的發展觀。可持續的城市架構推進了動物和植物的生境,消遣的設施,可持續性成為了設計過程中新的目標,而過去主要是針對商品,實用性以及是否能夠讓人感到愉悅這幾個方面為目標。
由這里的場地設計發展可以看出來,為了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那么整個公園的設計就必須從以下六個方面來進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規劃設計。
第一,場地使用上,內湖公園將會通過一系列的聯系將周邊郊區的環境聯系起來,歡樂海岸以及在體院館內的體育設施將會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而焦點將會放在如何提高海灣的生態環境,如何提高它的自然價值這些方面。城市中對于運動場地的設計將會是場地設計的第二個重點,并且最終內湖公園作為一個城市公園將會提升周圍辦公的環境。
第二,能源策略上,作為一個可持續性發展的公園,整個公園的低耗能性是通過保護能源或者是通過自然可再生能源產生的能源,整個現代的公園將會建設成為在新的城市發展中,節約能源的一個優秀的案例(如圖 4)。

圖4? 意向圖
第三,垃圾處理/循環上,例如,內湖公園將會利用可循環的材料,同時考慮到自然的可降解物質將會保存在公園內直到它成為了肥料。這些都是免費、同時可以再次利用的天然肥料。而不可降解的垃圾將會分類處理。
第四,雨水處理上,雨水在可持續系統中將會被利用,它們在經過過濾的程序后將會被保存和使用,植物和各類的緩沖設施將會用于過濾水體,保證其能夠在公園內正常使用,通常它們都將會使用在灌溉系統和生態建筑中。
第五,休閑活動也是可持續性發展中的一部分,其也能成為公園收入中的一部分,主要是通過場館設施中的小賣部或者是提供給人們休閑活動的各式餐廳。同時在公園里面設計的設施都是根據不同層次的人們來設計出不同樣的式。短時間和長時間的停留都會融入在設計中(如圖 5)。

圖5? 意向圖
第六,植物和動物的保護上,公園內的盈利部分將用于改善公園內野生動物的生態環境。公園現有許多種野生動物并存,如果他們的生態環境可以再建設后進行重建或者恢復,相信動物們將會回歸并且重建它們的家園。(如圖 6)

圖6? 意向圖
4、園區內植物總體設計
4.1植物品種選擇
在公園的設計中植物品種的選擇主要以抗風耐堿品為主。而植物的選擇主要分為落葉喬木、常綠喬木、棕櫚植物、觀花灌木、觀葉及耐陰灌木六種。
落葉喬木的選擇主要有鳳凰木、大葉欖仁、小葉欖仁、木棉。常綠喬木的選擇主要有小葉榕、大葉榕、海南蒲桃、黃槿、荔枝、臺灣相思等。棕櫚植物有海南椰、菜王椰、散尾葵、等。觀花灌木有蟛蜞菊、金花生、蔥蘭、紫竹梅、馬纓丹、三角梅、變葉木、美人蕉)、長春花等。觀葉及耐陰灌木有龍舌蘭、腎蕨、絲蘭、圓葉蒲葵、海桐。通過這些植物的選擇和應用來美化公園的整體景觀。
(1)紅樹林濕地植物品種選擇
在園區內通過紅樹林引種和培育,營造出理想的濕地生態系統,為許多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和覓食的理想環境,將內湖公園打造成為自然的生態公園。
在紅樹植物種類的選擇上主要選擇木欖、海桑、老鼠勒、角果木四種植物(如圖4-1)
![]()
圖? 4-1 意向圖
半紅樹植物的種類主要有黃瑾、銀葉樹、海濱貓尾木、以及水黃皮和小花老鼠勒五種植物
伴生植物主要有魚木、草海桐、粉葉蕨、雙穗雀稗、蘆葦五種植物(如圖4-3)。
![]()
圖 4-3 意向圖
海藻類植物主要有川蔓藻、牛毛氈、茳芏、喜鹽草(如圖 4—4)。
![]()
圖4-4 意向圖
通過選擇這些植物的摘植和摘種來為紅樹林濕地地區營造出一個理想的海濱濕地系統,為整個公園和地區創造出一個理想化的生態系統。
5結束語
綜上所述,深圳灣內湖公園的設計從最初的設計開始就將生態理念融入到了整個園區內,結合之前所說到的有關城市生態型濱水公園景觀的概念與理論、城市濱水公園生態設計的理論,濱水空間的管理和維護方法等,對各景區的生態性能都進行了詳細的設計。有效的回應和驗證了生態城市濱水公園景觀規劃設計理論的研究和探索,希望在設計時不要光考慮美的設計和理念,而忽略了生態屬性的設計,對于這一方面的研究它的綜合性是比較廣的,應該要從生態、美學、功能、心理等方面來處理和解決,這樣才能夠為城市的未來提供長遠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麗.2012.城市濱河帶狀空間景觀規劃與設計——以上海三林老街濱河城市公園為例.中外建筑,07:112~114.
[2]李海燕.2013.關于城市生態與環境保護的思考.《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5).
[3]王鐵城.2010.城市濱水空間景觀生態規劃方法探析.硅谷.03:111.
[4]王婧,徐峰.景觀節點主導下的城市帶狀公園設計[J].中國園林,2010,26(4):77-80.